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帝禹元年,张掖属《禹贡》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
周穆王十三年祭公率师随穆王西征,西戎归顺。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废汉立新,令天下改郡、县名。张掖郡改名设屏郡、觻得改名官式。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刘秀令各郡、县恢复旧名。张掖郡及各县恢复原名称。
建康元年(144年)张掖、武威、陇西、汉阳、北地、武都,自上年九月以来地震180次,山谷坼裂,毁坏城寺,人民死伤,空情来重,顺帝下诏并派光禄大夫到张掖视察慰问,安抚民众。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张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
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五代时,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鹘攻沙州,张承奉力屈,订城下之盟,奉回鹘可汗为父。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六月,甘州回鹘遣使向后唐纳贡,乃册封王仁美为英义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甘州回鹘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纳贡,被封为奉化可汗。
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
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设张掖县。
1985年5月,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1992年8月12日和2000年6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视察张掖,挥毫题写了“金张掖”和“再铸金张掖辉煌”题词,为这古老而神奇的大地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华实蔽野的张掖更加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1] 地理环境/张掖市 自然气候
张掖属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干燥,年平均气温6℃,一月份最冷,7月份较热。每年6月至9月,是全年*旅游季节。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自然资源/张掖市 张掖市资源丰富,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位居*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上游,河西走廊腹地,为新亚欧大陆桥沟通国内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区有耕地400万亩(含山丹军马场),有可垦荒地300多万亩;有大小河流26条,年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储量十分丰富;有草原2600多万亩;有森林5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全年日照3000小时。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有名,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农作物,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土特产品有圆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
矿产资源
张掖市是全省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冶金辅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的集中区。煤炭、钨钼、铁、石膏、凹凸棒石、钾盐等矿种探明资源储量较大。
1、矿产及矿产地:
张掖市具有丰富的矿产、土地、水利、光热和劳动力资源,有30多种矿藏,其中煤、铁、石灰石、芒硝等储量过亿吨。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资源有累计储量居全省之首。张掖全市发现并评价了铁、锰、铜、铅、锌、岩金、银、钨、钼、钒、锑、铬铁、砂金、硫、煤、芒硝、萤石、滑石、石膏、凹凸棒石、钾盐、蛭石、重晶石、石棉、耐火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石英岩、大理岩、花岗岩、矿泉水等33种矿产资源。截止今日,已发现矿床及矿化点429处,其中具有成矿价值的158处。按规模划分,有大型10处,中型10处,小型64处,矿点74处。按资源类别划分,黑色金属矿46处,有色金属矿49处,贵金属矿6处,煤矿29处,非金属矿26处,矿泉水2处。
2、矿产资源储量:
张掖市辖区内已初步探明资源量的矿产有煤、铁、铜、铅锌、钨钼、芒硝、石膏、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花岗岩、大理岩、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矿等24种。全市铁矿储量8.93亿吨,钨远景资源量50万吨(金属量),钼远景资源量102万吨(金属量),煤炭远景储量10.5亿吨,芒硝资源储量2581.3万吨,原盐资源储量320万吨,重晶石资源储量1850万吨,萤石矿资源储量23万吨,石灰石资源储量4.62亿吨,冶金用白云岩资源储量6031万吨,石膏储量2.32亿吨,含碘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储量1137万吨。
张掖市土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按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2011年各类土地面积为:
耕地253732.68公顷(380.60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4%;
园地27360.42公顷(41.0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69%;
林地373342.74公顷(560.0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47%;
草地2022417.24公顷(3033.62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28%;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1449.05公顷(62.1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5%;
交通运输用地7666.96公顷(11.50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7511.99公顷(146.2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7%;
其他土地1120172.77公顷(1680.2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41%。
张掖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区县,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总面积4087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口。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内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民族风情独特,是*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甘肃省张掖市行政区划
县区名称 | 面积(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邮政编码 | 政府驻地 |
---|---|---|---|---|
甘州区 | 4240 | 507433 | 734000 | 南街街道县府街 |
民乐县 | 3687 | 219356 | 734500 | 洪水镇 |
临泽县 | 2777 | 134328 | 734200 | 沙河镇 |
高台县 | 4312 | 143446 | 734300 | 城关镇 |
山丹县 | 5402 | 161299 | 734100 | 清泉镇 |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20456 | 33653 | 734400 | 红湾寺镇 |
注:人口数据据《张掖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
据《张掖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张掖市常住人口为1199515人。张掖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9228户,家庭户人口为112801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2人减少0.38人。
2013年末,张掖市常住人口为121.05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0.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46.8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8.71%。按年龄分,0—14岁人口20.81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15—64岁人口91.31万人,占总人口的75.43%;65周岁及以上人口8.93万人,占总人口的7.38%。2013年人口出生率为11.44‰,比2012年末上升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4‰,上升0.02个千分点。
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古代,除汉族以外,先后有西戎、月氏、乌孙、匈奴、羌、吐蕃、回鹘、党项等14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与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了张掖悠久灿烂的文明。当代张掖,分布有37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26959人,占张掖市人口的2.15%。其中,人口超过或接近百人的少数民族有裕固、藏、回、土、蒙古、满、朝鲜、彝等8个民族。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是张掖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98%的人口都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交通/张掖市张掖市交通通讯便利,兰新铁路及国道312、227线贯通,县(市)乡公路四通八达;西--兰--乌通讯光缆横贯全境,数字移动电话与全国并网;县市及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并与因特网相连。改建后便捷、高速化的国道227线、312线,兰新复线铁路的电气化,民航张掖机场支线业务已开通,加快了张掖立体交通框架的形成;2009年11月4日开工建设的兰新二线横穿全境,与规划建设的兰州至张掖客运专线,将使张掖的交通枢纽位置更加凸现。张掖交通发展迅猛,张掖机场与2011年11月1日正式通航。
铁路运输
兰新铁路横贯张掖,东起山丹县东乐镇、西到临泽县沙河镇,每天有列车通达北京、乌鲁木齐、兰州、上海、西安、济南等地。
高速铁路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改走青海西宁,穿越祁连,过河西走廊,直抵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是*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被誉为高铁“新丝路”。兰(州)新(疆)铁路第二双线经过张掖,有望2014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
公路运输
由于扼守着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张掖境内有众多高等级公路通过,甘新公路、甘青公路、312国道、227国道在张掖境内纵横交错,组成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位于环城西路128号的西关汽车站是国家一级客运站,有开往甘肃各大城市的长途班车,以及张掖各区县的短途班车。此外,位于东环南路1号的汽车东站、南环路35号的汽车南站也有部分班车开往张掖各区县。
航空运输
张掖机场于2011年11月1日首航。成为张掖机场运营的第二条航线,河西走廊通往祖国大西南的第二条航线,2012年5月4日,张掖-兰州-重庆往返航班正式开通。
截至2013年底,张掖市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218.02万公顷,占张掖市国土面积的51.9%。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0.088mg/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24mg/m3,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20mg/m3,空气质量优良(Ⅰ—Ⅱ级)率为94.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8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7dB,地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013年末,张掖市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26万人,拥有科研机构5个。2013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929万元。全年共取得市、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0项,获得奖励项目98项。2013年受理专利申请540件,比2012年增加240项;授权专利205件;授予发明专利权23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3亿元,比2012年增长24%。
2013年末,张掖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557人,比上年下降9.01%,在校学生20390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369人;普通高中招生9985人;初中学校招生15153人;普通小学招生13492人;特殊教育招生14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380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为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9.6%。2013年,向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7456人。高考录取率达到94.04%,比2012年下降1.13个百分点。
张掖中学 | 张掖市*中学 | 张掖市第二中学 | 张掖市第三中学 | 张掖市大成中学 |
张掖市第四中学 | 张掖市第五中学 | 张掖市第六中学 | 张掖市第七中学 | 张掖市甘州中学 |
张掖市天一中学 | 张掖市实验中学 | 张掖市金觻中学 | 张掖市青西中学 |
张掖市高等院校:河西学院、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事业2011——2013年,“丝路春”杯张掖·*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张掖·*汽车拉力锦标赛在张掖市甘州区连续举办3年,每年7月份举行。以打造*西部“湿地之城、汽车之都”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
2013年,张掖*汽车拉力锦标赛将升级为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备选站,这是WRC备选站赛事14年后再次来到*。1999年,北京怀柔举办过一站WRC赛事。
2013年,张掖市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40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
国别 | 城市 | 缔约时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延安市 | 2007年9月15日 |
海北州 | 2010年8月26日 | |
宣城市 | 2012年6月4日 | |
罗马尼亚共和国 | 阿尔巴县塞贝什市 | 2011年9月27日 |
市委书记:陈克恭
政府市长:黄泽元
初步核算,2013年,张掖市实现生产总值336.86亿元,比2012年增长11.8%。其中,*产业增加值93.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3.45亿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32%,占生产总值的1.75%。
按常住人口计算,2013年张掖市人均生产总值27862元,比上年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8.1:35.5:36.4调整为27.6:35.7:36.7,与2012年相比,*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2个和0.3个百分点。
张掖市瓜果,蔬菜种类多、品质好,年产60多万吨,洋葱、辣椒、茄子、西瓜及新引进的精细瓜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是著名的西菜东运基地。红枣、苹果、苹果梨、桃子、葡萄及其它优质杂果颇负盛名。同时还出产姜活、麻黄等80余种中药材。
1998年,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多年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全市农业发展不断跨上新的台阶,粮食、油料连年增产;分别达到100万吨和7万多吨。张掖市现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
2013年10月25日,甘肃省张掖市委市政府公开发文,“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张掖市通过出台文件明确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地级市,创下*先例。[2]
2013年,张掖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7.6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28.04万吨,比2012年增加4.48万吨,增长3.6%。[3]
2013年,张掖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8.53亿元,比2012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45亿元,增长16.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集体企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1.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21.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56.54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31.7%。
商业2013年,张掖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5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2亿元,增长15.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3亿元,增长8.1%。
2013年,张掖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323万美元,比2012年增长28%。其中,出口总值2303万美元,增长34%;进口总值20万美元,下降79%。
张掖是一座拥有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被誉为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明净、清新、亮丽的“清凉之都”,文明、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张掖*芦苇面积达2万多亩。黑河湿地常见的挺水植物有:芦苇、菖蒲、荻、水蜡烛、水芹、水葱、泽泻、灯芯草、水蓼、水莎草等.
张掖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奇特,造型各异的古建筑,构建精巧,绚丽多姿,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土塔、镇远楼、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代建筑,黑水国遗址、汉墓群、古城墙、长城烽燧等历史足迹;还有国家湿地保护区、润泉湖公园、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野口自然风景区等融南国秀色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古迹享誉中外。市中心镇远楼造型雄伟、比例协调,可与西安钟楼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层木塔,结构精巧、蔚伟壮观,历来被视为古城之象征。
著名景区西夏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为*室内卧佛之最,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三万余平方米。
*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坐落于高台县城东南角,座东向西,是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是纪念红西路军21800多名将士为*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精神的重要场所。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处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分布面积约510平方公里,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东距张掖市区30公里,北距临泽县城20公里。是国内*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2005年11月在*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大型媒体联合举办的“*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极具权威和导向性的《*国家地理》杂志《图说天下》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马蹄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汉传藏传佛教胜地。距张掖市62公里,坐落在临山薤谷马蹄河的西北岸。马蹄寺石窟群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约1600年的历史。“三十三天”以7层21窟呈宝塔型开凿于悬崖峭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焉支山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丹县境内城南40公里处,是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游览区,景区占地面积10215亩。焉支山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距县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张掖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61622亩,其中有湿地25995亩,地处张掖城区北郊,是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的复合体,分布的植物有45科124属195种,有常见动物116种,是一片天然的生态园区,也是张掖城市的“加湿器”和“加氧器”。
文殊寺:坐落于祁连山主峰素珠链脚下的文殊山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北凉时期,石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寺庙建于唐贞观盛世之际,距今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计有大小寺院庙观360多处,石窟70余座,自古即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素有“小西天”之称。
山丹大佛寺:位于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又名土佛寺,始建于公元425年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制匾额悬挂山门。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山丹大佛寺庙会,时适春夏之交,风和景明,游人如织,车马连属,盛况非凡。
山丹军马场:山丹马场位于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茂盛,是天然屯兵养马的好牧场。每年7月一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间。微风吹来,使人产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是全国重要的影视基地和旅游胜地。
除此以外,张掖还有其他著名景点:丹霞地貌、肃南马蹄寺、张掖木塔寺、山丹焉支山、山丹新河驿、张掖河西学院、肃南康隆寺猎场、张掖森林公园、张掖东大山、龙首山、道巷庙、诸葛楼、东山寺和西武当、许三湾城及墓群、牍侯堡、民勤会馆。
地方特产
黄酒:张掖黄酒在张掖是祭祀、婚丧的必备之物,如民间儿女结婚,父母给他(她)酿酒一罐,到时候用来待客。张掖的黄酒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当地先民就开始采药曲。后以高梁青棵大麦为酒基,糯米为引料,选用当归、桅甘、陈皮、红花等数十种名贵中药,加大麦制曲,精工酿造而成,是低糖分、营养丰富的饮料,人体必不可少的十七种氨基酸含量丰富。
乌江大米:张掖黑河沿岸自古以来溪流密布、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稻生长条件,尤其是张掖乌江堡一带所产稻米以其个大体长,外形独特、晶莹剔透、品质优良、米香浓郁、入口精柔而名闻遐迩,历史上曾列为贡品供应皇家御膳房。
金花寨小米:“金花寨”小米产于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2200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平均日照时间达14小时,是种植小米的*区域。据中科院考古证明产区已有5000年种植谷子的历史,“金花寨”小米平均生长期在180天左右比同类多长50多天,各种成份都普遍高于同类。这里没有任何污染,空气清晰、阳光充足,采用祁连山冰雪水和山泉水灌溉,所产小米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可谓天然绿色佳品。2010年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11荣获“甘肃省农产品金奖”。经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检测“金花寨”小米中含的硒是分别是同类小米的两倍,一般小米中检测不出的锶达到了人体必需的标准。
临泽小枣:甘肃种植枣树历史悠久,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梁州临泽,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旷野荒滩种的都是枣树,临泽枣虽然不大,但其色泽、肉细、含糖量高、无虫蛀而闻名遐尔,红枣营养丰富,据测定:鲜枣含糖24%,蛋白质1。2%,脂肪0。2%,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红枣除鲜食外,还可晒制干枣,加工制成蜜枣、熏枣,脆枣、酒枣等,红枣还是重要的中药。此外,枣花清香扑鼻,是优良的蜜源,枣木质地坚硬,纹理致密,是制作家具和工艺品的好材料。临泽小枣被评为“甘肃省优质农产品”,获“甘肃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国名、优、特、新特产品博览会银奖”,九五年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红枣枸杞汁、枣蜜获“96香港国际名优特新产品技术博览会*金奖”和“*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红枣保健醋被卫生部命名为“绿色保健食品”。
祁连玉:祁连玉是对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加里东期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多种玉石的总称,因产于祁连山而得名。其色彩典雅、造型独特、质地细腻、意境无穷,是玉中佳品,深受玉石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五大玉种之一,自古就有“祁连美玉甲天下”之说。
张掖的小吃较有名,比如搓鱼子、拉条子、臊面、酿皮、炒炮、揪面片、鱼儿粉、牛肉小饭等本地小吃,诸如兰州拉面、,焖羊肉、羊肉焖卷子、鸡肉焖卷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烫、陕西肉夹馍到处是,且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张掖特色,回味无穷。
除此之外,张掖的豆腐脑、灰豆汤、醪糟、马场酸奶等特色饮品,也是张掖人民的较爱。在张掖,只要是席宴,都会上一道特别的名为“西北大菜”的菜肴,香香的扣肉下是一个个象征吉祥意义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边点缀着嫩香的炒鸡蛋和木耳以及翠绿的青菜,美味无比。还有张掖的卤肉,卤鸡爪等各种卤味,张掖的凉粉,鱼儿粉等小吃,都会让人在这个城市流连忘返。由于地处西北,光照充足,使得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两季整车的瓜果被运往外地,为张掖人增加了收入。
张掖如今有滨河集团、国风葡萄酒公司的干红葡萄酒已经成为国宴红酒,甘肃祁连葡萄酒业的冰白葡萄酒也获得*大奖,是*冰白葡萄酒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