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外交外事复合型人才的文科外语院校外交学院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所属的高等学校,位于北京,创建于1955年9月,是在*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停办。1980年复校。陈毅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现任院长是*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进军。
外交学院认真贯彻“立足祖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养英才”的题词和钱其琛副总理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的办学方针,加大改革力度。为适应外交工作发展的需要,逐年加大研究生、二学位生的招生比例和外事人员进修、培训的力度。保持本科生原有规模,停止招收专科生。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学分制;完善专业设置,拓宽专业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另外,东亚思想库网络总协调员由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担任,外交学院东亚研究中心负责网络的日常研究工作。学院建立了一批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学科,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法、世界经济、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等。举办了一系列*性研讨会,如毛泽东外交思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庆祝香港澳门回归、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冷战后国际关系、*外交50年、国际法教学与研究、加强*与发展*家工作研讨会,以及国际关系课程发展、中埃关系、中俄建交50年、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与欧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东亚投资论坛、全球化与转型中的法国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专著,如《现代国际关系史》、《*当代外交史》、《外交文书》、《邓小平的外交艺术》、《外交学概论》、《*与美国》、《*外交新论》、《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交流学十四讲》、《经济外交》等。学院主办的学报《外交评论》被评为“*优秀社科学报”、“*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学院建立了校园计算机网络,设有国际经贸模拟实验室、语言室和视听室,图书馆全面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加强学院同社会的联系,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增强办学活力,经外交部批准,学院于1995年5月成立了外交学院董事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任名誉董事长。历任外交部长任董事长。外交学院第二届董事会成立于2004年5月,第二届董事会仍由钱其琛同志任名誉董事长,外交部李肇星部长任董事长,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任常务副董事长。
外交学院举办了外交部干部在职培训班和高级外交官培训班。这支队伍成为新*外交、外事和国际问题研究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为*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从外交学院走出的学生,外交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官的摇篮”。
历史沿革/外交学院1955年9月10日,外交学院在北京西苑的中直机关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周恩来亲自为外交学院题写校牌。
1955年9月12日,外交学院学生正式上课。
1956年3月,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外展览路的新校舍建成,学院迁入新址。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外交外事复合型人才的文科外语院校。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在*人民大学外交系的基础上成立的。
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曾长期兼任外交学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停办。1980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学院复校。现任院长是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建民大使。现任党委书记是*共产党十六大代表、著名国际关系理论专家秦亚青教授。
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在学院建院四十、五十周年之际,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院题词、发贺信,对学院寄予殷切期望。
2003年以来,为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拓展教学、科研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学院举办《外交学院论坛》,邀请国内外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导来院作报告、演讲。
50年代和60年代,学院还培养了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朝鲜、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百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在本国出任高级领导职务,有的出任驻华大使。学院举办了多期亚洲、非洲、拉美、欧亚、东盟等地区国家中青年外交官培训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中青年外交官参加了学习。
根据国家对外交外事人才的需要,外交学院办学规模将适度发展。外交部党委重视外交学院昌平高教园区新校园的建设,要求把新校园的立项和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外交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已得到国家批准,新校园建成后,预计各类学生人数将达到7500人的规模。外交学院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外交资源,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学院要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交学院的国际交往也日益扩大,先后同美、英、法、俄、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埃及、老挝、委内瑞拉、古巴、乌拉圭、玻利维亚、乌兹别克斯坦、阿曼、蒙古等国家的外交学院、大学或基金会建立了文化和学术交流关系。学院为国际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成员,出席每年的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探讨学术问题,交流信息和办学经验。每年都有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政治家、外交家、知名学者和驻华大使来学院参观、访问或发表演说。
学术交流/外交学院 对外交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交学院的国际交往也日益扩大,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埃及、古巴、墨西哥、蒙古等国家的几十所大学或基金会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互派学者、留学生。学院每年参加国际外交学院院长会议,探讨学术问题,交流信息和办学经验。每年有不少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知名学者、政治家、外交家和驻华大使来学院参观、访问或发表演说,如卡特、基辛格、加利、金大中等等。学院举办了多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东盟等地区国家中青年外交官培训班,受到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国际交流
开展国际交流是外事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该院校际交流主要采取院领导互访,互派教师学者讲学、进修,外交官培训、交换图书和学术资料,参加或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形式,对该院的教学、科研、改革和师资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该院每年参加世界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年会,进行学术交流,交换信息和办学经验。为增进学院与国外院校的学术、人员交流,提高学院学术地位和声誉,先后同57个国家或地区的112所国外院校或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友好往来与学术交流关系。其中亚洲地区18所、亚非地区6所、非洲地区3所、欧亚地区8所、欧洲地区31所、北美洲地区31所、拉丁美洲地区11所、大洋洲地区4所,包括外交学院或国际关系学院45所。
每年学院接待外国领导人、社会名流和著名学者来院演讲或讲学。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此外还接待国外代表团参观访问及驻华使馆。
办学规模/外交学院 院系设置学院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本科生。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和9个本科专业。
英语系
本科:英语、翻译
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硕士(MTI)
博士点:国际政治语言学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本科:外交学
硕士点:外交学、国际政治、政治学理论
博士点:外交学(*重点学科)、国际政治
外语系
本科:法语、日语、西班牙语
硕士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日语)
国际经济学院
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硕士点:世界经济
博士点: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法系
本科:法学
硕士点:国际法学
博士点:外交法
基础教学部
硕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
国际关系研究所
博士点:国际关系(*重点学科)
研究生部
研究生教学工作
师资力量
截至2011年,外交学院现有职工4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170余人,教授和副教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66.0%,讲师占 32.5%。此外,外交学院还聘请了几十位该国资深高级外交官和各相关学科著名专家任兼职教授,并长年聘有30多名相关专业的外国专家和教师。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拥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学、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经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英、法、日三个语种)、英语语言文学等8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国际关系、外交学2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为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外交学、国际关系。
北京市市级重点学科:政治学、英语语言文学。
学校秉承“小学校、大视野、优人才”的办学理念。 首先,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学校坚持以外交为主导,开设的各项本科课程都具有鲜明的对外特色,以此培养出具有世界视野、既懂*又懂世界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次,学校非常重视外语的教学,外语专业的外语课程达到1700课时以上,这样的课时安排已排在全国语言类重点院校的前列。对非外语专业来说,外语课程也占到1300课时以上,超过了其他高校语言类专业的水平。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学校一直坚持“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所有班级的人数均稳定在20人左右。第三,学校能充分发挥直属外交部的体制优势,经常邀请一些著名的高级外交官以及各国政要到学校进行授课、讲座,另外在校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参与国际高端会议活动,像往年的APEC会议、中非合作论坛,外交学院的学生均有机会亲身加入其中;同时外交学院每年还会定期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一些学科竞赛,通过模拟联合国大会、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模拟 新闻发言人大赛、模拟法庭等竞赛,使同学们能够借助这样的活动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对外交流方面,外交学院和诸多世界知名大学有交流协议,这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法国巴黎一大等,每年都会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未来规划
根据国家对外交外事人才的需要,外交学院办学规模将适度发展。为此学院正在制订长远规划,进行校园改建总体设计,未来的外交学院将更具现代化的风采。
外交学院新校区建设已经竣工,但今后是否扩招尚不明确。
外交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把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
培养思想好、专业基础扎实、精通外语、知识面宽、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刻苦严谨的学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重视修养教育,尤其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意识、组织纪律性教育。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以达到培养政治与业务、汉语与外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学术研究/外交学院 科研平台科研处
规划与发展办公室
国际关系研究所
亚洲研究所
*外交理论研究中心
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英语系
外语系(法语、日语、西班牙语)
国际经济学院
国际法系
基础部
美国研究中心
欧洲研究中心
国际安全研究中心
俄罗斯研究中心
美国社会文化中心
当代*外交研究中心
翻译研究中心
联合国研究中心
争议解决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
亚太研究中心
经济外交研究中心
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
东方外交中心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中东研究中心
非洲研究中心
金砖国家研究中心
拉美研究中心
体育对外交流研究中心
人权法研究中心
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
政党外交研究中心
世界政治研究中心
*国际关系学会
*国际法学会
学术期刊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创办于1984年,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70/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3386
《外交学院科学周论文集》
外交学院年度“科学周”活动征文选录,开本:大32开,国内标准刊号(ISBN):9787501239108
校园文化/外交学院 校训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外交学院的校训,是周恩来总理给*外交人员提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每一个进入外交学院的学子,就要按这16个字要求,能够在国家重要的、敏感的各种岗位上经受住考验,以国家利益为重,熟练掌握我国对外政策,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家出力。“外交学院”四个字,也是周恩来所题写的*一所高等院校的名字。
办学方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校园环境/外交学院
学院拥有两个校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展览路校区和位于昌平的沙河新校区。(从2012年9月份起,2011级、2012级本科生集体搬入新校区,今后入学的本科新生也将入住新校区;大四本科生,二学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仍留住展览路校区)
老校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处北京西二、西三环路之间。距天安门约7公里。附近有北京展览馆、梅兰芳大剧院、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等文化***所。校园环境幽雅,生活、交通便利。校内设有电教中心、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国际经贸模拟实验室、视听阅览室、卫星接收传输系统、计算机校园网等现代化电教设备;学院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管理,藏书丰富。另外,学院有包括穆斯林餐厅在内的四个餐厅;医务室可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同时,学院拥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法律援助中心、证券研究会、篮球社、演讲社等各类学生社团,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模拟联合国、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并在国内、国际相关赛事中都有一定影响。
新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433亩,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8亿人民币,于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区周边高校还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四所高校。
地理位置
老校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
新校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
党委书记:秦亚青
院长:赵进军
党委副书记:衡孝军
副院长:郑启荣,朱立群,江瑞平
院长助理: 徐赤宇,王帆
王毅,现任外交部部长。
姜瑜,2012年4月出任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
张璐,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是胡锦涛、温家宝的首席翻译,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一。
邓正来,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高研院创院院长、复旦特聘教授,曾将哈耶克引进*。
傅军,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黄健翔,*体育评论员。从事体育节目解说、主持工作,现为一级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