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占地面积 2858 亩(其中龙山校区 2678 亩,菱湖校区 180 亩)。现有教职工 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00余人。现有*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22门。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体育系、生命科学系等 16 个院系和继续教育学院、 42个本科专业、 45 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 17500余 人。图书馆藏书 177.3 万册,中外文期刊 7277 种。设有邓小平理论研究所等 11 个科研机构,出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安庆师院报》、《古籍整理》等报刊。
历史沿革/安庆师范学院 合并前身1897年,清代安徽办学规模*、办学时间最长的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学校菱湖校区内,揭开了百年育人的序幕;1902年,在敬敷书院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安徽大学堂和安徽武备学堂。
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1902年,敬敷书院与求是学堂合并成立安徽大学堂;
1904年,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
1912年,更名为江淮大学;
1915年,更名为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安徽省女子蚕桑讲习所
1902年,在敬敷书院的基础上,成立安徽武备学堂;
1907年,更名安徽陆军小学堂;
1917年,改为安徽省女子蚕桑讲习所。
合并建校1919年,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和安徽省女子蚕桑讲习所合并,成立新的
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在此创办;
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
1949年,改为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三分校;
1955年,学校部分专业分出,成立安徽师范学校;
1958年,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三分校改为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77年,改为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恢复招收本科生;
1978年,安徽师范学校并入;
1979年,成立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
1980 年,安庆师范学院成立,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4年,开始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6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6年3月1日,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
2016年5月6日,安庆师范大学正式挂牌。
办学特色/安庆师范学院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时俱进,奋力崛起,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安庆师范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影响的高等师范学校。 经过多年的孕育和积淀,学校在继承老安大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确定了新校训 "敬敷世范、勤学笃行" 。
它体现了继承历史传统与发扬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该校的办学特色是:文化育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化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弘扬百年校魂与传承皖江文化相结合,创新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努力实现人文文化育人、科学文化育人、环境文化育人、实践文化育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近年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实施学科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大力推进 " 人才工程 " 、 " 名师工程 " 、 " 精品工程 " ,努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历届毕业生考研率都超过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2005 年 6 月,在 " 首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 " 中,学校从 150 多所院校、科研所共 600 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第二名; 2006 年 9 月,在 " 第二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 " 中,学校再次荣获二等奖。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和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中,学校教师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个。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学校荣获铜奖。
办学条件/安庆师范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12底,安庆师范学院有教职工14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61人,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近50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5%。现有*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110余人。办学思想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调整优化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办学定位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定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发展应用学科,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皖西南,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并稳定在24000人,在校研究生1500人。
(2)学科与专业:本科专业由56个增至7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增加至6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增至6个,二级硕士点总数达到35个。着力培养2-3个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优势学科,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总量稳步增长,专任教师达到1500人,其中,正副教授600人左右,专任教师队伍中,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并培养出若干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省级教学名师。
(4)教学工作: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达到30门。新增*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
(5)科学研究:培育8-10个优势特色科研团队,申报建设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基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篇以上,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50项,省部级项目200-250项;新增*科研成果奖2项,省部级奖20-25项。
(6)基础设施:新增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大幅度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投入,推进节约型校园、低碳校园、森林校园、数字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实验及行政办公条件。
办学成果学校的发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础,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2002年,学校以较好水平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9月,教育部下文批准从2004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指标单列)。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古代文学、应用数学、无机化学等四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06年4月,教育部批准我校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5月,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政治学、*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等5个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现有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年均投入科研经费3200余万元,承担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9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0项、省级科研项目23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1项,其*家级奖励2项;获其它科研奖156项。学术研究稳步推进,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及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数量大幅提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称号。
安庆师范学院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先后三次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连续三届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连续十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年被省政府授予“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0年,学校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5月,学校胜利召开了*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两大战略重点”,明确了优化结构、凝练特色、提升内涵“三大战略”任务,对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教兴国,任重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老又年轻的安庆师范学院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团结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安庆师院人将秉承历史使命,发扬敬敷育人的办学精神,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院系设置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体育系、生命科学系等 16 个院系和继续教育学院。
文学院于2003年9月设立,其前身为1977年秋建立的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是安庆师范学院历史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文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有教职工97人,在校学生两千余人,开设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和现代文秘四个专业,办学层次有研究生、本科、专升本和专科。文学院共有文艺理论(含比较文学)教研室、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写作学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等8个教研室。古代文学学科1998年被评为安庆师范学院首批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课程”,2004年又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此后,*现当代文学课程、文学概论课程、古代汉语课程分别在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相继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2006年现代汉语课程被评为“安庆师范学院精品课程”。文学院现有藏书四万五千余册,各种期刊七百多种,为教学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3年,前身为外语系,创建于1977年冬,是该校最早设立的5个系之一。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该院现拥有本科英语教育专业(38个班)和应用英语专科(2个班)共40个班,学生1656人,另有与文学院合办的对外汉语专业5个班,学生308人。此外,已成功申报的法语专业将于2007年秋季招生。目前,正积极申报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分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学科教学论三个方向。该院现有专任教师100人;设有 十一个教研室;拥有各类语言实验室25个;图书资料室中外文图书25554册,中外文期刊60种。
政法学院是在原安庆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和政法经济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设有邓小平理论、哲学、理论法学、民商经济法学和政治学五个专业课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小组;以及党团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资料室、法律服务中心等教研、行政、教辅和咨询机构。安庆师范学院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研究所、 思想政治课教研部挂靠本院。学院现有教职工 8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 29人,讲师 32 人,助教7人。博士 15人(含在读),硕士40人(含在读)。资料室现有藏书 30000 多册,各类期刊 200 多种。
经管学院设有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管理学五个教研室和一个经济管理实验室,以及党团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资料室等教研、行政机构。安庆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现代企业管理研究所均挂靠本院。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6人,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0人,讲师21人,拥有硕士以上高学历教师达90%。资料室藏书三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00多种。 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市场营销、物流管理2个全日制专科专业,经济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和1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会计学专升本)。
人文与社会学院在历史系基础上建立。该院下设*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人文教育、社会工作、中教法、旅游管理等教研室及欧美文化研究所、陈独秀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社会工作实验室、青少年成长与发展援助服务中心等。该院现有专业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8人,博士8人,硕士21人。在校本专科学生 940人。资料室现有藏书24442册,学生出版刊物有《史苑新丛》、《潜流》、《路》、《皖江社工》等。该院现招生专业有历史学、人文教育、社会工作本科及旅游管理专科。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和通信工程等三个专业,学院下设计算机系、计算中心和实验中心。计算机系下设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教学、通信与网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教研室。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院,拥有一支年青的、朝气蓬勃的教职工队伍,承担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全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部教学任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培养了4届专科毕业生,6届本科毕业生,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含双学位)75人,毕业生中有6人已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考取博士后3人。全系现有全日制本科26个班,在校生1400多人。[2]
研究生院含有5个一级学科、22个专业方向。一级学科
政治学(0302)
政治学理论 | 1.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 | 2.公共政策与农村问题 | 3.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
中外政治制度 | 1.当代*政治与政府 | 2.比较政治制度 | 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特色社会主义 | 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中共党史 | 1.党的建设与当代*发展 | 2.*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 3.安徽历史人物与中共党史 |
文艺学 | 1.文学基本理论 | 2.*古代文论 | 3.文艺美学 | 4.西方文论 |
*古代文学 | 1.先秦文学 | 2.唐宋诗词与诗学 | 3.明清文学与文论 | 4.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 |
*现当代文学 | 1.*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 | 2.*现当代小说研究 | 3.*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 | 4.*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
*古典文献学 | 1.语言学文献研究 | 2.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 3.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1.比较诗学 | 2.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 | 3.明清中西比较文化与文学 | |
汉语言文字学 | 1.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 | 2.文字学与训诂学 | 3.汉语方言学 |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1.语言规范与对外汉语教学 | 2.汉语语用学 | 3.方言与文化 |
基础数学 | 1.代数学 | 2.算子理论 | 3.偏微分方程 | 4.代数图论 |
计算数学 | 1.机器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 2.智能计算与决策 | 3.科学与工程计算 | |
信息处理与科学计算 | 1.图形图像处理 | 2.科学计算与数据可视化 | 3.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 | |
应用数学 | 1.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 2.编码与密码 |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1.网络优化 | 2.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1.随机环境中的马氏链与极限理论 |
无机化学 | 1.超分子化学 | 2.纳米材料化学 | 3.功能配合物化学 | 4.有机-无机杂化固体材料 | 5.生物无机化学 | 6.生物抗性化学 |
分析化学 | 1.色谱及新型分离分析技术 | 2.现代光谱分析 | 3.电化学分析与传感器 | 4.现代环境分析 | 5.生物及药物分析 | |
有机化学 | 1.现代有机合成 | 2.有机功能材料 | 3.液晶化学 | 4.生物活性有机物提取 | 5.精细化学品合成 | |
物理化学 | 1.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 2.催化与化学动力学 | 3.生物物理化学 | 4.精细催化材料合成与应用 | 5.材料物理化学 |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1.功能与智能高分子材料 | 2.医用与药用高分子材料 | 3.无机高分子材料 | 4.天然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 ||
环境化学 | 1.环境材料化学 | 2.环境分析化学 | 3.污染控制化学 | |||
化学生态学 | 1.动物化学生态学 | 2.生态生物化学 |
统计学 | 1.统计学习与预测 | 2.统计计算 | 3.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 | 4.管理统计与企业发展 |
学校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先后接待日、美、德、英、墨西哥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专家学者来访和讲学;邀请日、美籍教师来校举办日语培训班和英语培训班。自 1993 年开始常年聘请外籍教授授课,并经常向国外派遣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学校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和德国洪堡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奥古斯堡大学、土耳其杜姆鲁普纳尔大学等国外高校结成友好合作学校,在交流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类型 | 级别 | 名称 |
---|---|---|
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光电磁功能配合物和纳米配合物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光电磁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
智能感知与计算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 ||
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协同创新中心 | 省级 | 石油化工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 | 安庆师范大学生物芯片工程中心 |
安徽省油脂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玻璃纤维电子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汽车变速操纵机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铝包容缸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电子铜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数控系统及多轴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安徽省氰化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研究所(中心) | 校级 | 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中心 | ||
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 ||
乡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
现代企业管理研究所 | ||
欧美文化研究所 | ||
区域规划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 ||
黄梅戏与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 ||
应用生物研究所 | ||
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 | ||
统计学研究所 | ||
信息与计算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 ||
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所 | ||
俗字研究中心 | ||
淡水生态研究所 | ||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师范学院协作委员会 | ||
应用物理研究所 | ||
应用化学研究所 | ||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 ||
古籍整理研究所 |
科研成果2011年-2016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6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2项。
序 号 | 奖励名称 | 作者 | 成果名称 | 等级 | 颁发单位 | 获奖时间 |
1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黄晓华 | 催化剂物性变量的耦合调控对重油制低碳烯烃的反应优化及工业实现 | 二等奖 | 国务院 | 2011 |
2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韩邦兴 |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二等奖 | 国务院 | 2014 |
3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朱士群 | 当代*社会思潮: 回应与引领 | 二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4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罗本琦汪青松 | 马克思主义*化机制论 | 二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5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方锡球 | 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6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何池洋 | 新型印迹分离材料及分离方法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1 |
7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陈友存 | 新型磁性配合物功能材料的定向制备及性质研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2 |
8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张祥稳 | 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9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闵永新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0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罗本琦 | 论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1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王永兵 | 论新时期女性小说性别主体的建构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2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王爱菊 | “去冲突化”教学及其批判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3 |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 | 金松林 | 悲剧与超越 ——海子诗学新论 | 二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4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张杰 | 10 万 m 3储油罐油泥清洗回收成套设备 | 二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5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吴甘霖 | 物种共存理论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4 |
16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朱庆丰 |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 二等奖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2014 |
17 | *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江善和 | 高安全周界安防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特等奖 | *商业联合会 | 2014 |
18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安庆师范学院 | 高硫冶炼烟气绿色高效制酸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19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杜荣斌 | 高性能线路板及新型锂电池用环保型电子铜箔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一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0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吴 琼 | 湿帘蒸发式冷气机关键技术研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1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安庆师范学院 | 酶催化合成丁位癸内酯香料研发及产业化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2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王 彦 | 多给体金属有机晶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质研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3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徐志兵 | 碱性电池隔膜纸的研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24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吴 夏 | 金属团簇及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 三等奖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2015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8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总量为223万余册(包括各院系资料室图书和古籍),电子图书105万种,各类纸质期刊1995种。
馆藏古籍中,有明清刻本和比较完整的桐城派名家文献。价值较高的大型文献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大藏经》、《申报》和《近代*史料丛刊》等。数字资源包括网上报告厅、万方数据创新资源服务系统、读秀知识库、银符考试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超星名师讲坛数据库、慧科新闻数据库、超星移动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国研网、晚晴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博云系统等中文数据库以及EBSCO ASP+BSP全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ProQuest Dialog数据库、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数图外文原版电子图书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内容涵盖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学术报告、课程、题库等多种数据库类型。
管理服务方面,2002年,图书馆引入“汇文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集成化管理;2013年,开通“移动图书馆”,使读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实现在线阅读、查询、续借、预约和新书征订推介等。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是安庆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
理论期刊。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85年公开发行,199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8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12年恢复双月刊。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有“马克思主义*化研究”、“陈独秀研究”、“桐城派研究”、“皖江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95年公开发行,为季刊。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被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期刊网》、《*学术期刊(光盘版)》、《*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并同时获得“安徽省优秀期刊”称号。
现任领导/安庆师范学院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何小祥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朱士群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殷红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闵永新,张群,汪时珍,刘友忠 |
谷寿平 | 陈文贞 | 汪辉满 | 王静宜 | 孙慷 |
董小安 | 吕振生 | 严运启 | 饶玉流 | 李克诚 |
嵇玉 | 佛六一 | 钱忠 | 沈鸿 | 陈党生 |
石冰 | 张平锋 | 张宁 | 黄灿 | 程昆海 |
赵松林 | 唐文生 | 罗伟 | 江喆 | 钱进 |
徐兴锋 | 胡永红 | 周继明 | 吴智慧 | 陈良骥 |
“敬敷”:语出《尚书》“敬敷五教”,意即谨敬地布施教化。“世范”:语出《世说新语·德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意即言行要做表率和楷模。“勤学”:取“书山有路勤为径”语意,意为做事、做学问贵在勤,勤学方有收获。“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不仅要学、问、思、辨,更要脚踏实地去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敬敷书院是我校办学之源,是我校百年办学传统的象征。“敬敷世范”既体现了我校历史的悠久和作为安徽省高等教育发源地的寓意,又体现了我校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倡导广大师生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努力成为社会的楷模。“勤学笃行”延续了我校前身国立安徽大学的校训,略作修改,倡导广大师生继承老安大的良好治学传统,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努力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徽安庆师范大学校徽
校园环境/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成功”的“四成”教育理念,实施学科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程”、“名师工程”、“精品工程”,努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历届毕业生考研率都超过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安庆师范学院秉承百年办学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文文化引导人、以科学文化塑造人、以皖江文化陶冶人、以校园文化感染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化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弘扬百年校魂与传承皖江文化相结合,创新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初步形成了“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重点开展“陈独秀研究”、“赵朴初研究”和“黄梅戏研究”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双进工程”,实现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干部互派、教师互聘、资源互通。实施“顶岗支教工程”,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引起广泛关注。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成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深化高师教育改革,倡议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师范院校协作委员会,以此为平台先后两次举办“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初步搭建了科学人文融合、培养复合型教师的国际教师教育合作平台。
安庆师范学院深入推进“四成”教育,强化学风教风和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挑战杯”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类大型比赛中获得奖励1037项,其*家级奖励48项。教育学院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一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涌现出“全国百佳青年志愿者”黄金结、“*大学生自强之星”刘璟、“安徽省”十大孝星董国庆等一批学生先进典型。本科毕业生连续五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7.27%,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4]
学校改名/安庆师范学院
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发文: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2015年审批设置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学校。决定,其中:安庆师范学院拟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
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 安庆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