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校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首批“珠峰计划”高校。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该校设有直属院(系)26个,设有本科专业7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31个,并设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35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省市级重点学科48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该校学科覆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艺术学全部13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拥有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9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社会史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APEC研究中心、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等8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截止2011年,该校有专任教师2052名,博士生指导教师619人,教授723人,副教授787人,*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5人(特聘教授31人,特聘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120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8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层次2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595人,其中本科生12669人,硕士研究生7820人,博士研究生3115人。此外,有留学生1845人,成人教育学生5808人,远程教育学生26373人。
“百年南开”系列学校(南开体系)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学(原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南开翔宇学校,这些学校都起源于张伯苓和严修创办的私立南开学校,并有着相同的校歌和校训。
1919年,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期学生(学号62号)。
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私立大学中为*家。
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
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
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张忠钹(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萧叔玉(经济)、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 何廉代理校长。
1946年5月4日,联大全校师生举行结业典礼,西南联大正式结束。继而举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式。碑文中写到:“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三校复员北归。 国立南开大学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长。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南开大学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 、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 相继加入南开教席。奠定了今天南开化学、数学、历史学、经济学在大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95年12月,南开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教育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进入首批国家教育工程“985工程”,跻身21 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筹备建设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
2013年,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南开成为首批进入较新国家教育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高校。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临学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李鹏、朱鎔基、温家宝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继张伯苓之后,何廉、杨石先、臧伯平、滕维藻、母国光、侯自新、饶子和先后任南开大学校长,现任校长是龚克。
办学规模/南开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南开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4个,位列高校第九。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历史学 |
国家重点学科(44个) | 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 |
政治经济史、经济史、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国防经济 | |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 |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 | |
光学、微生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农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古代文学、企业管理 |
2007—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开展的新一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显示,南开大学经济、数学、化学、历史四大学科名列全国前三,全国前三学科数达6个,位居高校第七;全国前十学科总数达到十四个,位列高校第九。
专业名称 |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全国排名 |
化学 | 1 | 历史 | 2 |
理论经济学 | 2 | 数学 | 3 |
光学工程 | 3 | 工商管理 | 3 |
政治学 | 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 |
*语言文学 | 6 | 植物保护 | 6 |
图书馆、情报、档案 | 6 | 应用经济学 | 7 |
物理学 | 8 | 哲学 | 8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8 | 生物学 | 11 |
公共管理 | 12 | 外国语言文学 | 13 |
药学 | 14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5 |
法学 | 19 | 基础医学 | 22 |
一级博士授权点(24个) | 数学(1996)、化学 (1996)、生物学 (1998)、光学工程 (1998)、理论经济学(1998)、应用经济学(2000)、社会学(2005)、马克思主义理论(2006)、*语言文学(2000)、历史学(2000)、物理学 (1998)、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0)、工商管理 (2003)、哲学(2003)、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5)、政治学(2005)、电子科学与技术(2009)、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公共管理(2010)、法学(2010)、临床医学(2010)、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20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外国语言与文学(2010) |
博士后流动站(21个)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光学工程、植物保护、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 |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8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67人、硕士生导师753人,教授705人、副教授801人。有两院院士(人事关系在本校)8人,发展*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15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3人、讲座教授15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6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层次37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南开大学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一贯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两院院士
类别 | 院士名单 |
全职科学院院士(9人) | 申泮文(化学)程津培(化学)葛墨林(物理)饶子和(生物) 宋礼成(化学)龙以明(数学)张伟平(数学)周其林(化学)陈永川(数学) |
全职工程院院士(1人) | 李正明 (化学)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 | 饶子和 张伟平 程津培 龙以明 |
双聘院士(6人) | 卢世璧(医学)黄志强(医学)盛志勇(医学)陈香美(医学)王士雯(医学)付小兵(医学) |
已故全职院士 | 母国光(物理) 陈茹玉(化学) 何炳林(化学) 杨石先(化学) |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叶嘉莹:*古典文学专家
排名情况(仅供参考)在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列世界大学的第417位,位列大陆高校第9。
*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于2012年5月发布了2012年*大学50强排行榜,在所有*内地高校中,南开大学位居第10名。
台湾高等教育评鉴中心 (HEEACT) 世界大学科研评比中,南开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11位。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南开大学位列大陆高校第11位。
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学历背景的分析显示,“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是清华大学 571 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随后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杨百翰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163人)和*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南开位列大陆高校第六。
1 | 北京大学 |
2 | 清华大学 |
3 | 复旦大学 |
4 | *人民大学 |
5 | 浙江大学 |
6 | 南京大学 |
7 | 上海交通大学 |
8 | *科学技术大学 |
9 | 北京师范大学 |
10 | 南开大学 |
合作交流
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一百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学术科研/南开大学 科研机构截止2014年有*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
科研单位 | 名称 | |
---|---|---|
国家数学中心 | 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 |
*科研机构 |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环境基准与生态修复国家重点实验室(筹) | ||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 ||
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科技部“863”重点实验室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 | ||
2011计划 |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 |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生物活性材料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薄膜光电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高效储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 |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 APEC研究中心 | |
*社会史研究中心 |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 |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 天津市信息光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组合数学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分子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生物活性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模式动物与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 | ||
天津市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功能有机分子构成与构效关系研究(2006年) | |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科学与技术(2007年) | ||
功能蛋白质科学(2008年) | ||
先进能源材料化学(2011年) | ||
智库研究 | *APEC发展理事会等 | |
附属医院 | 南开大学人民医院等 | |
已挂牌的协同创新中心 |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341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00余万册,外文图书20多个语种60多万册。馆藏文献以经济、历史、数学、化学等学科较为丰富。中文报刊以经济和教育为特色,收藏的国内高校出版的学报较全;外文报刊以化学为特色,《化学文摘》从*卷*期(1907出版)开始收藏;收藏最早的外文期刊是1833年出版的The Chinese Repository(澳门月报)。
在馆藏古籍线装书中,有善本书约22000余册,2000余种。内有宋元刻本24部,明刻本640余部,清初精刻本900余部,明清抄本近300部,手稿本72部,写本及韩、和刻本40余部。特藏文献包括外文珍本图书,大量价值珍贵的图、画精品,还有为数不少面世不多的明清时代的石印、铜版印及手绘各类地图,总计400种,3200余册。古籍部还藏有1949年以前期刊3000余种,9000余册。
学术期刊
《南开大学学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经济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南开法学评论》
《文学与文化》 校园环境/南开大学 主校区:天津南开区八里台卫津路94号
迎水道校区:迎水道校区是南开大学一个组成部分,该校区位于天津南开区王顶堤迎水道100号,距南开大学总校3公里。校区占地面积207 亩,建筑面积8.2 万平方米,具有较完整的、配套齐全的教学设施及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设施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再建设,校区环境幽静,秩序井然,已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校园。
泰达校区:泰达学院是南开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的综合性实体化学院,于2000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泰达学院校区一期占地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分为教学科研区和生活区两部分。
深圳校区: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新校区
昆明校区:云南研究院
历届校长/南开大学 张伯苓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名寿春,以字行,汉族,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人,亲任校长30年。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保定高等学堂总教习、清华学校教务长、直隶女子师范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齐鲁大学董事长、东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及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服务海军期间,亲历帝国主义列强侵占*领土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教育救国,创办新式教育,遂弃戎从教,在天津严修家馆教授西学。以后,积极仿学日本、美国教育,倡办新式学校,联合严修等地方著名人士捐输财力,先后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和南开小学等。
1936年在四川重庆成立南渝中学(后改名重庆南开中学),主掌上述系列学校之校务,使南开成为*近代教育*成功的范例,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实际,以“解决*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的贡献。张伯苓以倡导爱国教育和重视学校体育,为教育界所钦敬,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竞赛活动。建国前历任各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因教育成就卓著,先后被授予国家奖赏及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名誉博士。
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75岁。
1986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李鹏题词:“绩著南开,教泽广布”,彭真题词:“兴办学校,改革封建落后教育的民主主义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敬塑张伯苓铜像,以资永怀。
何廉湖南邵阳人(1895-1975),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著名经济学家。1919年赴美留学,耶鲁大学博士。192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商科财政系和统计学教授。翌年,以“研究社会经济以促进本国学术的进步”为宗旨,成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1年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积极推进经济学教学“*化”,主张“教学与研究相辅而行”,率先倡导开展*社会经济的研究,带领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物价统计,编制并公开发表各类物价和生活指数,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同时,领导了对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何廉被誉为“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30年代后期,转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继续主持和关心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复校工作。1947年赴美,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问学者,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75年病逝于纽约。
杨石先男(1897-1985),1949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7年至1969年、1979年至1981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蒙族,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1897年1月8日生于杭州(祖籍安徽怀宁)。1910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8年和1929年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化学,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南开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曾当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化学会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天津市科协主席等职。
1953年参加*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天津市主委。
1960年加入*共产党。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10余人被选为*科学院院士。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1-8),以及有关植物刺激剂、杀菌剂研究的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了杀虫剂久效磷、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并著有《有机磷化学进展》,译有《国外农药进展》等专著,为我国农药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工作。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建国后,为南开大学的改造、调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较早提出高等学校应担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1962年在南开大学亲自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办学条件的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臧伯平男(1913-),汉族,又名臧树棠,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早年就学于保定第二师范、北京民国大学国文系。历任唐县县委书记、灵寿县县长、第四专员公署专员、石家庄市市长。建国后先后担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4年调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任南开大学校长,1979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并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臧伯平长期担任高等学校党政领导工作,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熟悉高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管理经验。工作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师生职工生活,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为推进全国职工教育、民族教育,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作出了贡献。
滕维藻男(1917-),汉族,著名世界经济学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世界经济博士导师。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1917年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阜宁县。1942年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南开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194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46年受聘南开大学任教至今,历任金融贸易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代理党委书记、校长。现任南开大学顾问、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组召集人等职务,并曾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聘请为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是我国被选担任该职的*位专家。滕维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40年代,发表了多篇评介西方金融演说和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文章。60年代开创学校大洋洲经济研究,为我国研究外国经济填补了一项空白。此后,编撰《美元霸权地位的垮台》、《日本经济畸形发展》、《澳大利亚经济》、《跨国公司剖析》等著作。滕维藻教授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为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学校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国家急需和薄弱、短缺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滕维藻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母国光男(1931-),汉族,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著名光学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光学仪器博士生导师。1931年生于辽宁锦西,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实验室主任,*光学学会理事长、*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会长、*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校长期间,在保持和发扬南开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强调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出“社会主义为方向,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改革为途径,提高质量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为使南开大学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母国光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重大成果10余项,主要代表著作《光学》。他的白光光学处理、光学模式识别、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假彩色编码及光学神经网络等研究得到*奖多项和国际光学界的普遍承认。1988年获日本国立命馆大学名誉理学博士,1990年和1991年先后当选为美国光学工程学会的Fellow,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母国光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侯自新
1941年出生于*天津市。1967年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至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教授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任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高等院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侯自新教授多年从事李群、李代数及齐性空间微分几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明确给出了实半单李代数的Weyl群的结构,完满地解决了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对半单齐性流形上凯勒结构及仿凯勒结构问题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贡献。已在《*科学》、《Journal of Algebra》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被美国、德国的“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李群及其表示理论”的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第十届数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已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侯自新教授于1990年、1998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李群专家称号,2000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饶子和1950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科学技术大学,1982年获*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6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归国后曾任*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2003年当选*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科联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学学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Cel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5篇。首次提出艾滋病毒的分子装配模型。发表人类凝血因子IX的EGF-likedomain的晶体结构和生物学机理的研究成果。率先解析出线粒体上一组与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由4种不同蛋白质组成的膜蛋白复合体II的晶体结构。在SARS病毒结构与抗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包括率先解析SARS冠状病毒的*蛋白质—主蛋白酶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获得一种“广谱”抗冠状病毒的抑制剂。
研究方向:与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功能以及蛋白质工程与创新药物的研究。
科研领域:
蛋白质、蛋白质复合体以及蛋白质复杂体系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
蛋白质工程及药物设计
结构蛋白质组学与结构基因组学
获奖情况:
1999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0年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
1970.06—1977.01国营第七八九厂微波车间工人;
1977.01—1978.03国营第七八九厂政治部干事;
1978.03—1982.02北京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工程专业学习;
1982.02—1983.02广州外国语学院出国集训部学习;
1983.02—1987.09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通讯与电波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7.09—1990.01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
1990.01—1995.11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讲师、教研组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
1995.11—1997.04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
1997.04—1999.0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常务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
1999.03—2004.03清华大学副校长;
2004.03—2006.07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信息学院院长;
2006.07—2011.01天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1年1月龚克担任南开大学校长。
现任领导/南开大学 党委书记
薛进文: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全面主持党委工作,并负责纪检、党校工作。
党委副书记焦玮: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正局级)
杨庆山: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负责党委组织、干部工作,老干部工作,统战工作,安全保卫和内部保卫工作。
刘景泉: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负责意识形态工作、宣传舆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分管教代会、工会工作。
张式琪:党委委员、常委、纪委书记
负责纪检、监察工作
校长龚克:校长
全面主持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主管学科建设、人事和财务工作。
副校长陈洪: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校长
协助校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分管全校教学工作,体育工作,文科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及审计、图书馆、学报、出版社、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和校友会工作。
陈永川:副校长
分管战略发展研究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工作;协助管理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许京军:副校长
分管理工科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理工科教学有关工作,实验室设备工作,网络建设工作。
佟家栋: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分管研究生院和学科建设工作;分管校办产业、附中和附小工作。
关乃佳: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分管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省(市)校合作,汉语言文化学院和留学生工作;分管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
部分领导照片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一贯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
学校校歌渤海之滨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駸駸 月异日新 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纯 以铸以陶 文质彬彬
大江之滨 嘉陵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词汇译释
白河:它是流经天津入海的海河旧名
津 :河的渡口,此处指河海交汇处
巍巍:高大雄伟
汲汲:剧也《前汉扬雄传》:不汲汲于富贵
駸駸:马行急也,引自《康熙字典》
发煌:发扬光大
无垠:无限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赞美南开精神中对受教育者要求的
以铸:教育就是要铸造大仁、大智、大勇、真诚、纯朴人的文化素质和品德
以陶:教育也陶冶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
文质:文化素质
彬彬:文雅,代表高水平
南开校歌歌词作者是何人,已经失传,但南开校歌寄寓了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先生和张伯苓先生对受教育者的殷切希望。校歌在*段落的三句歌词中直接高唱出歌的主题:南开精神,也就是说,伟大的南开精神发源于渤海之滨和海河之津。南开校歌实际上就是南开精神的颂歌。第二段歌词中,汲汲駸駸是追不及待的意思,也正如毛主席在诗词中所说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月异日新是校训的下半句,意即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永远踏着新的步伐走在时代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南开学人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前进,我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第三段美哉大仁,智勇真纯是对南开精神实质的赞颂,“大”字指大仁、大智、大勇,南开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大仁、大智、大勇的伟人风范,也可以看到南开精神所要求的真诚和纯朴,南开教育就是要造就出大批量的文化素质高超的人才。
南开大学秉承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以“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为光荣传统。
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练,治校传统的升华,现实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喻传鉴先生所说:“‘公,能’二字,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学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
“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张伯苓本意是,要使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札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
知名人物 /南开大学教育家:张伯苓,严修
革命家:周恩来
剧作家:曹禺
数学家:姜立夫,陈省身
物理学家:饶毓泰,吴大猷
化学家:杨石先
史学家:黃仁宇
国际影响/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一百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逸闻趣事 /南开大学南开的路边有些小石碑,上面刻着“我是爱着南开的——周恩来”,但当时周恩来大学一年级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拘捕,被南开大学拘捕,直到西安事变之后,学籍才由时任校长张伯苓回复。周恩来真正在南开就读,其实最多只有4个月。这句话原文出自:“你们诸位离天津远,还不知道内情,我是现在天天到南开去的,我是爱南开的,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给留日南开同学会信》——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