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认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http://www.xauat.edu.cn/)
网站类型:陕西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和发扬了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专业优势,经过并校50余年来历代建大师生的不懈拼搏,现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浓郁学术氛围,优美校园环境,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以土木、建筑、环境、材料学科为特色,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经、管、艺、法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6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批招生,有权招收保送生,实行本硕连读。除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外,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9个专业为*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
详细说明
学校概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类学科为特色,以理工学科为主体,兼有文学、法学、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建筑和土木类历史悠远,冶金、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类专业实力雄厚,为全国著名土建类院校之一。现有十六个院(系),4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批招生。除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为五年制外,其余专业为四年制。

学校共有97个教研室、43个实验室、42个研究所(站)。粉体工程研究所为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属国家甲级设计单位,建材设计研究院是国家建材乙级设计单位。校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4500余种。学校现已建成了居国内先进水平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了与国际网络的资源共享。学校还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物理检测中心及大学生活动中心,40000平方米的田径场、体操健美设施等文体活动场所。这一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 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贡献了一大批在海内外极具影响的科技成果。先后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北京地铁通风工程、黄帝陵、汉阳陵、华山风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任务,为华夏文明的传承、祖国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我校大学生在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和论文评比中先后7次名列前茅,获得10余项奖励。特别是建筑学院学生连续五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协组织的"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在第十四届中获得较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为我校和*大学生征得荣誉。

1999年学校成功组织了第20届UIA国际建筑师大会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这在亚洲地区属首次承办,也开创了国际上首次由一所高校全面负责的先河。近年来我校还先后承担了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与设计、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高固气比水泥预热分解技术、无毒提金研究等数十项*重点规划设计任务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对外影响。

2000年,学校在教育部就业制度改革后的首次评比中,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3%,位居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名。2004年,学校在浙江等13个省份*志愿录取率达到100%,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13%,位居陕西省普通高校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多米里昂大学、法国波尔多建筑学院、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韩国顺天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几十所海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对外联系,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与100余个省市或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目前学校设有数十种各类奖(助)学金。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校本部、东校区和规划中的南校区三足鼎立、良性互动的战略布局, 30000余名师生员工正朝着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并校五十余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秉赋和弘扬"育才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精神及"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为祖国培养了5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高级科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乘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春风,精神振奋,开拓前进,为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办成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895年,即清光绪21年的北洋大学土木系,并校于 1952年的青岛工学院土木系 (其前身是始建于 1901年的山东大学堂土木系) ,以及创建于1911年的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建筑艺术科( *专科教育史上的*建筑学专业)合并而成,并校初期定名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6年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由创办于1923年、1928年的东北大学土木系和建筑系( *高等教育史上的*本科建筑学系 ),并校于 1938年的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西北工学院是抗战初期,由迁至陕西的北洋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合并而成)。

1959年,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

1963年,易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1994年3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第三次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0年,入选国家*批“*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入选全国50所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

2011年9月,试办研究生院。

办学条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16个院(系),开设65个本科专业。
名称
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软件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机械电子、机械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工程(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及矿物资源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法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摄影、雕塑、会展艺术与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政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社会体育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30多个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14年,学校有教职工近280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800余名,师资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占总数的83%,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600人,占到师资队伍总数的35%。师资队伍中有*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专职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重点领域*人才、陕西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入选者等各层次优秀人才;有*教学团队3个,*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审批时间
建筑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姚继涛2008
工程经济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刘晓君2009
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王晓昌2010
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审批时间
城乡规划学专业基础教学团队刘克成2013
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牛荻涛2013
城市雕塑专业教学团队蔺宝钢201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建筑管理)教学团队王德炜2013
环境污染控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杨永哲2013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陕西教育厅
*创新团队
团队名称带头人审批时间
"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团队荻涛2013年
"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创新研究群体刘加平2009年
"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科研团队黄廷林、王晓昌2008年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两院院士 
徐德龙(专职)王小东(兼职)刘加平(专职)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教师荣誉 
年 份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名单
2014*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
201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杨柳*青年科技奖:杨柳“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安桂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王树声
201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加平科学*人(2011)年度人物奖:王晓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金鹏康陕西省“重点领域*人才”:牛荻涛陕西省师德标兵:黄廷林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王军
2011*工程院院士:刘加平英国混凝土技术学会荣誉会士:徐德龙国际水协会"杰出人士":王晓昌国家教学名师:白国良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刘加平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刘克成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刘克成、薛娟琴、王秋平、韩鲁华
2010第十二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黄炜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庞丽娟陕西省师德标兵:白国良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2009全国优秀教师:刘克成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李玉友、吴波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徐德龙光华龙腾奖 -2009 *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段德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西北城镇水资源再生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创新团队
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 黄廷林第十一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王磊陕西省师德标兵:原思聪、史庆轩
2007*工程院院士:王小东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陕西省优秀教师:高旭阔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黄廷林全国模范教师:刘加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牛荻涛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袁林江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二层次:黄廷林、李安桂
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 牛荻涛、刘克成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许云华陕西省师德标兵:黄义、段德罡、李青宁第十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段德罡
2005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兰新哲、许云华全国先进工作者:徐德龙陕西省优秀博士后:薛建阳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王快社、李仙娥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刘晓君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一层次:兰新哲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二层次:刘晓君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三等奖:黄炜
2004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兰新哲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王晓昌陕西省师德标兵:王晓昌首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王磊全国模范教师:黄廷林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安桂
2003*工程院院士:徐德龙
2002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王晓昌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劳模):王晓昌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黄廷林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李仙娥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卢才武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二层次:牛荻涛
2001全国优秀教师:王晓昌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一层次:顾强、王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刘加平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梁兴文
2000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刘晓君陕西省参加*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程平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黄光球
1999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兰新哲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兰新哲、许云华
截止于2014年8月,资料来源校官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有3个*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硕士点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国家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环境工程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省级重点学科
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序号学科代码学科名称
1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190814Z1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2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200814Z2现代结构理论
3080502材料学21083001环境科学
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22083002环境工程
50805Z2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23083020环境材料
60805Z1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240830Z1环境化学
7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250833城乡规划学
8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60834风景园林学
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270834Z1城市环境景观
10081304建筑技术科学28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10813Z1建筑文化291201Z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813Z2数字建筑301201Z1工程经济与管理
13081401岩土工程3199J1钢结构材料与工程
14081402结构工程3299J5管理系统工程
15081403市政工程3399J6建筑材料
16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499J7建筑智能信息技术
17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50806冶金工程
18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博士点
序号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
1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建筑材料
20813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技术科学★建筑文化  ★数字建筑
30814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现代结构理论●建筑智能信息技术
4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环境化学  ★环境材料
50833城乡规划学
60834风景园林学★城市环境景观
7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经济与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系统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注:带▲的为尚无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点;带★的为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带●的为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硕士点
序号学科代码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
10101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外国哲学 伦理学 美学 科学技术哲学  ●管理哲学
2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经济发展研究 ★ *特色政府治理理论
30701数学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40702物理学光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学
50801力学固体力学  工程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60802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汽车电子与电气
7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建筑材料●钢结构材料与工程
80806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 钢铁冶金 有色金属冶金 ★ 冶金热能工程
9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系统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智能建筑
10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110813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技术科学 ★ 建筑文化★ 数字建筑  ●体育建筑管理
120814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现代结构理论  ★ 智能建筑环境技术
13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140819矿业工程采矿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150823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道路与铁道工程
16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环境化学  ★ 环境材料
170833城乡规划学
180834风景园林学★城市环境景观
190835软件工程
20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
21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经济与管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系统工程
221202工商管理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231204公共管理行政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 文化产业管理  ★ 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   ●社会管理
241303戏剧与影视学戏剧戏曲学
251304美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设计艺术学
注:带▲的为尚无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点;带★的为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带●的为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点。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教学建设截至2014年,学校有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9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15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特色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艺术设计
陕西省特色专业: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艺术设计、给水排水工程、社会体育(体育建筑管理)、材料科学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会计学、冶金工程。
陕西省名牌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 学术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科技平台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1个*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甲级设计研究院、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2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依托学校建立。 *科技平台
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省部级级科技平台
部级科研平台
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农房建设技术西部研究中心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现代生土建筑实验室
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耐磨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科研平台
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环境保护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水泥生产新技术工程推广中心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建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技机构
钢结构研究所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所
工程结构与抗震研究所材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所
建筑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研究所粉体工程研究所
建(构)筑物检测鉴定站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土木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
岩土工程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
空间结构研究所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
交通与总图规划设计研究所工程机械研究所
结构安全研究所机械电子技术研究所
清洁生产研究所振动应用与故障诊断研究所
道路桥梁工程研究所耐磨材料研究所
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研究所计算机控制研究所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西安城市与建筑研究所智能建筑研究所
建筑与环境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建筑勘测研究所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
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建筑经济研究所
历史城市建筑保护与风景园林研究所矿山系统工程研究所
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投资与房地产经济研究所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所管理科学与系统设计研究所
环境与市政工程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所
清洁生产审核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
工业烟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所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所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研究所城市雕塑研究所
中日通风技术研究中心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贵金属研究所生态经济文化研究所
冶金材料研究所建筑文化研究所
冶金应用技术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中心
校企共建科技平台
西建大莱钢建筑钢结构研究开发推广中心西建大 - 德源矿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西安建大 - 江森自控 VAV 实验室冶金固废资源研究中心
西建大 - 龙钢清洁生产研究开发推广中心西建大 - 潼关中金冶炼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Sonix-MCU 芯片实验室西建大 - 汇豪镁合金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声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建大 - 翼钢冶金研究中心
陕西省尧柏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矿业尾渣综合利用研究中心
西建大 - 海格尔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西建大 - 新达冶金辅料研究中心
建大 - 秦翔科技研发中心西建大 - 中航泰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建大振德冶金辅料研究开发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富煌钢结构研究院
西建大 - 秦翔冶金设备研发中心煤航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新奥混凝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西建大—山璞矿业工程研发中心
昆山同方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止桥研究与发展中心
西建大-深圳建工集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昆钢钢结构研究发展中心
西建大-东南网架钢构研究发展中心西建大-南通扬子碳素冶金研究与推广中心
西建大-济南新峨嵋重大科技基地充气膜结构技术研发中心
建大-东铭工程技术中心节能环保工程联合实验室
冶金技术研究中心红然铝业产学研合作机构
三门峡电熔刚玉产学研合作基地漳州万晖洁具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筑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相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专项等*大项目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先后在 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百余部,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获全国三大奖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百余项,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学校自有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名左右。学校设有建筑、城市规划、建材等三个甲级设计研究院及一大批极具水平的研究机构。先后承担的“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与设计”、“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大颗粒流态化理论用于水泥熟料煅烧的机理性研究”、“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再生利用研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稀有金属钛锆提取与加工研究”、“纳米技术研究”等几十项*重点规划设计及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8月,图书馆累计藏书219.5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85万册,外文图书16.8万册,中外文期刊5633种;同时还订购大量的中外文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及其它专业数据库,自建有本馆馆藏特色的全文数据库,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图书馆还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特种文献和视听资料。
学术期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以刊登建筑、土木工程等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学术论文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被评为*高校优秀及特色科技期刊、RCCSE(*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权威学术期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等。被*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数据库(CCCJGD)、*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被评为全国理工科院校学报(社科版)优秀期刊、陕西省人文社科类优秀期刊,其中建筑文化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被*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系统等收录。

学校领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高明章党委书记
苏三庆校长、党委副书记
田东平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张继良党委副书记
李虎成党委副书记
李福军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晓君党委常委、副校长
邵必林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志昌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健党委常委、副校长
郝际平副校长
胡志军总会计师
校园文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校风

为人诚实 基础扎实 作风朴实 工作踏实

办学宗旨

传承文明 开创未来 育才兴国 科技富民

校训

自强、笃实、求源、创新 

社团

学校社团中种类上涵盖了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娱乐类、公益服务类和体育竞技类等类别。为促进社团活动蓬勃开展,激发社团的活力,团委每年安排“社团风采展示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为社团活动搭建平台。每学年举办“校园十佳社团”评比,表彰活动开展好、影响力大的精品社团,为社团树立榜样。经过建设和发展,一些社团如勤工助学会、西建大就业协会、唐华诗词社、鼎亚武术协会、梦想自行车协会、博毅义务家教社、补天环境保护协会、熊宁爱心社、红十字会、馨火文学社、夏文学社、青春文已发展成校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生社团。

所获荣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老八校(*较具有影响力的土木建筑类院校)及原冶金部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61所“*工程师”培养高校

全国64所“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院校

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

具有保送生招生资格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

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中西部100所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小211工程) 

就业状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多年来 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曾于 2000 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8.3%,位居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名,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 以上。 2007年学校招生一志愿录取率在全国21个省份达到100% 。 2010年又被教育部评选为“50所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