1981年1月4日起增出《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周刊,以港澳同胞、华侨和侨眷为主要读者对象。
发展历程/《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1957年10月1日创刊以来,羊城晚报已经走过51年的历程,她以“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精彩报道层出不穷.就一直以其鲜明独特、新鲜活泼的风格吸引着广大读者。除去文革期间停刊的蹉跎岁月,无论是创办之初按照"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寓共产主义教育于谈天说地"的宗旨开拓办报新路,还是1980年复刊后遵循"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的方针重振报业雄风,《羊城晚报》都做到了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贴近生活,采编精良,作风严谨,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新闻方面,《羊城晚报》一向以自采新闻多、*报道多,反应迅速、视野开阔而著称;在副刊方面,《羊城晚报》则以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并重,拥有大量独具岭南特色的名牌栏目而闻名。2007年开设的各类深具服务性和实用性的专版,更是深受读者和客户欢迎。 办报定位/《羊城晚报》 “面向家庭、办市民报纸、服务小康社会”,是羊城晚报现阶段的清晰定位。2003年初,集团社委会提出办“百万大报、百年大报”的奋斗目标。《羊城晚报》发行主攻广州、珠江三角洲市场,加上2006年多次改版,风格与时俱进,日趋时尚,赢得大量都市年轻主流家庭读者,优化了读者群结构。
羊城晚报金字招牌是经过无数有识之士40多年的打拼创造的,以一流大报的专业操守、*见识、正确的引导而见称于全国。新鲜、及时的当日新闻让千万读者与世界同步。新的竞争时代,羊城晚报进入了国际比较的视野,主动站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迎接挑战,寻求突破。 品牌策划/《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长期以来一直以受家庭读者欢迎而著称,家庭订阅率高达62.8%,是一份深入华南地区主流家庭的综合影响力大报。2003年,《羊城晚报》日发行量179万份,传阅率4.5人/份,平均每期有800多万读者,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密集覆盖,辐射全国,在广州的报纸媒体中发行量独占鳌头,更位列全球日报发行量20强。
羊城晚报在2002年确定以“我家的报”作为品牌定位,80%以“家”为终端销售目标。这就决定了报纸的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围绕“家”开展报道活动。
在2003年羊城晚报的品牌大型策划活动接连不断:一月份,推出了“家庭同乐日”,以“家”文化为核心,整合房地产、通讯、汽车商家推动全新概念的“家”文化;“非典”过后,羊城晚报聚拢30多家家电名牌厂家开办“首届羊城家电节”,相继举行“我最喜欢的IT产品评选”、“金融行业论坛”、“香港旅游易”等;十月黄金周,先发制人一举拿下天河体育中心和广州新体育馆两个重要场地,“2003首届广东消费文化节”与“2003广州汽车嘉年华”成为广州国庆期间客流*、最引人瞩目的两大活动;11月推出“2003年广州优秀住宅评选”,掀起“好房子、广州造”热潮,多的时候一天版面达108版,广告量超1500万元。
2003年9月13日至14日,羊城晚报和香港旅游发展局联合推出了自“非典”以来在广州举办的首次香港旅游推介活动——“香港旅游易”。活动中,粤港旅行社、银行、商家、通讯公司热情推介各自的服务。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应羊城晚报的邀请亲临现场,为市民自助游香港详细咨询办证、出境的相关事宜。该活动的举办,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对于广告商的业务推介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羊城晚报的旅游品牌也因而更加深入人心。
广东有史以来规模*消费文化活动,策划伊始,羊城晚报就考虑以“家”为中心理念,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需求展开,将消费与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家”文化,将吃喝玩乐穿贯穿其中的同时,也为羊城晚报“我家的报”的品牌概念深入人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参与这次活动的各行业几百个客户也赚得满载而归。本次活动共有200万人次进场,为羊城晚报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栏目设置/《羊城晚报》要闻 | 时评 | 焦点 | * |
体育 | 国际新闻 | 财经 | 广州城 |
小小说 | 花地·手机 | 改革开放 | 晚会 |
天天健康 | 国际 | 旅游 | 娱乐新闻 |
广州城事 | 娱乐 | 财经 | 家 |
男性 | 女性 | 资讯 | 广告 |
《羊城晚报》已连续27年发行量超过100万份,连续第四年入选“*品牌500强”,成为全国影响力*媒体之一。如今,《羊城晚报》已从一份报纸发展到拥有8张报纸、2本杂志、一家网站、一家出版社、22家公司的大型报业集团,资产总值达74亿元,并建成了亚洲一流的全数码印刷基地。报纸发行量、影响力、产业规模及业务水平均居全国报业前列。
庆祝晚会上,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们还献上一台精彩的节目。彭丽媛、朱明瑛、唐彪、大兵、赵卫国、张敬轩、莫华伦及俄罗斯圣彼得堡时尚芭蕾舞团等艺术家们献上一系列精彩节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