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认领)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http://www.cnccclub.com/)
网站类型:广东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详细说明
简介/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座落于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占地面积8,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单位之一,她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组建于1953年。1965年,移至现址正式建成眼科医院,当时住院床位为122张,七十年代扩至210张,现有317张。在已故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教授的创始和几代人的努力下,眼科医院的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人员编制、病床数和医疗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眼科医院被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厅级建制。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下设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办公室和眼科视光学系,是集眼科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以规模大、专业人员多、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著称。 

经过全体工作人员40多年的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和无私奉献,在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89年,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被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为全国眼科学重点学科点。1990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眼科中心内成立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1995年,眼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的评选,成为国内*眼科三级甲等医院。1995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委、省府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1997年,中山医科大学创办的眼科视光学系设在中山眼科中心。1998年,眼科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百家文明医院”。1999年中山眼科中心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2001年,经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批准成立了相应的眼科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共建眼科实验室。2001年中心被评为“广东省行风建设先进集体”。2003年中心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集体”;2004年,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2005年,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实验室正式列入科技部2005年度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6年,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建设论证。 [1]

历史/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1965年,移至现址正式建成眼科医院,其创始人是已故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1983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眼科医院被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厅级建制。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现任中心主任是葛坚,党委书记是刘奕志。

地理位置/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座落于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占地面积8,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

机构/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中山眼科中心下设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防盲治盲办公室和眼科视光学系,是集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是国内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多、专业齐全、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病床较多的眼科中心;是*重点学科眼科学和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其下属的眼科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眼科医院。1999年中山眼科中心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眼科医院被评为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

技术力量/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眼科中心技术力量较为强大。现有在编职工413 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9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17人,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4人、硕士学历人员38人。住院床位320张,2000年,门诊病人接近34万人次、住院病人1.4万多人次、住院手术1.5万多例、门诊手术4千多例;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声乳化粉碎仪、玻璃体切割仪、大型手术显微镜、彩色多普勒仪、光学干涉断层扫描仪、激光机、超脉冲二氧化碳美容激光机、多焦点视诱发反应仪、超声生物显微镜等,开展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手术和诊断治疗技术。

师资力量/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眼科中心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该中心是*可招收眼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单位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2人。李绍珍教授(已故)当选为全国眼科学界*位*工程院院士;有*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高校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8人;聘请了10多名海外眼科专家为客座教授;有多人分别在中华眼科学会等学术团体及《中华眼科杂志》等杂志任职;有多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全国青年科技之星”、“南粤杰出教师”、“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该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硕士生30多人,现有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12人(不含七年制硕士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在站博士后人员3名,已出站博士后人员3名。该中心还开展了本科生、进修生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培训工作,还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人员进修。   

眼科中心防盲治盲工作扎实。防盲治盲办公室与国际防盲组织HKI基金会合作,经常派出医疗队下基层,足迹遍及广东19个县市、48个镇,开展查盲防盲治盲工作,进行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基层眼科医生,深受基层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欢迎及国际眼科同行的好评。他们还积极参与“视觉* *行动”复明活动,1998年被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复明扶贫 情暖山区”锦旗。

特色专科/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青光眼科  
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专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青光眼专科之一。五十年代末,在全国著名青光眼专家、全国青光眼学组创始人周文炳教授的带领下,本专科迅速发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984年的全国青光眼学组会议上提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及分期标准,并完善了各类型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在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青光眼学组组长葛坚教授的带领下,本专科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分期靶点干预的个性化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立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成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青光眼科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者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团队中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

本专科是全国青光眼复杂疑难病例诊疗基地,每年接受来自广东省、全国各地、港澳台及国外的青光眼门诊病人约31000人次,住院患者约2000人次,手术约2500台。 

本专科秉承临床科学问题为中心,重视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转化医学研究,着力提高青光眼诊疗水平。在全国首先开展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图像检查,包括UBM及眼前段OCT检查,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定量分析、HRT视乳头地形图检测、高通分辨视野与倍频视野检查等,使早期青光眼诊断率明显提高;首先应用并推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规范了常规抗青光眼手术(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复杂性青光眼手术(包括前房引流物植入术、经巩膜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另外,作为主要研究者组织了多种抗青光眼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本专科学科带头人葛坚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于2007年获得眼科学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其项目名为《我国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本专科近5年获得*基金项目13项、863重大专项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973子课题2项、省部委基金32项,厅局级基金7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横向课题4项,共获基金3千多万元;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200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另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全国高校眼科学统编教材三本(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八年制、七年制眼科学统编教材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眼科学统编教材),专著《眼科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学》获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发表论文约250篇,其中SCI收录约50篇。

青光眼专科是全国青光眼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每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0余名,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50多名。另外,本专科还成立了名为“青光眼之家”的患者俱乐部,定期举行青光眼科普宣传讲座,由青光眼专家及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向患者普及青光眼及相关常识,加强青光眼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青光眼防治。

小儿与遗传眼病专科  
小儿与遗传眼病专科是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创始人、*著名眼科前辈毛文书教授于1983年创立,专门从事小儿眼病和/或遗传眼病的诊治工作。二十多年来,经过马巧云教授和曾凌华主任、陈又昭主任等几代同仁的共同努力,以及近年在郭向明、张清炯教授的领导下,本专科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专科。在新生儿泪囊炎、先天性眼发育异常、小儿近视或远视、小儿视力不良等小儿眼病诊治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小儿疑难眼病诊断方面国内领先。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眼球震颤等遗传性眼病的诊断与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际上著名的遗传性眼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基地之一。依托于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专科还拥有国际先进的专门从事遗传性眼病研究的实验室,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先天性眼球震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严重致盲眼病的基因突变规律与基因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专科是全国眼科遗传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和广东省医学遗传学会的组委单位。近年承担关于遗传眼病研究的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基金二十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发表小儿与遗传眼病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SCI专业期刊。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生15名,在读研究生9名。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及三等、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本专科现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两名(郭向明、张清炯),副教授(退休)一名(陈又昭),每周一至周五均有教授出诊。三位专家均长期专门从事本专科疾病的诊治工作,并均在国外著名眼科机构进修或工作过。 

屈光专科简介  
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专科以眼科视光学系为依托,主要开展针对各种屈光不正患者(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诊治工作、儿童视力低下者的视力矫正和视觉训练、异常视觉问题的处理、老视验配及低视力康复,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为超过10万人次的人群提供眼保健及临床诊治服务。本专科拥有先进和齐全的眼科视光学临床设备及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现有高级职称者3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先后获得多项*及省部级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专科的特色:
1.   对各类屈光不正进行视力的光学矫正,为青少年性近视防治提供专业意见;
2.  为弱视儿童制定专业的训练和治疗方案; 
3. 双眼视异常、视疲劳、眩光、色觉异常以及视屏终端综合症等异常视觉问题的处理;
4.  眼病和眼科手术后患者的视力康复;
5.  专业的角膜接触镜验配和并发症处理:包括屈光不正的矫正,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眼表疾病、RGP接触镜防治青少年近视、圆锥角膜镜片及角膜塑型镜(OK镜)验配、各种特殊眼病和眼科手术后角膜接触镜验配;
6.  老视的个性化验配及低视力患者的视力康复。 

医院专家/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王智崇  
王智崇,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角膜病科主任。从事眼科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对角膜病、眼表疾病及泪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造诣。发明的泪道治疗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文号,并投入批量生产,设计的高频泪道浚通术已经推广至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家医疗机构,于1998年开设了我国*泪器病专科门诊。

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省市课题项,研究内容涉及角膜免疫原性、角膜移植免疫、异种角膜应用、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角膜组织工程和角膜缘干细胞纯化建系等方面。近年发表科技论文31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国家专利3项,主持完成的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及院校科技奖等。 

黄挺  
黄挺,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角膜病科副主任。专业领域为角膜病诊治及角膜移植手术。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熟练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眼科复杂疑难病的诊治也有较丰富的经验。擅长角膜病诊治及角膜移植手术,有娴练的技术及较丰富的经验。对多种复杂角膜移植手术及与角膜相关的其他眼部手术(如角膜混浊情况下的眼内窥镜手术等)也有较深入的研究。长期从事眼库及角膜保存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建树。做为*完成人,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钟兴武 
钟兴武,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主任,兼角膜病科副主任,美国休斯顿大学视光学院访问学者,加拿大卡加里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美国休斯顿大学视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近视眼防治及角膜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近视眼和其他屈光不正的矫治及手术治疗。

发表专业论文41篇,获2003年美国眼科与视觉科学大会奖励,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承担国家、省部级有关近视眼防治重点科研项目6项;主编《实用隐形眼镜学》,副主编《现代临床视光学》,国家十五规划视光学五年制本科教材编委。 

周世有  
周世有,男,医学博士,副教授,角膜和眼表病专业。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十余年,临床医学系眼耳鼻喉专业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生阶段从事白内障的诊治研究,博士研究生阶段从事角膜和眼表疾病以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研究。

熟悉眼科常见多发眼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角膜和眼表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角膜烧伤的综合处理、角膜和眼表移植、泪道手术以及眼前后段联合手术等。

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等。 

学术交流/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眼科中心学术交流活跃。1985年举行*首次的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多届国际性临床眼科学术会议、第28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术会议、*届亚太视觉科学大会、*届亚洲白内障研讨会、第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第九届国际近视眼研究大会、*届现代眼科显微外科国际讲座等。中心也经常派人参加在境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心与境外(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11间大学、医院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外专家也到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中山眼科中心全体职工决心在新中山大学领导班子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眼科中心而努力奋斗。 该院在《2007全国医院排名》中眼科排名名列第三

荣誉称号/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职工历年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情况 

东省高校系统先进工作者 1965 关征实 
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1981 陈家祺 
广东省劳动模范 1982 陈家祺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0 陈家祺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1990 陈家祺 
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 葛  坚 
广东省劳动模范 1991 陈家祺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1994 李绍珍(已故)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1994 陈绮华 
南粤杰出教师 1994 陈家祺 
全国科技之星 1996 刘奕志 
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6 刘奕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7 陈家祺 
南粤优秀教师 1997 葛  坚 
全国百名优秀医生 1998 陈家祺 
*青年科技奖 1998 刘奕志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 杨培增 
卫生部属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1999 唐仕波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1999 葛  坚 
广东省第五届丁颖科技奖 1999 杨培增 
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99 杨培增 
赛克勒*医师年度奖 1999 王  铮 
中央保健委员会医疗保健工作优秀奖 1999 李绍珍(已故) 
 全国模范教师 2001 杨培增 
中央保健委员会医疗保健工作优秀奖 2001 鲍光全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特等奖 2002 杨培增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 2002 刘奕志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 2002 葛  坚 
美中眼科学会金钥匙奖 2002 陈家祺 
广东省高校师德标兵 2002 陈家祺 
广东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 2002 陈家祺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 刘祖国 
全国女医师协会巾帼建功模范医师 2003 刘    杏 
广东省优秀护士 2003 叶卫平 
"先声"杯全国医院优秀院长 2004 葛  坚 
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004 詹  瑛 
*青年科技奖 2004 刘祖国 
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4 刘奕志 
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05 刘奕志 
中华眼科学会奖 2005 杨培增 
中华眼科学会奖 2005 于  强 
广东陆军预备役高炮师*团优秀预备役军官 2005 林小铭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6 唐仕波 
*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 2006 刘奕志 
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2006 杨培增 
中华眼科学会奖 2006 葛  坚 
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006 陈景荣 
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 2006 刘奕志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 2006 刘奕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 杨培增 
全国白求恩奖章 2007 陈家祺 
全国百名医德标兵 2007 陈家祺 
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 2007 葛  坚 
*医师奖 2007 葛  坚 
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2007 余敏斌 
广东省志愿服务*荣誉奖 2007 刘奕志 
广东省第九届丁颖科技奖 2007 唐仕波 
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 2007 葛  坚 
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 2007 杨培增 
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 2007 唐仕波 
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 2007 刘奕志 
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 2007 陈家祺 
广东省医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7  于  强   
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 2008 葛  坚 
第三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8 葛  坚 
中华眼科学会奖 2008 余敏斌  [2]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单位荣誉称号  
1995年 广东省文明单位 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共广东省委 省人民政府 
1998年 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 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广东省卫生厅 
1999年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人事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9年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
1999年 广东省高等学校先进党支部                   
2001年 广东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广东省人事厅 省卫生厅 省中医药局 
2003年 广东省先进集体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共广东省委 省人民政府 
2003年 广东省文明窗口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共广东省委 省人民政府 
2004年 香港市民最信赖的内地特色专科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香港大公报(2004年香港*规模读者投票评选活动) 
2005年 2005京沪穗网友信赖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搜狐(2005*新视角年度榜) 
2007年 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AAA单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广州市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中心 
2007年 广东省志愿服务金奖 中山眼科中心志愿者服务队 广东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 
2008年 *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39健康网(2008年*健康年度总评榜) 
2009年 广东省“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先进党支部 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第六党支部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3]

大事记/中山大学眼科中心

1953年底,由陈耀真教授翻译的美国著名的现代眼科学教科书《梅氏眼科学》出版,这是新*成立后的*部眼科学教材,解决了国内眼科学教材的燃眉之急。

1963年,由陈耀真教授任主编的我国*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眼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5年10月1日,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正式成立,是*高等医学院校*间规模较大的眼科医院。

1978年,中心*次获*科研奖励——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9月,奥比斯流动眼科教学飞机应陈耀真、毛文书教授邀请,首次到*做手术示范教学。

1982年,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成立眼科研究所,这是我国*家设在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研究所。

1983年6月,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成立,下设眼科研究所、眼科医院、防盲治盲办公室,这是我国*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治盲于一体的眼科中心。

1985年11月,由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承办的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在花园酒店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国际眼科学术会议。

1989年,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学被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为全国眼科学重点学科点,是我国*批眼科学全国重点学科点。

1990年,卫生部批准在中山眼科中心内成立卫生部眼科学实验室,这是我国*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为国内*眼科三级甲等医院。

1999年11月20日,*工程院举行院士增选会议,李绍珍教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成为*眼科学界*位工程院院士。

2002年,陈家祺教授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成为*眼科学界*位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的专家。

2004年6月,中山大学眼表疾病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眼表疾病研究中心。

2004年,中心以杨培增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该项目的研究方向是“ACAID形成机制、诱导及其对免疫性眼病的预防作用”,资助金额达360万元。这是我中心有史以来获得资助金额最多的基金项目,也是我国眼科学界*次获得该基金项目资助。

2005年12月,中山大学葡萄膜炎研究中心成立,这是我国*葡萄膜炎研究中心。

2005年12月,经过科技部组织的两轮严格评审后,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实验室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成为我国*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眼科学实验室。

2006年7月26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国科发基字[2006]324号),决定批准建设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山大学,实验室主任为中山眼科中心主任葛坚教授,这是我国*获批准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7月9日,以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坚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我国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资助金额达2750万元,这是我国眼科学界获得的*国家973计划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

2007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办的*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08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专科医师准入制度。中山眼科中心成为全国专科医师准入试点工作的首批试点医院,是*入选的眼科专科医院。

2009年2月12-15日,由中山眼科中心主办的*届*眼科学基础研究大会暨研究生导师论坛(CCRVO)在广州举行,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葛坚教授为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