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         (认领)

网站类型:江西政府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8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萍乡市人民政府
详细说明
地理气候/萍乡市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境内沪昆铁路横穿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随着沪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完成,**条设计时速200Km/h的铁路干线将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国道呈十字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Km,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1]

萍乡市属江南丘陵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东、南、北大多为山地,西部地势较低,境内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地貌较为复杂。东南部有武功山脉,海拔一般在800~1900m,*峰(白鹤峰)海拔1918.3m。北部杨岐山至大屏山一带地势较高,地形险要,海拔在600~900m左右。西部萍水河河床*点的海拔只有64m。中部偏东地势较高,成为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
萍乡市地貌类型有中、低山、丘陵、岗地和河谷平原四类。其中中、低山和丘陵区分布广泛,面积分别为1535.92Km2和1591.09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0.17%和41.61%;岗地面积为256.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71%;河谷平原区面积440.5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52%。

区内水系地域分属长江流域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全市主要河流有五条,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莲水。袁水、莲水发源于罗霄山和武功山,流入赣江;萍水、栗水、草水发源于武功山与罗霄山、杨岐山之间,最终注入湘江。主要支流有长平河、福田河、东源河、楼下河、高坑河、万龙山河、张家坊河、金山河、大山冲河、鸭路河等。
规划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极端*气温达41℃,极端*气温~9.3℃,年平均气温17.3℃。据萍乡市气象局资料(1955~2009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596.7mm,*年降水量2184.0mm(1997年),最小年降水量1086.4mm(1971年);*月降雨量659.4mm(1982年6月),*日降雨量225.6mm(1972年8月18日)。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主要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2%;空间上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1]

萍乡,是一块美丽的土地,是镶嵌在赣西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境内武功山绵亘东南,扬祈山纵贯南北,中部多为丘陵和合谷盆地,袁河;萍水东西分流,琴水:栗水;草水碗蜒其间。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尤有武功山;孽龙洞;明月湖;杨歧寺;安源纪念馆等多处风景名胜。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现了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姿。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萍乡,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劳动敷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公元267年,正式设立萍乡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自汉冶萍公司创办萍乡煤矿以来,萍乡的近代工业已有上百年历史。以煤炭为基础,萍乡已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建材、化工、家电、纺织、塑料、烟花鞭炮等行业的工业体系。

萍乡是江西的煤炭基地,煤炭储量6亿吨,年产煤量占全省1/4。萍乡农业有一定优势,是*最早研究杂交水稻并获得成功的地区之一。萍乡培育出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被国家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属国际首创。水稻亩产量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萍乡有天然溶洞孽龙洞,全长4公里,有“地下艺术长廊”之称。

行政区划/萍乡市

萍乡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即安源区、湘东区,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全市共有7个街道、28个镇、18个乡,120个居委会、636个村委会。其中市辖区共有7个街道、12个镇、2个乡,94个居委会、180个村委会。市人民政府驻安源区。邮编:337000。代码:360300。区号:0799。

萍乡市    面积3802平方千米,人口176万人(2003年)。
安源区   面积 212平方千米,人口37万。邮政编码337000。区人民政府驻萍安中大道。辖6街道4镇。
湘东区   面积 853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337016。区人民政府驻湘东镇。辖1街道8镇2乡。
莲花县   面积1062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337100。县人民政府驻琴亭镇。辖5镇8乡。
上栗县   面积 712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337009。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辖6镇3乡。
芦溪县   面积 96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337053。县人民政府驻芦溪镇。辖5镇5乡。
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人口截至2002年底。

名称由来/萍乡市

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故称。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在公元806-820年编的《元和郡县志》记载了萍乡地名,并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

一说春秋战国时,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见河面上游有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楚王派使臣带着那物和礼品去请教孔子。孔子见物惊喜地说:这是萍实,乃吉祥之物,只有成霸业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不解,:问:先生怎么知道是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民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而赤,剖而食之,甜如蜜”。所以我知道。使臣又问:萍实经常能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集天地之精华而成,千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使臣回去后,将孔子的话告诉楚王。楚王听了很高兴,对孔子的博学多识赞叹不已。后来,人称这里为萍实里,又叫萍乡。

人口民族/萍乡市 人口2010年11月1日零时,萍乡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854510人(不包括*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市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年增加88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9%。

2010年11月1日零时,萍乡市共有家庭户481517户,家庭户人口为1777789人,占总人口的95.86%,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1人减少了0.22人。
萍乡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938751人,占总人口的50.62%;女性为915759人,占总人口的49.38%。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06下降为102.51。
萍乡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66976人,占总人口的19.79%;15—64岁的人口为1331907人,占总人口的71.82%;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5627人,占总人口的8.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8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个百分点。

民族

2010年,萍乡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51013人,占总人口的99.8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497人,占总人口的0.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86474人,增长了4.90%,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0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84人,增长了92.88%,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09个百分点。

历史沿革/萍乡市

萍乡之名传说有二,其一:因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其二为以地多萍草。

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时为豫章郡宜春县西境。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析宜春县西境置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属袁州,大业初属宜春郡。唐武德二年(619),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武德五年(622年)属袁州,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袁州府,天宝元年(742年)属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属袁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萍乡州,属袁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袁州府。清属江西省袁州府。1912年直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复隶省。1932年属江西第八行政区。1935年属江西第二行政区。

1949年7月析城厢置萍乡市,郊区仍为县,隶袁州分区;9月撤市存县,隶袁州专区。1952年隶南昌专区。1958年隶宜春专区。1960年9月萍乡县改市。1970年3月改为省辖市。1976年2月21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萍乡市设城关、湘东、上栗、芦溪4区(非县级区,实际成立于1971年——本站注)。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字[1980]85号)批准:同意萍乡市设立城关区、上栗区、湘东区、芦溪区(县级区——本站注)。1992年8月吉安地区莲花县来属。1993年城关区更名安源区。1997年撤销上栗区、芦溪区,设立上栗县、芦溪县。

2003年底,总人口18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9万人。2004年底,总人口18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4.8万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萍乡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7个街道、28个镇、18乡。

2007年12月12日,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清泉村划入萍乡经济开发区管理和昌金高速萍乡收费站出口挂线以南土地调整给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通知》(萍府办字〔2007〕203号):经2007年12月5日第1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上栗县福田镇清泉村划入萍乡经济开发区管理,将昌金高速萍乡收费站出口挂线以南土地调整给新城区开发建设。

民族宗教/萍乡市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各民族和谐并存的结构组成,共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土族、达尔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客族、怒族、俄罗斯族等32个民族。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2]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萍乡市江西和华东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萍乡处于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核心区域,同时接受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南经济区的辐射。境内沪昆铁路横穿市内腹地与京广、京九两大动脉相连,随着沪昆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完成,**条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的铁路干线将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重要通道。319和320国道呈十字型在市区交汇通过,沪昆高速、萍洪高速贯穿全境。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 自然资源/萍乡市 矿产资源萍乡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金属矿30余种,非金属矿22种。主要有煤、铁矿石、铜、铝、汞、锑、黄铜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硫磺等。其中以煤最丰富。因此享有“江南煤都”的美称。此外,石灰石、石英砂等不仅品位市,而且储量丰富。历史上就以矿产资源丰富而著称。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优质石灰石67亿吨。

萍乡以煤立市,1898年清邮政大臣盛宣怀在安源创办萍乡煤矿,1908年又创办了当时**股份合资企业――汉冶萍公司,修筑了株萍(至安源)铁路,萍乡煤矿为该公司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最早采用西法机器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1916年就产原煤95万吨、焦炭25万吨,被誉为“江南煤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植物物种1200余种。

水资源

水资源十分丰富,有袁水、萍水、草水、莲江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4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4亿立方米。

民族宗教/萍乡市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其他各民族和谐并存的结构组成,共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土族、达尔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仡佬族、塔吉客族、怒族、俄罗斯族等32个民族。

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傩文化底蕴深厚,储藏丰富;杨歧山是*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祥地,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涉及海内外。

城市建设/萍乡市

萍乡是省级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城市,也是全国“三连冠”双拥模范城。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7平方公里,人口54.8万,城市化率达到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近年来,萍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瓷、烟花鞭炮、建材等多门类工业体系具有了较强优势,其中化工陶瓷占全国市场份额八成以上,电瓷产品占全国市场半壁江山。萍乡的农业硕果累累,“籼优二号”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还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有中水稻”,农业专家钱怀璞、颜龙安享誉国内。

萍乡城市人口已达54.8万,中心城区面积达52.7平方公里,城市品位日益提升,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园林城市,并成为*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其城市标志性建筑秋收起义广场号为江南*大广场。萍乡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部已授予萍乡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萍乡素有“赣西文化堡垒”之称,历来文风鼎盛,涌现了梅花奖得主赵一青等戏剧人才,一批影视创作精品也相继推出,其中《毛主席去安源》获得华表奖优秀影片奖,长篇电视连续剧《铁色高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迈入新世纪,萍乡人正以“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城市精神,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不动摇,向东抓对接,向西找机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致力于将萍乡建设成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和江西对西开放的窗口。

地方旅游/萍乡市

萍乡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称为“江南三大名山”之一的武功山。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张家湾军事会议旧址、安源煤矿总平巷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分别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和“秋收起义纪念碑”题写了馆名和碑名。杨岐山禅宗佛教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至今还存有唐塔、唐碑、唐柏、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此外,萍乡还保存有国内最古老的傩面具和完整的傩文化,被称为“*古文化瑰宝”,其傩舞、傩庙、傩仪三宝俱全,令人叹为观止。

萍乡有着著称于世的历史文化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有总平巷、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以及秋收起义军事会议会址、红一方面军前委机关所在地等大批革命旧址。自然景观有义龙洞、武功山、杨歧山等。天然溶洞-义龙洞位于萍乡城北17公里处,全长4公里。

洞内景致令人目不暇接,主要有“四人厅”、“龙牙穴”、“擎天柱”、“千丘田”、“仙女池”、“雨打芭蕉”、“峡谷”、“鸳鸯池”、“童子拜观音”、“千丈瀑布”等,尤其是“洞天飞瀑”、“银河飞泻”等景为国内溶洞罕见之奇观。武功山位于罗霄山脉北段,绵亘起伏120公里,主要景观有“龙王潭”、“尽心桥”、“仙池”、“风火洞”、“泡盐”、“吊马栓”、“冠岩”、“千丈崖”、“万松岩”、“潭口瀑”、“三叠泉”、“乌龙潭”、“迎宾松”等,不少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有“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之称。萍乡市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其中市内有安源纪念馆、孔庙,横龙寺,鹅湖公园等;市郊有号称“天下*洞的义龙洞”、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杨歧山、风光绚丽的武功山、明月湖等名胜古迹和风景区。

民俗文化/萍乡市

傩文化可以说是萍乡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80年代初在收集整理时被挖掘出来,现已发现500多个古傩面具、10余处傩神庙和一批傩艺术者表演队伍,还发现了据传有年历史的傩服饰和大量的傩法器、道具,成为全国罕见的傩文化遗产聚集地区之一,1991年,上栗、湘东傩文化展览应邀参加*“民协”举办的*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展出,上栗傩舞队应邀参加广州中华百杰博览会,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对萍乡丰富的傩文化遗产表示惊讶和钦佩。1999年,上栗县、湘东区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

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农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民间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以上介绍的,它还包括:田歌、莲花闹、围鼓、花锣鼓、萍乡农民铜管乐队、萍乡农民画等。除此之外,萍乡还有风情独具的风俗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

除傩之外,带有浓厚的萍乡当地风俗的民间艺术还有——春锣。

地方戏剧

萍乡民风淳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且颇具地方特色。尤以农民画;铜管乐;打春锣与萍乡采茶戏等较为有名。

在演技上是唱做并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水;刺绣等。萍乡采茶戏的唱腔曲调最常用的有40多种,分采茶灯类;神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旋为主,有唢呐;二胡;板胡等。

名优特产/萍乡市

萍乡特产主要为腊肉、花果、苏式蜜酒和烟花鞭炮。

腊肉:入冬后,农村过年杀猪,将猪肉切成十余斤一块放入大缸中,撒上盐,十余天后将肉挂在取暖的火 炉上熏,30-40天后将肉洗净可食。

花果:选用本地生产的蔬菜瓜果的根、茎、叶、花、果实,通过切、雕、织等工艺造型,再经过蒸煮、烘 干等共3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保持原形、原色、原味。它集“色”和“香”于一体,色泽鲜艳,花纹别 致,味道甘美,营养丰富。视之有剪纸、雕塑之美,食之有香甜可口之味,且具健脾开胃、止咳化痰等功 效,是宴会待客、馈赠贵宾的珍贵礼品。

苏式蜜酒:挖掘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蜜酒酿造古法,结合现代酿造技术研制而成,口味柔和、营养丰富, 具有提神益智、舒筋活血等功效。

烟花鞭炮:是萍乡一大传统产业,年出口20余万箱,产量居全国第四,产品种类达数百种,远销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24届国际烟花节上,萍乡烟花以其构思奇特、造型独特、音色交织的燃放效果,获得第二名。

此外,萍乡本地还有众多的风味小吃,包括:原汁地羊、家常海参、花酿鸭掌、铁板牛肉、芙蓉鱿鱼、酥炸石鸡腿、五彩鱼钱、杨胡子米面。

交通/萍乡市 萍乡市公路萍乡交通发达,是赣湘交通中心,2011年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663.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2770公里,次高以上路面公路21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40公里,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182%。国道G319、国道G320、国道G322和G60沪昆高速公路(昌金段)、G72泉南高速公路(吉莲段)、S89上莲高速公路(萍洪高速公路、萍莲高速公路,在建)、昌栗高速公路(在建)在萍乡交汇组成了“大十字”主干线,形成了贯通全市,通达四邻,两纵两横的高等级公路网。

铁路

萍乡市境内沪昆铁路横贯东西,2014年建成沪昆客运专线(杭长段)在萍乡城北设立萍乡北站,使城市形成3小时内到达上海杭州,4小时内到达武汉广州,到达省会南昌一小时不到,到湖南长沙也只需半小时,规划中的渝长厦快速铁路也将经过萍乡,届时到达福建海西经济区更加方便。主要铁路有沪昆铁路、沪昆高速铁路(2014年9月16号开通运营)、吉衡铁路、渝长厦快速铁路(规划研究)。主要车站有沪昆铁路萍乡站、沪昆高铁萍乡北站、吉衡铁路莲花站。

机场

2013年建成试航的明月山机场,使萍乡到达机场的时间变的更短,萍乡武功山通用航空基地项目选址在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北区,总投资约10亿元。该项目将依托武功山特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低空飞行旅游观光、飞机驾驶培训、小型飞机租赁、私人飞机代泊、举办低空飞行赛事等服务。主要机场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武功山通用机场(规划)、宜春明月山机场(已开通北京,深圳,昆明,上海四个城市的航线)。

经济发展/萍乡市

1978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9.55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9.8%。*、二、三产业增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变为2001年的13.6:54.8:31.6。全市财政收入8.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亿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680万美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6元。全市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9.54公里,沪瑞高速公路及320、319国道经过全境,浙赣铁路贯穿境内76公里。萍乡汽车集装箱中转站已投入使用。全市拥有程控交换系统总容量为2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0余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8万户,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效率的传输网基本实现了城乡无缝隙覆盖,市区建立了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全市37座变电站,输变电容量84万MVA,每小时供电能力达23万千瓦,2001年完成供电量13亿千瓦时。全市已形成城市煤气化和市镇供水网络,2001年全市煤气日供气量3万立方米,日供水量8万吨以上。目前,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以上,先后有38家国内外企业入园。

2013年,萍乡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92亿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0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9%;财政总收入109.79亿元,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2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增长11%。[3]

*产业

萍乡粮食实现增产,2013年总产量56.14万吨,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2.1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油料种植面积16.2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4.65千公顷,增长3.2%。
2013年肉类总产量13.9万吨,增长2.5%。年末生猪存栏71.9万头,增长2.8%;生猪出栏142.9万头,增长3.4%。全年水产品产量3.41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0.84万吨,增长2.1%。

2013年有效灌溉面积37.78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5.6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1.42万千瓦,增长6.9%;联合收获机达1066台,增长4.9%。实际机耕面积达61.67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54.17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66万吨。

第二产业

2013年末萍乡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4家,比上年末增加19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6个,增长17.3%;合作组织成员2.5万户,增长11.6%。全年工业增加值39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0.65亿元,增长21.0%。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冶金、煤炭化工及煤炭深加工、建材、机械、医药食品)完成工业增加值224.77亿元,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5.0%。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71%,与上年持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实现利税178.57亿元,增长33.3%,其中利润121.95亿元,增长41.4%。在34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实现了盈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09.9%,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
2013年末三个工业园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莲花工业园区、江西芦溪工业园区)投产企业达200家。安置从业人数6.63万人,增长9.7%。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16.64亿元,增长21.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532.47亿元、32.76亿元和49.62亿元,分别增长38.6%、20.0%和12.4%。
2013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6.78万元,比上年增长66.4%。

第三产业

2013年萍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33亿元,增长1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6.88亿元,增长16.7%。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22.89亿元,同比增长34.4%;零售业零售额136.29亿元,同比增长14.0%;住宿业零售额1.93亿元,同比增长25.5%;餐饮业零售额22.10亿元,同比增长25.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5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4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6.8%,家具类增长26.7%,汽车类增长26.3%。全年进出口总额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3%。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59.5%;进口0.24亿美元,增长3.69倍。
2013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3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17.0%。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实际进资189.79亿元,增长34.2%。
2013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5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3%;国内旅游收入64.26亿元,增长3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98万人次,增长36.5%;旅游外汇收入1892.26万美元,增长37.6%。
2013年财政总收入1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49亿元,增长42.3%。税收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税收总收入76.76亿元,增长35.1%,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8.3%。
20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6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84.4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273.5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4.29亿元,增长17.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3.41亿元,增长22.9%;中长期贷款103.57亿元,增长16.2%。

社会事业/萍乡市 教育

萍乡的教育事业以基础教育为主体,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同时并举,形成了“三位一体”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至200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308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中专学校4所,成人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123所,职业中学20所,小学校565所,幼儿园9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技工学校3所,成人学校(中等、初等学校、技术培训)486所,在校学生30余万,于1985实现了普及小学五年教育。从1993年开始,全市五县区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以较高标准通过了江西省政府“两基”验收,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94%以下。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城镇、农村劳动者为主要任务的成人教育蓬勃发展,萍乡市15岁至47岁年龄人口非文盲率达99.2%以上,居全省前列。萍乡充分利用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优势,加大“两史一情”传统教育,教育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注重让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自进入90年代后,萍乡高考成绩扶摇直上,1993年至2001年连续9年以较大优势确定了在江西省的领先位置。
本科院校有萍乡学院、赣南医学院萍乡校区(筹)。
高职有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成人高校有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萍乡分校)。
中专学校有萍乡市工业学校、萍乡市卫生学校、萍乡中学、芦溪中学、安源中学、上栗中学。

文化事业

2012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含个体),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5%。

医疗事业

2012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1个,妇幼保健院6个,皮肤病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监督检验所6个。卫生技术人员10648人。其中,执业医师3207人和执业助理医师630人,注册护士4464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7962张。

体育事业

2012年末有青少年俱乐部11个,晨晚炼健身活动点104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95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全年参加健身活动人数达21万人次。

科技事业

2012年末拥有省工程研究中心4家。2012年通过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18项。2012年受理专利申请468件,增长3.5%;授权专利279件,增长25.1%。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1.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6.9亿元,增长25.3%,占生产总值的16.0%。

本地方言/萍乡市

萍乡方言属于赣语系。赣语是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也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
萍乡方言的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丰城和万载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阴入高,属例外情况。

刮风多说“发风”,而昌靖片多说“起风”。
宜浏片:包括宜春市、宜丰、上高、清江、新淦、新余市、丰城市、万载等市县。湖南省浏阳、醴陵市也属此片。
宜浏片的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丰城和万载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阴入高,属例外情况。
宜浏片除新余之外,声母送气都不影响调类分化。
宜丰、上高、新淦、万载四县声调有变音现象,变音为高升调,表示小称、爱称,鄙称等感情色彩。
刮风多说“发风”,而昌靖片多说“起风”。

旅游/萍乡市 综述

萍乡市有*重点保护单位二处,省市级重点保护单位67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武功山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24米(江西*峰为闵赣交界处的黄岗山2160米),有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数万亩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原始次森林,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武功山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杨岐山禅宗佛教文化远播海外,在日本、韩国有大量信徒。杨岐山为*AAAA级风景区,现存唐寺(杨岐普通寺)、唐塔、唐碑(刘禹锡撰)、文廷式墓等人文景观。地表层有大量的的钟乳溶洞,孽龙洞已开辟为旅游景点。萍乡保存下来的傩文化资料具有丰富完整的特点。

武功山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东南边境,属罗霄山脉北段,绵延120公里,总面积260余平方公里。主峰白鹤峰海拨1918.3米,为江西*高峰。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这里山景雄秀、瀑布独特、草甸奇观、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

杨岐山

杨岐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杨歧山位于萍乡市上栗县境内,距城区25公里,是一个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外延,以丰厚的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融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重点风景区。杨岐山层峦叠翠,山势嵯峨,四时秀色,气候宜人,素有“二十四景”之称。

孽龙洞

孽龙洞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叫许真君大义灭亲而斩孽龙而得名。孽龙洞绵延8里,洞中冬暖夏凉,洞内水景独特,“洞天飞瀑”为世间奇景,只见清泉从洞中峭壁飞湍而下,直注碧潭,潭水被激起飞沫,形成湍流,在潭中辗转回旋;春夏之交多雨季节,水势如银河倒垂,十分壮观。

城市荣誉/萍乡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批*创建创业型城市
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试点城市全国双拥模型城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著名人物/萍乡市 古代名人

文廷式1856—1904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
刘凤诰1760—1830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吴希1237—1279起兵勤王抵御外侮
李有棠1837—1905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
刘元卿1544—1609著名教育家

现代名人

吴希李有棠黄海怀朱益藩刘凤诰
蔡孟坚喻宜萱吴运铎林瑞笙彭荆风
甘祖昌熊泽京甘勋优萧嘉魁邓贞谦
李良发李有棻叶新甫喻增高应益都

政府领导/萍乡市

中共萍乡市委书记刘卫平
萍乡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小豹
萍乡市委副书记李江河
宣传部长彭艳萍
组织部长江枝英
常务副市长周敏
政法委书记朱信萍
纪委书记徐志华
副市长
张秀娟、吴运波、欧阳清新、亓丕华、聂晓葵、邓忠平、黄万林
政府秘书长李德雄
军分区政委辛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