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夏朝渭南是有扈氏部落的活动地域。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朝渭南成为骊戎国的领土。随着商朝末期属国西周的日渐强大,渭南作为军事重地的地位得到加强,到周王朝正式建都镐京(今西安)时,渭南地区作为京畿重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农耕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春秋时期渭南属于晋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国派兵讨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设置了下邽县。次年设置郑县,管辖渭河以南之地。战国时期,渭南先属魏国,魏襄王五年(前314年)魏国献于秦国,是秦王赢政十六年(前231年)设置骊邑县,辖渭河以南的地区。 秦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进军关中,将关中分为三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渭南归属塞国。高帝二年,设渭南郡、河上郡。郑县、骊邑县属渭南郡,莲勺县属河上郡。高帝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
前197年七月,骊邑县更名新丰县。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县、郑县、下邽县属于右内史,莲勺县属于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县、下邽县、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县属左冯翊。
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公元9—23年),设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均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县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县属左冯翊。密畤县在此时并入新丰县,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 魏晋南北朝曹魏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县、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县、莲勺县隶雍州冯翊郡。
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县、郑县地,置渭南县,渭南正式建城,隶雍州京兆郡。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县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新丰县回渭南县。 隋唐五代隋朝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邽镇(2012年由下吉镇恢复原名下邽镇),隶同州。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大足元年(701年),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五代后梁时期,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唐代共有帝王陵墓二十座,渭南市境内有渭北塬上有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等十座。 宋金元明清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皇佑五年(1053年)该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县,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朝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
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称为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黄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县化为渭南县,渭南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造成九个省的97个县受到影响,至少820000人死亡,是全球历史上死亡人数*地震。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渭南县改为直隶西安府。
清朝渭南县隶陕西省西干鹿道西安府。 民国以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渭南县属关中道。1928年改属陕西省,同年,渭南、华县爆发了*共产党刘志丹等领导的渭华起义,起义遭到围剿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渭南县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68年9月3日渭南分区改为渭南地区。1983年10月渭南县改为县级渭南市,韩城县改为县级韩城市。1990年12月华阴县改为县级华阴市。1995年4月渭南地区改称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归渭南市管辖至今。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市总人口5292200人;其中,临渭区888866人、华县350228人、潼关县147833人、大荔县706948人、合阳县432313人、澄城县372150人、蒲城县738675人、白水县277716人、富平县747942人、韩城市387041人、华阴市242488人。
行政区划/渭南市 渭南市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渭南市面积13134平方千米,人口543.07万人(2008年)。
临渭区面积122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714000。区人民政府驻前进路。
华阴市面积817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714200。
韩城市面积1621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15400。
华县面积1127平方千米,人口34万。邮政编码714100。县人民政府驻华州镇。
潼关县面积52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71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大荔县面积1766平方千米,人口70万。邮政编码71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蒲城县面积1564平方千米,人口75万。邮政编码71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澄城县面积1112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1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白水县面积920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7156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合阳县面积1227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71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富平县面积1233平方千米,人口76万。邮政编码711700。县人民政府驻窦村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地理环境/渭南市 地理位置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330—2645米之间。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素有“长捻原”之美称。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天气特征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无霜期199-255天,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风送爽,冬季晴冷干燥,年均气温12-14℃,年雨量600毫米左右,年日照2200-2500小时。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伏旱、秋涝和夏季干热风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
能源资源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0.3亿吨,素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1.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一半,是亚洲*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吨,大理石228.3万吨;分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之最”。
生物资源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历来是陕西省较优的农业生态区。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
水资源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除黄、渭、洛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发源于秦岭的沋河、赤水河、罗夫河、潼河等及发源于北部山区的滹水河、白水河、盘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土地资源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经济发展/渭南市
全市共有耕地54.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1.6万公顷。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已突破20亿公斤。“十五”期间,国家将渭南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涉及渭南8县市,总面积3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小麦1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坞、生猪、渔业10大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年产苹果53万吨。白水苹果、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远销国外。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积24.8万公顷,覆盖率为24.63%。经济林、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水果面积12.22万公顷,其中苹果10.2万公顷,梨1.1万公顷。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8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钼精矿、大型推土机、黄金、单晶硅、锅炉、杜康酒、矿泉水、纯棉制品等产品饮誉全国,远销海外。境内有秦岭、韩城、蒲城三大电厂和星罗棋布的火力、水力发电站,已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31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
农业渭南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雨量充沛,适宜农、林、牧发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389万,农业劳动力251万,国土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万亩,人均耕地2亩,可耕地面积达96%,自古就是优良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全市人工饲养的畜禽1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农林作物80多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油菜、花生、苹果、酥梨、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较为丰富。渭南是农业大市,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生产基地,素有“陕西粮仓”和“陕西棉库”之称。先后建成*商品粮基地县(区、市)7个;*优质棉基地县4个;*优质小麦基地县8个;全国奶山羊基地县3个;全国商品鱼基地县3个;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县6个。
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渭南市长期无法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省内咸阳、宝鸡等城市,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开始发展工业。随着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渭南工业经济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值得到迅猛增长,能源、化工、食品、建材、有色、机械、医药等产业发展较快,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78.2亿元,较上年增长22.9%;完成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22.9%。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于1988年,是陕西省最早的高新区之一。开发区占地49平方公里,是国家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陕西省第三个*高新区。渭南市另有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开发区等14个工业园区。
近年渭南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三产业有所发展。渭南市重点发展的是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努力做大做强物流业。
市内交通市区公共交通处于发展中阶段,截止2012年12月,渭南公共汽车共经营线路21条,近几年一些线路的车辆实现了更新,城区主要地区和部分郊区乡镇均有公交通达,市区公交除1路空调车价格为2元外,其他价格均为1元。2012年12月25日渭南引入公交车IC卡,每次乘车刷卡标准为0.90元,而学生卡每次乘车刷卡标准为0.65元,优惠卡每次乘车刷卡标准为0.40元。
截止2012年11月,市区运营出租车共1000辆,出租车起步价为5元,租价为1.6升以下0.5公里0.7元,1.6升以上(含1.6升)0.5公里0.75元,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出租车漫天要价,拼客、拒载等运营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
公路交通渭南公路交通优越便利,处于108国道与310国道两条国道的交汇点上,境内有京昆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两条国家骨干高速公路,另有2010年建成通车陕西省*条省级高速公路渭蒲高速公路。目前除白水县外全市各县区市均通高速公路。
渭南客运中心站是一级汽车客运站,位于市区西部渭清路上,于2010年10月26日投入运营,有巴士发往省内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商洛、延安等方向,同时还有跨省长途巴士发往上海、深圳、东莞等地。
渭河渭南市区段上架有3座公路桥,分别是渭富渭河大桥、沙王渭河大桥和渭蒲渭河大桥,另外原有上涨渡渭河大桥,已于2010年底拆除。
铁路渭南市境内有陇海铁路、包西铁路、宁西铁路、侯西铁路、同蒲铁路等多条铁路过境,2010年通车的*西部的*条高速铁路郑西高铁也过境渭南,使渭南成为*西部最早拥有高速铁路的城市之一。2014年7月通车的大西客运专线也从市域内经过。同时未来市域范围内还将兴建关中城际铁路。郑西高铁渭南渭河特大桥全长79732米,是目前全球第三长的桥梁。
渭南市区有三座火车站:渭南站(陇海线)、渭南北站(郑西线、大西线)和渭南南站(宁西线)。渭南站位于陇海线上始建于1933年,目前主要停靠K字头列车,同时有少量T字头和Z字头列车停靠。渭南北站为高铁车站,有高铁列车通往西安北、郑州东、太原南、武汉、长沙南、南昌西、广州南、深圳北、石家庄、北京西等主要车站。渭南南站是宁西线的一座车站,位于市南郊沋河水库东侧,目前每天仅有两班列车停靠。
市域内其他主要车站还有华山北站(徐兰高速线)、大荔站(大西线)、蒲城东站(包西线)、华山站(陇海线)、张桥站(包西线、侯西线)和韩城站(侯西线)。
航空渭南蒲城内府机场是*西北地区*一家取得使用许可证的通用机场。同时渭南市规划在潼关县修建华山支线机场,目前尚处于前期调研阶段,机场的具体位置、面积以及建设时间等还没有确定。其他乘客搭乘航班均须前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渭南火车站有直达高速大巴联通机场。
人口/渭南市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市2012年常住人口为528607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39480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08729人,减少2.02%。年平均减少0.20%。
渭南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45151户,家庭户人口为49799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9人减少0.34人。
渭南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682710人,占50.75%;女性人口为2603367人,占49.2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48下降为103.05。
渭南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43257人,占14.06%;15-64岁人口为4076063人,占77.1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66757人,占8.8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7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0个百分点。
民俗文化/渭南市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戏、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名列陕西乃至*前列。
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
特产/渭南市 羊奶粉、金丝蜜枣、黄花菜、白水杜康酒、同州西瓜、赤水大葱、蒲城酥梨、椽头蒸馍、水盆羊肉、蒲城焰火、钟楼香烟、潼关酱菜、荞面饸饹
教育/渭南市 2012年末渭南市有全日制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7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4所,在校学生5.5万人;普通中学368所,在校学生32.1万人;小学1175所,在校学生27.7万人;幼儿园1037所,在园幼儿16.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4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8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84%。小学辍学率11.41%,初中辍学率为8.23%。2012年高考文理两科类各批次上线人数继续处于全省前列,渭南市一批本科上线7582人,比2011年增加1225人,二批本科上线18387人,比2011年增加了2324人。渭南市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245人。
社会/渭南市 卫生2013年末渭南拥有卫生机构4137个,其中医院84个,社区服务中心(站)65个,卫生院187个;拥有床位19724张,其中医院12741张,卫生院5325张;卫生技术人员24504人,其中医师6878人(执业医师5203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17.89万人,参合率达98.75%。
科技2013年渭南市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5项,其中,农业、生物新品种6项,新产品6项,新工艺6项,新技术6项,行业标准2项,新材料1项,国家标准1项,其他5项。
2013年登记各类技术合同54项,合同成交总额6272.21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20项,成交金额3648.53万元;技术转让合同12项,成交金额2031.68万元;技术服务合同22项,成交金额592万元。
2013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554件,其中发明专利411件,实用新型专利561件,外观设计专利582件;专利授权量529件,其中授权发明45件,实用新型324件,外观设计160件。
文化2013年渭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占生产总值的2.6%。
2013年末渭南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1094场。文化馆12个,文化站149个,艺术表演场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藏书75.1万册。市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2套,市级无线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2套;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6.75%,广播综合覆盖率94.95%,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100%。[1]
社会保障2013年末渭南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43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39.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9.7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7.8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1.9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39.9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58.8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1.06万人。
2013年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39个,共有床位0.24万张,收养0.2万人。2013年末纳入城市低保3.02万户、6.94万人,人均月保障标准360元;纳入农村低保9.25万户、27.45万人,保障标准每人每年*2020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23所,五保对象0.64万人,其中集中供养0.14万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52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4700元。
文化旅游/渭南市 渭南的地方文化多彩,旅游资源丰富,民间艺术、戏曲等的发展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色彩斑斓。
饮食特产渭南的的美食多为家常食品,以各种普通的关中地区流行的面食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风味。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有:时辰包子、琼锅糖、蒲城椽头蒸馍、水盆羊肉、渭南水晶饼、大荔带把肘子等。除了特色美食,渭南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特产,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如富平合儿饼、金丝蜜枣、渭南美腊瓷、潼关酱菜、白水菜刀、白水石头镜、白水杜康酒、赤水大葱等。
戏曲除在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的秦腔以及豫剧外,渭南存在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有跳戏、同州梆子(老秦腔)、碗碗腔、老腔、迷胡、阿官腔、线腔、渭华秧歌、韩城秧歌、石羊道情等10多种,全市目前专业演出团体20余个,挖掘传统剧目1433本。近年来,渭南探索实施了“一元剧场”项目,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城市公园渭南市市区内有沋河公园,朝阳公园等多座城市综合公园。
宗教渭南市目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活动。市区现有佛教寺院有大觉寺,始建于隋代,文革中被毁,2011年重新修建落成。渭南市道教主要分布在华山地区,华山道教历史悠久,道观众多,其中的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渭南市天主教属于天主教同州监牧区,现有教众1.2万人。
自然人文旅游文物保护单位:渭南市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河流使其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著名的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现时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1处,旅游文物资源5459处。
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第二批)
历史文化名村: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风景名胜区:华山风景名胜区(*批),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第五批)
*国家森林公园: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蒲城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水利风景区:渭南市友谊湖休闲度假山庄、合阳黄河魂生态游览区、潼关金三角黄河水利风景区
社会事业/渭南市
建国后,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渭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呈现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局面。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形成了粮、果、棉、油、菜、烟、鸡、猪、牛、羊、鱼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区)7个,优质棉基地1个和优质苹果(梨)基地县2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棉花总产约占全省3/4,号称“陕西棉库”。
1999年水果总产量达152万吨,“白水牌”红富士等37个品牌苹果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和全省名优果称号,渭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工贸、农副产品、果蔬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年商品零售总额39.3亿元。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壁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邮电通信发达,邮件处理日趋自动化;两条一级光缆干线穿境而过,并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条市内数字微波和光缆干线;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14万门,电信数据通讯、公众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全面开通。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内20多个出口口岸及市内市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有出口产品300多种,相继参加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晋陕豫三角经济协作区”、“关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活动,并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结交友好。旅游业发展较快,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亿元,已成为渭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4330所,在校学生106万余人;医疗机构342个,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渭南体育馆已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和全国拳击精英赛;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劳动就业等均取得较好成绩。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商贸流通活跃,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一个崭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阳阔步向21世纪迈进。
西部开发/渭南市渭南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是陕西省重点发展的地市之一。“九五”期间已完成和开工建设的大项目17个,总投资达230亿元,相继建成了东雷二期抽黄、合阳太枣沟大桥、澄城茨沟大桥、渭南国贸大厦、南水厂、渭南中心区道路排水、仓程路和三贤路建设、渭南市看守所迁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境内交通干线公路拓宽改造基本完成,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有所推进;果业、旅游等产业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全,具备承载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能力,是本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从现实条件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科研开发机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不高,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财源基础脆弱,财政增支因素多,收入困难大。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为目标,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加快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突出结构调整,加速科教兴市。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步推进改革开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渭南建设成*西部具有特色的农业大市、工业强市、旅游名市。
著名人物/渭南市东府渭南星光灿烂,自古即是人杰地灵之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杜康,一说为白水人,传说中的酒的发明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6,韩城人,西汉史学家,官至太史令,《史记》的作者。
杨震,54-124,华阴人,东汉太尉、司徒。
杨坚,541-604,华阴人,即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隋代开国皇帝。
杨广,569-618,华阴人,即隋炀帝,*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被人缢死于江都。
杨炯,650-692,华阴人,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郭子仪,697-781,华县人,唐代将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
白居易,772-846,渭南人,唐代中期大诗人,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
白行简,776-826,渭南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
寇准,961-1023,渭南人,北宋宰相,在位时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确保了宋辽之间的友好相处。
王鼎,1768-1842,蒲城人,清朝大臣,因反对道光帝与英国议和,割地赔款,自缢尸谏。
印光,1861-1940,合阳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同时也是净土宗的重要中兴人物,并为*近代佛教复兴作出显著贡献。
井勿幕,1888-1918,蒲城人,*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建国初期的政治人物,辛亥革命志士。
张奚若,1889-1973,大荔人,*政治学家,爱国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
杨虎城,1893-1949,蒲城人,西北军将领,与张学良一同发动西安事变。
杨钟健,1897-1979,华县人,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学家,*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莫斯科自然博物学会国外会员。
屈武,1898-1992,渭南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袁晓园,1901-2003,大荔人,**位女外交官暨女税务官。
潘自力,1904-1972,华县人,曾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宁夏人民政府主席,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驻朝鲜、印度、苏联、尼泊尔等国大使等职。
胡琏,1907-1977,华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驻越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张宗逊,1908-1998,渭南人,*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习仲勋,1913-2002,富平人,“中共八大元老”之一。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段学复,1914-2005,华县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科学院院士。
史恒丰,1921-2011,华县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后以镇守金门之大胆岛著称。1975年以少将军阶退伍。2011年11月10日病逝,享年91岁。
杜鹏程,1922-1991,韩城人,*当代作家。他的《保卫延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郑欣淼,1947-,澄城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
习近平,1953-,富平人,现任*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阎惠昌,1954-,合阳人,指挥家、作曲家,现任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
王中林,1961-,蒲城人,纳米材料专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佐治亚理工学院校摄政董事教授 (Regents' Professor),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主任。
武柳希,1984-,渭南人,*女子射击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