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         (认领)

网站类型:陕西政府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汉中市人民政府
详细说明
简介/汉中市

陕西省汉中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陕南*城市和物资集散地。位于省境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面积556平方公里,人口44.63万。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郑国(今陕西华县)部分人民南越秦岭来此,故称南郑。东汉时,汉中郡治由西城(今安康城北汉江北岸)迁此。清称汉中府,附郭县称南郑。1913年废府为南郑县。1949年设南郑市,1954年改为汉中市。市境南障巴山,北屏秦岭。地扼川、陕、甘、鄂四省,形势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原先交通闭塞,主要靠汉江水运和人力。抗日战争期间汉白公路和川陕公路修成后,交通有所改善。1977年穿过市区的阳(平关)安(康)铁路通车,西接宝成铁路,东接襄渝铁路,促进了汉中市的工农业发展,在旧城外形成新工业区,城东部、北部与新建阳安铁路的车站连成一片。全市现有机械、电力、水泥、化工、缫丝等工业。手工业以竹器和棕制品著名,棕箱尤为传统手工艺品。城郊盛产水稻、小麦、油菜及亚热带经济林木漆、 油桐、柑橘、棕榈、乌桕、枇杷、茶叶、竹等。著名古迹有汉台,相传刘邦所建,今为汉中市博物馆,陈列有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1]

历史沿革/汉中市 1949年之前

夏至西周,境内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春秋战国时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公元前312年,秦始置汉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内)隶之。东汉初,郡治迁于南郑(今汉中)。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南郑(汉中);天宝元年(724年)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今洋县)、兴州;兴元元年(784年)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元代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兴安府(今安康市) 。

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至解放。

1949年之后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1953年1月,划出宁强县的张家桥、唐家坝、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乡,褒城县的钢厂、大河坝、云河、纸房,南郑县的庙坝共17乡,设立黎坪中心区,区政府驻元坝子,直属南郑专区。1月,又将沔县的漆树坝、小河庙,房家湾3乡划入黎坪中心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盩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改为汉中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行政领导机构改称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为陕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县未变。1980年7月,改汉中县为汉中市(县级)。

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县。

1996年2月21日,撤地设市,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下辖汉台(原县级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城固、洋县、勉县、宁强、略阳、西乡、镇巴、南郑、留坝、佛坪11个县区。同年4月,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全市66个区公所建制全部撤销,477个乡镇建制撤销203个

2002年,成立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南郑经济开发区和汉台经济开发区合并)。

2003年底,汉中市辖11个县区和1个开发区。

2011年,撤并乡镇46个。由撤并前的22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8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乡建制在汉中消失。

地理概况/汉中市 位置

汉中市地处*版图地理几何中心,属*西北,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东经105°30'50"~108°16'45",北纬32°08'54"~33°53'16"。*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公里,南北为192.9公里。汉中市人民政府驻汉台区民主街43号,电话区号0916,邮政编码723000,距西安市238千米。

地貌

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即大巴山西段),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即汉中盆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地貌骨架。

秦岭位于地区北部,境内部分南北宽50~60公里,东西长220公里;山势自南而北呈阶梯状上升,一般海拔高1500~2000米,主分水岭上有2000米以上的高峰数座,为本地区与关中渭河流域的分水岭,如紫柏山(2610米)、摩天岭(2603米)、玉皇山(2278米)等。*峰为洋县北部活人坪梁海拔3071米。秦岭顶部(佛坪县金水河、椒溪河上游)遗留有古冰川活动形成的围谷、冰床、角峰、槽谷等地貌。秦岭峰峦起伏,水系发育,横切山梁,沟谷断崖交错,山间广布盆地坝子。

大巴山位于本地区南部,山势北陡南缓,中西段走向西东。一般海拔高1500~2000米,*峰为镇巴县境内的箭竿山,海拔2534米,是本省、本地区与四川省分界岭。米仓山因褶皱、抬升、断裂作用强,山势峭拔,沟狭谷深,奇峰幽秀,以险峻闻名。石灰岩分布区山势陡峭,多露岩和奇异的溶岩,花岗岩和砂岩分布区多浑圆状和平梁状山丘。河流或沿构造走向分布,或者垂直切割走向,形成格状水系分布。众多河流曲折迂回其间,山间坝子众多,较大的有宁强县关口坝、大竹坝,南郑县元坝、碑坝,西乡县大河坝和镇巴县渔渡坝等。

秦岭和米仓山大体以汉江为界,西部则以桑树湾至燕子碥、广坪联线为界,北属秦岭山地,南为米仓山区。之间为汉中盆地,汉江发源宁强县,横穿盆地中部,流经勉县、南郑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和西乡县境。盆地周边为丘陵、低山和众多小平坝。

汉中盆地东西狭长,西起勉县武侯镇,东到洋县龙亭铺大龙河口,东西长约126公里,南北宽约5~20公里,至汉中市附近宽达25~30公里。盆地内汉江两岸分布有多级阶地,地面坡度在1°~10°之间;从河床向两边,依次为漫滩地,一级、二级、三级阶地。另外,汉江的较大支流牧马河、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的宽谷坝子,即西乡盆地。

嘉陵江南北纵贯本境西部。略阳县何家岩至金池院、宁强县烈金坝以西,阳平关、中坪至金山寺属嘉陵江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7.7%,主要地貌为低山丘陵。

全地区以山地为主,中高山区面积占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57%,低山、丘陵占32.8%,平坝仅占10.2%。全地区海拔*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371.2米,与*点活人坪(3071米)相对高差达2699.8米。

气候

汉中界于北纬32°08'54"~33°53'16"之间,距东南海洋约1200公里,在*亚热带的北部。*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米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区内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四季较热带地区明显,大体上春秋略短,而冬夏稍长。

水文

境内河流密布,有大小河流576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汉江是本区*河流,也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本区宁强县玉带河一带,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和西乡等县区,于湖北省武汉市入长江。境内流程277千米,流域面积1969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99.8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一级支流褒河、木马河、湑水河、沮水河、酉水河等11条,总长度959.3千米;二级支流泾洋河、椒溪河、渚河,总长度250.4千米。嘉陵江发源于本省秦岭脊线以南的大风沟,流经甘肃后由北向南穿越本区略阳、宁强西部山区,境内干流141.7千米,流域面积755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4.3亿立方米。有一级支流西汉水、八渡河、乐素河、安乐河,总长度159千米;二级支流广坪河、毛坝河、碑坝河、徐家河,总长度243.9千米。境内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长度1.4~2公里,全水系网密度1.61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自产径流总量144.1亿立方米。

行政区划/汉中市 邮编:723000    
人口:51万
位置:位于陕西省南部
区划:下辖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等1区10县。汉中市——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74万人(2004年)。
汉台区——面积 556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邮政编码723000。
区人民政府驻中山街。
南郑县——面积2849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邮政编码7231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固县——面积2265平方千米,人口51万人。邮政编码723200。
县人民政府驻博望镇。
洋 县——面积3206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邮政编码723300。
县人民政府驻洋州镇。
西乡县——面积3204平方千米,人口40万人。邮政编码7235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勉 县——面积240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邮政编码724200。
县人民政府驻勉阳镇。
宁强县——面积3243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邮政编码724400。
县人民政府驻汉源镇。
略阳县——面积2831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邮政编码7243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镇巴县——面积3437平方千米,人口8万人。 邮政编码723600。
县人民政府驻泾洋镇。
留坝县——面积1970平方千米,人口 5万人。邮政编码7241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佛坪县——面积1279平方千米,人口 3万人。邮政编码723400。
县人民政府驻袁家庄镇。 交通概况/汉中市 航空汉中机场已迁址城固县柳林镇,汉中城固机场已开通经停西安前往北京的航班,和直达深圳的航班,下一步将开通停经武汉或直达上海的航班。 铁路阳安铁路途径汉中,并设有站点,交通便利。建设中的西成客运专线在汉中设有汉中站、城固北站、宁强南站。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 年)》汉巴渝高铁南起重庆,途经广安、巴中,北接在建的西成客专汉中站,该铁路全长384.6公里、重庆至巴中全长226.7公里,巴中至汉中全长157.9公里。

公路国家高速G5京昆高速公路、G7011十天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南北,构成汉中对外高速大交通。国道108线、316线、210线,省道211、309线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经济/汉中市 综合2013年,汉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2.7%。其中,*产业增加值177.7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97.68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06.34亿元,增长9.5%。全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5769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0.2%、45.1%和34.7%。同2012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农业汉中,自古以农桑为*大产业,虽有优越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但因生产力低下而发展缓慢。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加大改变农业基本条件的步伐,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使农业生产长足发展。到90年代,已基本解决了困扰汉中农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

汉中发展农业生产尤其种植业条件较好。早在7500年前后,先民已在此种植水稻。西汉初年,兴建了“山河堰”等水利工程,出现了稻麦盈畴的景象。东汉中期的古墓内,发现稻田养鱼的红陶模型。西汉隋唐至近代,不断兴修水利,屯兵垦田。加之,交通阻隔,受外界干扰较小,种植业一直比较稳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粮经作物,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清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周边移民及灾民涌入汉中,人口激增,玉米、洋芋等传入汉中,山坡地上大量毁林种粮,粮食产量空前增长,促进了农村经济的一时繁荣。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西安一些机关、学校内迁来汉,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和良种。1938年,成立南郑专署农业推广所,开始推广棉花、小麦良种,建立省农业改进所陕南农场,开始进行引种和农业试验研究,促进了汉中种植业的发展和提高。

1949年12月汉中解放后,经过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兴修水利,引进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50年代末,即人民公社初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错误做法,接着又遇到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1年后,经过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中,推行“以粮为纲”,农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再次受到干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断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全地区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6年,汉中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2006年粮食总产量116.89万吨,粮食亩产257公斤,全年油料总产14.50万吨,下降1.3%。200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4.71万公顷,增长0.3%。

2013年,汉中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05.0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74.26亿元;林业产值12.74亿元;牧业产值102.68亿元;渔业产值4.2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18亿元。“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191.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62.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3.86万亩,粮食总产102.66万吨。其中,夏粮24.08万吨,秋粮78.5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24.67万亩,油料总产18.48万吨。

工业清以前,汉中的工业基本是以家庭私有制为基础的私人手工业作坊,独立经营,自生自灭。民国至解放前,以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为主。解放初期至1965年,经历个体经营向集体合作、发展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制。1965年至80年代初,以全民所有制工业和城乡集体所有制工业为主。之后,个体经济和私营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至1995年,全区形成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

2006年。汉中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58.00亿元,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1.71亿元,增长23.3%;汉中实现工业增加值76.04亿元,增长17.3%,其中:国有及年主营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9.87亿元,增长20.5%。

2013年,汉中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76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其中,规上工业完成产值856.10亿元,增长25.6%。规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14.15亿元,增长27.5%,重工业完成产值641.95亿元,增长25.0%。

商业2006年,汉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8亿元,增长14.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66.27亿元,增长14.2%;市的零售额27.23亿元,增长17.0%;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6.15亿元,增长13.0%。

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05亿元,比2012年增长14.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1.36亿元,增长15.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69亿元,增长13.8%;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217.63亿元,增长15.8%,餐饮收入30.42亿元,增长8.3%。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31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84%。其中,出口6699.7万美元,增长27.49%,进口615.6万美元,增长261.48 %。[2]

资源/汉中市 植物

全市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银杏、杉木、粗榧、铁杉、侧柏、柏木、栗、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珙桐科、木樨科、栎、豆科、桦木科、杨柳科、苦杨科、楝科、椴木科、漆树科和竹亚科等组成;马来亚植物区系:
主要桑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梧桐科、夹竹桃科、棕榈科、大戟科等;北美植物区系:主要有山核桃、檫木、鹅掌楸等;华中植物区系:主要有岩栎、刺栎、冬青、大果冬青、领春木、水青树、厚朴、枫、杏等;华西植物区系:主要有华山松、锐齿栎、铁橿子、峨嵋蔷薇等;华山植物区系: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坚桦、槲栎等优势树种及伴生毛樱桃、花楸、胡枝子等。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有235科、1203属、4000余种。其中,乔木150种、灌木360种、药用植物1300种,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72种(*30种,省级42种)。
汉中共有中药材资源1518种,其中植物药材1217种,正式列入国家药典的有316种,药材部门大宗挂牌收购经营的有464种。80%的品种为野生药材,不少品种在国内外占重要地位。
通过中药资源普查,全市新发现有:接骨鱼、人头参、绞股兰、刺五加、羊红膻、蛹虫草等稀有珍贵药材。人工栽培生产的名特中药材有:天麻、附子、杜仲、黄连、大黄、猪苓、山茱萸、汉中参叶、细辛、汉防己,以及引种西洋参等数十个品种畅销国内外。除中草药植物外,汉中有淀粉及糖类植物225种,油脂植物365种,芳香植物340种,鞣料植物139种,树脂、树胶植物15种。
秦岭、米仓山山区主要经济林特、林化产品种类有:生漆、核桃、桐油、天麻、黑木耳、香菇、五倍子、栓皮、乌桕、棕片、油茶、板栗、柿、枣等。

动物

全市已查明有野生动物534种。其中鸟类335种、兽类137种、两栖类24种、爬行类38种,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09种(*74种,省级35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朱鹮(红鹤)、大熊猫、金丝猴、云豹(荷叶豹、乌云豹、龟文豹)、豹(金钱豹)、虎、扭角羚(白羊、羚牛、金毛扭角羚)、金雕、白肩雕、大鸨等10余种;二级有猕猴(黄猴)、豺(红狼、豺狗)、黑熊、小熊猫(金狗)、黄喉貂、水獭(水狗、水猫)、大灵猫(九节狸、麝香猫)、小灵猫(七节狸、香猫、笔猫)、猞猁、金猫(原猫、狸猫、芝麻豹、红春豹)、鬣羚(苏门羚、明鬃羊、山驴)、斑羚(麻羊、青羊)、岩羊、白琵鹭、大天鹅、鸳鸯、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大鵟、毛脚鵟、灰脸鵟鹰、秃鹫、白尾鹞(鹞子)、鸢、红脚隼、红隼、血雉(松花鸡)、红腹角雉、勺鸡(呱啦鸡)、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金鸡)、蓑羽鹤、红翅绿鸠、红角鸮、领角鸮、普通雕鸮、斑头鸺鹠、鹰鸮、纵纹腹小鸮、灰林鸮、长耳鸮(猫头鹰)、短耳鸮、大鲵(娃娃鱼)、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等40多种。列为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豹猫(野猫、山猫、狸子)、斑头秋沙鸭、红翅凤头鹃、三趾鸦雀、蓝鹀、秦巴北鲵、小角蟾、斑腿树蛙等。
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誉为“汉中四宝”。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
汉中四宝: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一直被誉为“汉中四宝”。这“四宝”是“中华聚宝盆”的*注脚,这是汉中生态环境无比优越的见证,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

水资源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汉水自古是沟通陕南与华中地区的水路,素有“千里汉水黄金道”之称,民国时期也曾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航运盛况。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1.75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29.6亿立方米。
目前发现的地下热水有六处,位于勉县郭家湾、勉县杨家湾、佛坪县龙草坪乡的庙沟、洋县桃园河、南郑县牟家坝和西乡县峡口,水温在20-31℃。勉县的两处一处位于盆地北缘山前杨家湾沟底,距县城18公里,系山前裂隙带涌出,水温22℃,流量13升/秒,矿化度0.186克/升,为重碳酸钙型水。另一处位于盆地南缘温泉乡的郭家湾村,距县城9公里。温泉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斜接复合部位,勘探资料表明,其分布区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地热异常区内。过去泉水出露标高539.5米,水温58.2℃,水头高出地面2.5米,自流量2.7升/秒。经水质分析,矿化度48毫克/吨,含SiO22.8毫克/吨,含氟4毫克/升,达到硅水氟水标准,并有较浓的H2S气味,含氯气3.5~4.7埃曼。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9.69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蕴藏177.65万千瓦,嘉陵江水系蕴藏82.0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9.8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可开发量72.2万千瓦,嘉陵江水系可开发量37.6万千瓦。

矿产

汉中市位于北部秦岭褶皱系与南部扬子准地台间的松藩—甘孜褶皱带的东北部。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史上岩浆活动频繁,并伴有多期次的火山喷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种类齐全。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发现铁、钛、锰、铜、铅、锌、硫铁矿、水泥石灰岩、玻璃用石英岩以及地下水等矿产92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2种,矿产地293处。其中,探明矿床大型47处、中型81处、小型113处、矿点52处。玻璃用石英岩,石膏,海泡石、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白云岩、镍及玻璃用石英岩、锰矿、膨润土等9种矿种列入全国前10位,锰、铁、镍、熔剂石灰岩等19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居全省前3位,其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1430.39亿元,占总量的96.06%;锰矿、镍矿、溶剂石灰岩、冶金用石英岩、化肥用蛇纹岩、石膏、石棉等12种矿产保有储量占全省的100%。

历史大事/汉中市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茶马互市】 汉中自唐代起盛产茶叶,西北少数民族常以马匹换取“山南茶”。至北宋,禁止私人交易茶叶。神宗时实行“茶马法”,大量收购茶叶运往西北换马。汉中府属县所产茶叶因其质优、产量大,路途近,转运捷便倍受重视。熙宗十年(1068)特设茶马司于汉中,收购茶叶运往熙河(今甘肃临洮)换马。直至清酰褐胁杪砘ナ谐晌匾贫龋褐胁杪硭疚匾牟枰妒展杭ⅰ⒓庸ぐ?、验印发证的官署,特设茶马御史专司其职。

【史斌据兴州称帝】 北宋宋江农民起义军将领史斌,在宋江招安后,于建炎元年(1127)七月,率余部攻克兴州(今略阳县),登基称帝。后进军汉中,攻城不克;又兵进关中,占据长安。次年冬,被宋军俘杀。

【吴玠、吴璘汉中抗金】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越秦岭,欲攻占汉中,南入巴蜀。抗金名将吴玠、吴璘驻守汉中以北略阳、凤县一带抵御,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陆游在汉中】 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游任川陕宣抚使王炎幕府干办公事,力主抗战,并深入秦岭一带视察军情,曾有刺杀猛虎之举,在抗金前线的汉中写下了大量抗金爱国诗篇。

【李蓝义军入汉中】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云南昭通李云和、蓝大顺农民起义军,在蓝率领下,由四川进入汉中境,先后攻占镇巴、西乡、洋县,在洋县布告安民,宣布废除清制,建立农民政权,推蓝大顺为“大汉显王”,刻玉玺,发政令,招募兵士。六月,攻城固、留坝境地;九月,攻占佛坪厅;十月,破褒城,袭南郑,攻宁陕,据镇安。次年,与太平天国西征军合力围攻汉中府,并攻占县城。同治三年春,退出汉中。

【太平军攻占汉中】 同治二年(1863)二月,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端王蓝成春、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主将马融和率军由安康入汉中,包围汉中城,清廷调兵遣将,与之对抗。八月,义军攻占汉中府城。次年正月,义军主力东下,撤出汉中,回援天京。

【红军开辟陕南苏区】 1932年冬,*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率领下,经过汉中,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自1933年至1935年,先后在南郑、镇巴、宁强、勉县等地建立了县级红色政权——陕南县、赤北县、南郑县、宁强县,以及一些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同时开辟了由汉中至川北的红色交通线,为红军转送大批情报、药品、物资,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根据地的战斗。

【红军陕南战役】 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集中主力部队第4军、9军、30军、31军、教导队、游击队共约3万人向汉中城猛攻,并攻击城固、勉县、褒城之敌。22日,红军奉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主动撤离阵地,返回川北。

【西北联合大学迁入】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于9月10日迁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关,西安遭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临时大学遂迁入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学院及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设于南郑县黄家坡,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祠。7月,工学院、农学院独立建院。8月,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仍设于原址;西北工学院(由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仍设于城固县古坝路。抗日战争时期,因上述高等院校及华北、西安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军政机关迁入汉中,汉中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学者、专家、海内名流云集。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1946年西北大学迁入西安,西北农学院迁陕西武功县,西北工学院迁咸阳。

【西北儿童教养院建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等地沦陷区大批难民难童、孤儿逃来汉中,孤苦无依。1939年6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在汉中城西郊凹口寺设立西北儿童教养院,收养3~14岁男女孤苦无依儿童施以教养,由智澄任院长开始筹设,11月正式成立。院址四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除原有四处庙舍外,建房120多间;1944年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社会部接管;1946年2月改名为社会部陕西*育幼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不少难童在院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升学留学进修,后有的成为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解放后,该院改建为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设立焦山国际电台】 1939年,抗日战争激烈,国民政府在汉中市北石马乡焦山庙设立大型国际电台,使用英国制造的3600瓦马可尼报话机。1941年5月投入使用,电路远达欧美及南洋等国,为我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同盟国联络的重要电讯台。配套工程有城东周家湾的中央控制室,铺镇北安然寺的收讯台,另在东郊吴基庄设有线电报房,办理民间电信业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际电台设备拆除。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设立】 抗日战争时期,汉中为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汉中城内设立委员长行营,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任行营主任,下辖*、五、十战区,指挥华中、西北等地对日作战。1944年,*战区长官司令部(司令陈诚)移驻汉中。此一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设立于市城北之石堰寺(1938年由河南洛阳迁来)。1945年10月,行营撤消。

文化/汉中市 文化艺术

2013年末,全市拥有剧场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79.16万册;广播及电视发射台7座,拥有发射机36部,电视人口覆盖率99.05%,广播人口覆盖率97.44%。
在汉中,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桄桄、端公戏、洋县悬台社火、镇巴民歌等。

汉调桄桄、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洋县架花焰火技艺、镇巴民歌、洋县佛教音乐、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6个项目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大型情景歌舞集成剧《秦巴山水间》,于2011年在第六届陕西省艺术届荣获歌舞类演出一等奖及多项艺术创作单项奖。

文物遗址

武侯墓

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尊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墓区占地360余亩,自公元263年刘禅下诏近墓修庙,经历代修葺,现为三院并联的围垣大院。墓庙北枕山梁,南面汉水,依山就势,尽显传统风水理念和陕南园林特色。武侯墓庙建筑以墓冢为中轴,沿轴线依次为山门、献殿、大殿、坟亭、墓冢、崇圣祠、万古云霄堂,南北两院及厢房对称分布。尤为珍贵者为现存汉柏22株,汉桂两株,皆荫翳挺拔,将墓区装点的高古清幽。
古汉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楚汉相争时期筑建,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遂定国号为汉,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所,号为汉郡之胜。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内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拜将坛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南一环路。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史记·淮阴侯列传》)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拜将坛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得到过多次修缮,有史记载的有明代正德,清代嘉庆,明国三十二年和解放后的1985年以及2007年由政府斥资修缮。现占地面积50500平方米,其中景观面积43500平方米,形成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以仿古寨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汉代画像石刻等仿汉建筑群与园林景观谐美配置,是中外游人寻古览胜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秀旅游景区。

武侯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边。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是全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由皇帝(蜀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是一个古建形式多样,布局严谨有序,中轴对称规范,建筑规模宏大,文物众多的三国著名胜迹,景区占地80余亩,景区内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30余座150余间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建筑,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院内的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每年3月会举办旱莲花文化节。

石门十三品

又称汉魏十三品。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年间所开,后来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1970年国家因修建水库,将淹没区内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即石门十三品)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作品被誉为“国之瑰宝”,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负盛名,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十三品分别为:一品《石门》碑;二品《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畜君碑释文》摩崖;四品 《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

李家村文化遗址
位于西乡县城西南2公里的葛石乡和平村。1960年和1961年经考古单位两次发掘,出土文物大致分两类:一为石器类,以磨制为主,打制次之,有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和刮削器;另为陶器类,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和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特征。陶器以夹砂灰白陶为主。还发掘出墓葬区和房屋遗址各1处,并有鹿角、兽骨等残存。出土有水稻谷粒。考古学家确认,该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母系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考古学会*次年会将李家村遗址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龙岗寺遗址
位于南郑县龙岗寺以东200米处。1983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发掘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遗址墓葬群落,其中有小孩瓮罐葬8处,出土石器、骨锥、骨箭簇、装饰品等200余件。同时,还发现仰韶文化窑穴30个,内藏石凿、石刀、石铲、石磨、骨铲、骨针、三足陶罐、陶碗、圈足碗等文物。1984年与1986年,陕西省汉水考古队发掘新石器时期墓葬两处,出土随葬品2000多件,内有玉铲10多副,大者长30厘米、宽10厘米,小者长10厘米、宽3~5厘米,是仰韶文化中首先发现的玉制生产工具。还有许多属龙山文化的黑陶片。龙岗寺共发掘墓葬455座,其中5座完整的李家村文化墓葬,434座完整的仰韶文化墓葬。
张良庙位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316国道旁,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臣“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是全国*祭祀张良的祠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整个古建筑群依山而建,随形就势,自然天成,建筑与山林相映,北方宫殿与南方园林交融,九大院落错落有致,照壁、牌楼、进履桥、三清殿院、大殿院、南北花园、拜石亭、洗心池、云梯、草亭、授书楼、五云楼、石牛、石鱼、避谷亭等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拐拐竹”、“挂甲垂柏”、“庙台槭”等奇异物种更给古建筑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素有“紫柏山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城”的美誉。客人游历其间,如坠人间仙境,定会得到张良人生哲学的启迪,思想得到无限的升华。

汉中八景/汉中市

“汉中八景”分布在汉中和南郑两县境内。这些风景名胜,有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有的是著名的历史遗迹;有的是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风光镌美秀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在,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对“汉中八景”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天台夜雨

天台山位于汉中城北,距县城约70华里,是汉中盆地周围群山的高峰。山径小道曲折环,石台阶梯层层而上。峰顶鸟瞰江河如带,群山如丘,云似耳旁过,故有“南天门”之设。山间泉水清沏绕,奇峰怪石,天着画意,风景非常优美。明、清诗人有的感概不已,清朝严如“游天台山”诗云:“苍苍石困立嵯峨,险道新盘山旧阿,地狭寺随峰势转,僧归身带野云多,金铺画暗门常闭,画壁年深彩渐磨。

从山下盘旋而上,途径吸呼泉,舍身崖、南天门、瓦寨顶(峰顶)。寨顶平垣,面积约九亩左右,有明代修建的“药王殿”,殿前后有古松柏。

天台山因其高耸巍峨,易积云雾,气候多变,忽晴忽雨,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每当夜里温度下降,云雾凝结成雨,因而有人把此自然现象又以神话色彩宣染为“天台夜雨”。

(二)汉山樵歌

汉山在汉江南岸偏西方向,距汉中城约四十五华里。山径曲折,石级相连。山前村镇“歇马店”,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于该处下马歇息,遂以“歇马”为名。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卵寨等地,岗峦四布,沟谷纵横,梯田重叠,竹树丛生,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细水长流,便于灌溉,为山地重要水源。

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

但是,旧社会里贫苦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下面抄录两首民歌,说明“汉山樵歌”的真实内容:(1)一担干柴双肩挑,(2)双肩挑起一担柴,砍柴人儿没柴烧,急风暴雨天上来。

地主高楼摆酒筵,吹得高楼成平地,樵夫坡前割野划!下得满坡红花开。

(三)龙江晓渡

褒河下游,古名黑龙江。褒水从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横穿而过,南流约五华里,在柏乡街与汉水汇合。

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的褒河古渡,又名龙江渡。渡口两岸,泥沙淤积,形成大片沙洲。芦苇遍钸,杂树丛生。晚秋季节,枫叶红,芦花放,水鸟成集,飞雁成行,一派江南芦荡风光。

每值破晓,天边朝霞辉映,江上薄雾弥朦,满载行人的渡船迂回在鳞鳞细浪的江面上,与周围沉浸在晨光照射之下的景物互相印衬,组成一幅“龙江晓渡”的美丽画图。

(四)梁山石燕

梁山距汉中城西约三十华里,系海底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峰,岩层结构,交为完整的保存了地壳变化的情况,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

石燕是古代海底动物腕足类的化石。它和泥沙同时沉积海底,受海水压力变为沉积岩。后经地壳变化,海底上升,成为陆地,陆地表面皱揩,成为山脉。山石风化,又变为泥沙,动物化石和周围泥沙分离,露出地面。人们常见的石燕,就是这类化石的一种。

远在三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汉中还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因而,这类化石,在海底沉积岩形成的梁山上经常出现。苏东坡的《喜雨亭记》中,有“风欲起而商羊(鸟名)舞,天将雨而石燕飞”的描述。“梁山石燕”成为汉中特有的珍奇异物。梁山风雨也被人们视为奇妙的景物。

(五)圣水古桂

从汉中城东南郊一带隔江南望:群峰竟秀,汉水奔流,岗峦起伏,林木郁葱。“圣水古桂”即指分布在这岗峦之上圣水寺内的和寺后的五处泉水和一株桂树。

圣水寺距汉中城约二十华里,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背倚群山,面对江水,岗上青松翠绿,寺前古柏参天,山花遍地,嫩草如苗,风光明秀,为汉中著名的风景名胜。

泉水分青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五泉。赤龙泉在寺内,白龙泉在寺左,其它三泉在寺后山坡上。各泉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块分别砌作泉口,因而泉水也仿佛分作五色。由于地下“蓄水层”的自然变化,除白龙泉尚涌水外,其它四泉,久以枯干。

桂树在寺内中庭,粗约三围,左侧枝杆斜横,枝叶茂密,秋季花开,多作五瓣,相传为汉代种值,故又称汉桂,桂树学名木犀,属木犀科亚乔木植物。多产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温带者,如生活条件无大变动时,树龄可达一千年左右,树茎虽显粗老,但花仍芳香浓烈。这件桂树,大约系明代建庙前后种植,距今约五百余年。

(六)东塔西影

东塔在汉中城外东关净明寺内,是一座十一级的方形砖塔,大约建于唐代早期。城内东南隅古东湖,相传为刘邦驻军汉中时的饮马处,故又名饮马池。东塔与东湖之间,相距约五百公尺。“东塔西影”即指东塔塔影投入东湖水面的景象。

每逢晴天一碧的白昼,或值浩月当空的夜晚,东塔塔影倒映于碧波荡漾的东湖湖水之中,塔身的层次和塔上的装饰都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和湖水周围的古树垂杨,城垛台阁以及它们映入湖中的倒影互相辉印,景色奇特,风光瑰丽。

《南郑县志》载有清初诗人歌咏“东湖塔影”的诗篇,细致的描绘了这一景象:“汉阳萧寺塔,飞影入东湖。波皱佛龛动,浪明宝顶孤。镜花真变幻,水月有虚无,悠悠奇景在,千载话浮图。”

清代初年,汉中城关人烟稀少,房屋低矮,东湖周围附近,尤为空旷荒凉,塔湖之间尚无高大建筑,“东塔西影”为人们所见。后来增修房屋,塔影为建筑物所遮,因而,这一景色逐成为人们传说中的历史陈迹。

(七)草塘烟雾

汉中城南门内迤东一带,早年以前,甚为荒辟。该处旧有积水一池,面积约五六亩。街巷雨水,积注池内,终年不沽。池岸宽阔。细草如茵,故名草塘。草塘周围,古柳环绕,翠竹丛生,红蓼花开。白鹅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里,别具一种江南山村的风光。

草塘南岸右侧,旧有草塘寺。《南郑县志》转引寺内碑刻记载:“建自何时,世远无考”。寺内殿阁高敝,结构工巧,是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凝结成的古建筑。

每于清晨薄暮,附近人家,炊烟袅袅;池中水面,雾气蒙蒙,微风轻佛,飘散于竹柳枝头,殿阁屋顶,花草丛里,绿水池上。远望草塘景物,如在轻烟簿雾之中,这就是“草塘烟雾”的历史景象。

解放前,草塘寺的建筑已部分腐朽坍塌;草塘也因年久淤积,仅存一小水坑。解放后,寺内房屋经过修补,用作卫生机关的驻址。草塘一带,修建了大量居民住宅。当年只供封建文人玩赏的风景,早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消逝。

(八)夜影神碑

汉中城南郊区,今天,是一片四季长青的菜地。但在数十年前,却是一块终年冷落的荒土。尤其是拜将台周围,野草丛生,逢蒿没顶,狐兔出没,荒坟累累,景象甚为荒凉。

现立于拜将台前的土红色石碑,系凿取梁山沉积岩刻制而成,碑上魄班点,即海底动物化石的遗痕。从碑石的形制考查,和立于古汉台上的“时雨亭”碑相似,大约同是明代遗物。

这块碑石,或因含动物化石而生磷,或因受磷矿石的影响含有一定的磷原素,所以曾于黑夜中闪闪发光,遂引以为奇,名为“夜影神碑”。

特色饮食/汉中市

汉中有句俗话叫“汉中小吃打天下”,说明了当地小吃的美味和百姓对于小吃的喜爱。简单的原料、简单的调料、简单的工艺却能炮制出一味味令当地食客痴迷的美食,令人叹服。热面皮、菜豆腐、腊汁肉夹馍等特色小吃,不仅在当地遍布街头巷尾,而且也慢慢随着汉中人走到了全国各地。身在外乡的汉中游子每每吃到“稀饭面皮菜豆腐”的经典正宗“套餐”,这样的家常美味总是会勾起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面皮 

始于秦汉, 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可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面皮是米做的,类似于南方的米粉。因为柔嫩、劲道就象上好的面条一样,故名之。可以切到面条那样细,浇上调料汤后就囫囵放在碗里拌着吃。食后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 面皮是百姓化、大众化的吃食。
其中,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刘邦与张良二人到汉中微服出寻,半路饿了,便到农家吃饭,农家拿出面皮出来给他们吃,刘邦问这是什么,农民不知,刘邦笑曰:"此乃蒸饼也!'

菜豆腐

汉中菜豆腐菜豆腐稀饭是汉中地区一种民间家常饭,虽然做的方法不复杂,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较细,好吃且富有营养,所以已成了当地待客的佳肴了。 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民间奉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易于消化,有利体内吸收,也不失为一种配方科学,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美味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此,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食用。难怪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乡土风味的菜豆腐稀饭却一代传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饭中的皎皎者了。

浆水面

浆水面就是把葱花过油到稍焦时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后炒一盘素韭菜做为提味的炒菜。待手工面下熟后浇上浆水,调上炒过的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后即可食用。 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粉皮子

粉皮子又称-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的方法都是凉拌,嚼之光滑,柔韧,自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喜传统得粉皮子是由生长在山上的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间的制作过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小烫锅,让烫锅浮在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转,让糊状浆汁均匀铺开,再放在冷开水中降温,待收汗后捞出来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好,有弹性.粉皮的调味非常讲究,一般都佐以少许的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最适合青年人的胃口。

石门麻辣豆瓣鱼

被誉为陕南一绝的石门麻辣豆瓣鱼,见长于活鱼快做,鱼鲜肉嫩入味爽口,红油漫浸柔辣不腻,麻中透香回味悠长。它是饶胜利先生开创的褒河*家鱼餐馆的品牌佳肴,曾被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报道。饶记石门鱼餐馆常有国外友人、影视明星、文人雅士惠顾赞赏。始创于石门水库大坝,后迁于现址——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所在地褒河街褒姒路口,该馆不断创新,推出有口味各异的鱼宴系列佳肴,“去石门旅游,到褒河吃鱼”已成为汉中人饱眼福、享口福的一道风景线。

汉中梆梆面

汉中风味食品,将很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宽的面条。汤里加酱油、醋、盐、辣椒油、胡椒粉、葱花,较后加少许猪油。

凉粉

汉中人夏天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天则爱吃热凉粉,称热打铁,加上各种调料,吃了回味无穷,味口大开。凉粉是以冰豆、豌豆凉粉为上品,米凉粉次之。汉台区铺镇的冰豆凉粉更为可口。

米糕馍

是城乡老幼皆宜的食品。以大米为原料打浆发酵蒸制而成。味甜、柔软易消化。还有一种以包谷米为原料磨浆加食碱的蒸制而成的叫碱水馍。可直接食用也可切片炒肥肉,味道颇佳,秦巴山区县制作较多。

红豆腐

采用民间传统配方和独特工艺制成,味微咸辣,色美可口,余味悠长,营养丰富,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城固县上元观的红豆腐全省著名。

麻辣鸡

用鲜活公鸡加工制成,色泽金黄,余味浓长,味兼麻辣,有开胃益神作用。为群众节日佳肴和招待宾客之名菜。宁强县城制作者*。

汉中板鸭

鲜活麻鸭为原料烤制而成,色泽黄亮,美味可口。

柿饼

古为朝廷贡品。将成熟的柿子去皮后制作成干果食品。宁强代家坝的柿饼为好,个大、质软、雪面红瓤、味道甘美,曾远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及日本等国。

核桃饼

陕西省宁强县传统风味小吃。王记福兴老字号核桃饼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其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还具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腊汁肉

腊汁肉即用腊汁煮出来的肉。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姜葱、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汉中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汉中腊汁肉所用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拨,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有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腊汁肉制法十分简单:将药料包放入清水锅里,以旺火烧开,再以小火慢慢熬出味,调入精盐后,即可放入肉料同煮。所用肉料以猪杂碎(即猪头、猪肝、猪肚、猪心、猪蹄等)为主,牛肉、驴肉、狗肉及鸡、鸭、干鱼等也可选用。煮时用文火,慢慢地熬,让肉充分入色入味。肉不宜煮烂,要恰到好处,约40分钟左右,将肉捞出,经验丰富的家庭主妇,闻其味便可知肉的生熟程度。  

煮熟后的腊汁肉,黑里透红,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腊汁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腊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煮过肉后的腊汁和药料包可反复使用,将二者一同盛入瓦罐里,凉后盖实,可保存三五年不会坏。但储存时药料包切忌漂浮在腊汁上面,要将其深入罐底,否则会长霉变质。如药料包用的时间长了,味道会变淡,这时就需要换一个新药包.

香油散子

香油散子是细拉圆面条绕在大竹筷子下锅后绕成萝形炸成,又酥又脆,百吃不烦。炸豆腐饺子,是一种素食,加上韭菜,咬开一股子香味喷鼻。

油茶

大锅熬熟面粉成稀糊拉汤加上调料、姜米和大头菜颗和油辣子,上面抓些油散子算一碗。冬天喝起来可以暖胃。汤能喝。散子带脆,软中有硬,堪称佳食。

血旺子

血旺子是把稍血加适量干粉,从盆中取出,下锅前打成块状,煮沸加姜汁辣椒油卖碗碗子。里边也有少量几块猪尿泡(膀脆)点辍其间。

羊杂碎是把羊的杂碎煮好,加上调料再把它切成碎块,放上辣子油和花椒面,盛在沙锅中卖碟碟,可以下酒。(用铁锅变色)。 

大锅汤,是把餐馆酒席上的残菜剩羹,鸡鸭鱼肉和骨头专门收在桶内,担到菜集子,下锅煎熬,加辣椒用碗子卖出。

蒸雪糕

是糯米粉放在欲子里,加小豆带水糖。用刀刽一块一块卖。割一块,上边是红色的糖,中为白色的糕,下边豆沙粒,三色三层,带艺术色彩,吃起来柔软可口!

黑米与黑米酒

汉中洋县盛产黑米,也是黑米的原产地。相传为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在洋县、城固交界处发现并选育而成。史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珍稀名贵,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称。 黑米酒,就是选用当地特产的优质黑香米为原料,采取特殊的制曲、发酵、糖化、蒸馏、陈酿、勾兑等工艺精酿而成。

民俗风情/汉中市 陕南民歌

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社火

汉中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焰火

又称“放花”。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冲天炮、满天星、流星赶月、闹龙宫、火树银花、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本市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桄桄

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戏

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荣誉/汉中市
序号名称
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3**历史文化魅力城市
4*优秀旅游城市
5*最美油菜花海
6陕西省园林城市
7**环保形象城市奖
8*产业转移*承接地区
9*大鲵之乡
10首批国家实施商标战略示范城市
11*休闲城市[3]
12*双拥模范城
132012亚洲金旅奖·十大文化特色旅游名市
14影响世界的——*文化旅游名城
15国家卫生城市
16*最美十大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