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         (认领)

浙江农林大学 (http://www.zafu.edu.cn/)
网站类型:浙江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浙江农林大学
详细说明
学校概况/浙江农林大学 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50余年的建设,凝练了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涵盖农、工、管、文、理、法、经、医、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办学层次的多科性大学。[1]
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52个本科专业,其中*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12个。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40个以上、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231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9700余人,研究生1100余人,留学生、农民大学生、继续教育学生2300余人。 
学校现有东湖、衣锦2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亩,校舍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2亿元。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470余人。拥有共享院士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政府特聘教授(钱江学者)5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78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教学团队6个;全国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4人。
学校荣誉近年来,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有国家级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 建有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在校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5项、省部级奖323项,其中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4篇论文被评为“浙江省百篇优秀硕博论文”。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被评为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优秀单位。2009届毕业生刘霆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0届毕业生左力被评为“*大学生自强之星”。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包括*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2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3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10篇,授权专利164件,出版专(编)著206部。先后与浙江省40多个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开发项目5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7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 
学校特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以生态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提升内涵,促进转型”发展主题,把提高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创新创业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朝着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省属高等农林院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这里,有几代浙农林大人的拼搏与努力、坚守与追求。
回眸过去,风雨与硕果同行,沧桑与凯歌同奏。展望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发扬 “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平台建设为载体,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以改革促发展,激发办学活力;以质量求生存,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从教学型向创业型的转型,从学院到大学的转型。
教育逢盛世,扬帆正当时。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合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共同关注下,全校师生员工将满怀豪情、勇担使命,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史沿革/浙江农林大学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1959年7月,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2年2月,省委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我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9年5月,该校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7月,浙江省林业干部学校整体并入浙江林学院。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2001年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0月8日,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启用。2003年7月6日,该校学校机关整体搬迁至东湖校区。200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该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5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浙江林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6月6日,举行浙江农林大学揭牌庆典 。2013年1月,浙江农林大学申报的“竹资源与高效利用人才培养项目”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可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为林学  。 办学规模/浙江农林大学 院系专业院系设置截至2013年10月,该校设有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筹)、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林干部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等16个学院(部) ,建有一个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绍兴市暨阳校区)。专业设置
浙江农林大学专业设置一览表(2014数据)
所在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招生时间学位授予类别备注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082701食品科学与工程2001工学
090102园艺2002农学该专业于2011年另设“观赏园艺”方向招生
090103植物保护2005农学
090101农学2008农学
082702食品质量与安全2011工学
090105种子科学与工程2012农学
090107T茶学2013农学
动物科技学院(筹)090301动物科学2006农学
090401动物医学2012农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090501林学1958农学该专业于2012年另设“森林保护学”方向招生
071002生物技术1999理学该专业于2012年另设“生物制药”方向招生
100801中药学2003理学
071001生物科学2005理学该专业于2012年设置“微生物学”方向招生
071004生态学(生态工程技术)2010理学
090503森林保护2013农学原“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于1999年招生
环境与资源学院082502环境工程2001工学
082503环境科学2005理学
090201农业资源与环境2007农学
081201测绘工程2011工学
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13理学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01年招生
070504地理信息科学2013理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于2004年招生
工程学院082402木材科学与工程1989工学该专业于2001年另设“室内与家具设计”方向招生
080205工业设计1999工学
08020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3工学
081801交通运输2004工学
082302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007工学
08040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009工学
130504产品设计2013艺术学原“工业设计”专业(文科类)于1999年招生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090502园林1984农学
120901K旅游管理1999管理学
081001土木工程2003工学
082801建筑学2006工学
082803风景园林2008工学
120401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2009管理学该专业2011法政学院作为独立专业招生
130503环境设计(园林艺术设计)2013艺术学原“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于2001年招生
经济管理学院120301农林经济管理1996管理学
120203K会计学1999管理学
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2001经济学
120201K工商管理2001管理学
120801电子商务2003管理学
120202市场营销2006管理学
120204财务管理2008管理学
020302金融工程2014经济学
法政学院030101K法学2002法学
120405城市管理2004管理学
120401公共事业管理2011管理学该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合为1个专业计入专业总数
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050303广告学2000文学
130404摄影2002艺术学
050101汉语言文学2005文学
120210文化产业管理2007管理学
130508数字媒体艺术2009艺术学
130502视觉传达设计2013艺术学原“艺术设计”专业于1999年招生
130505服装与服饰设计2013艺术学原“艺术设计”专业于1999年招生
信息工程学院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999工学该专业于2012年另设“网络工程”方向招生
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2管理学
080701电子信息工程2004工学
080905物联网工程2014工学
外国语学院050201英语2000文学
050207日语2003文学
理学院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2003理学
070302应用化学2006理学
071202应用统计学2013理学原“统计学”专业于2005年招生
师资力量/浙江农林大学 截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560余人。拥有共享院士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千人计划”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政府特聘教授(钱江学者)7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8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5人,*教学团队1个(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竹业、果业、种业、花卉和林业碳汇计量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土壤学课程教学团队、植物学课程教学团队、观赏植物学教学团队、林业病虫害防治学教学团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人 。 学科建设截至2013年10月,该校建有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博士点竹资源与高效利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林学)一级硕士点生物学、生态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设计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农业推广、工程硕士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省“重中之重”学科林学(一级学科)木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园艺学(一级学科)林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土壤学(二级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动物营养与饲养科学(二级学科)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3年10月,该校建有*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建有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1]  。

*特色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园艺、林学、园林

*精品课程:森林经理学、土壤学、动物生物学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

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广告学、植物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园艺、林学、园林、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生物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林业经济学、平面构成、植物学、花卉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业财务与会计、微生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木材学、动物学、环境科学概论、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设施园艺、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英语、园艺植物栽培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机械原理、广告学概论、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林科类专业改造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基于“两园合一”的植物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

学生成绩

截至2013年10月,该校本科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和省部级奖800余项,其中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10篇论文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连续三年被评为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优秀单位。2007届毕业生杨珍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2009届毕业生刘霆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0届毕业生左力被评为“*大学生自强之星”[1]  。

学术研究/浙江农林大学

建设成果

2009年至2013年10月,该校共承担包括*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50篇,授权专利368件,出版专(编)著229部。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等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完成开发项目1300多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带动20多万人脱贫致富,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学校连续9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科研平台截至2013年10月,该校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建有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非洲农林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林业智能装备与物联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0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90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1800多种,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标准文献电子阅览室、《*基本古籍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CALIS农学中心学位论文库、*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资讯行(ChinaInfoBank)、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网上报告厅、万方外文文献数据库、万方科技成果库、万方*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    。学术刊物《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原《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浙江农林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刊登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园林学、动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简报。学报入编《*学术期刊(光盘版)》、《*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科学引文数据库”、“*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Biosis),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China)等,是全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此前曾获首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第二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

学校领导 /浙江农林大学

   张齐生 *工程院院士、名誉校长 教授  
  
   宣 勇 党委书记 教授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周国模 校长、党委副书记 教授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分管人事、计划财务工作 
   方 伟 党委副书记 教授 
协助分管组织、统战、离退休、工会、教代会、信访工作 
   宣裕方 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协助分管宣传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本科生招生就业、共青团工作、 
普法和保密工作 
   王自勇 副校长 教授 
协助分管校园建设、安全保卫、后勤服务、公共事务工作 
   张立钦 副校长 教授 
协助分管学科建设、研究生管理与教学、本科生教学、国际合作与交流、体育军训等工作 
   鲍滨福 副校长 教授级高工 
协助分管学校创业、地方合作与对外联络、校园产业、校友工作 
   汪志银 纪委书记 副教授 
分管纪检、监察、审计、人民武装工作 
   金佩华 副校长 研究员 
协助分管科研、图书、档案、实验室与设备、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农林场建设工作 

院士风采/浙江农林大学 张齐生 院士,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名誉校长。张齐生 1939年1月出生,浙江省淳安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木材加工专业,现任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11月当选*工程院院士。
张院士长期从事木材和竹材加工利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科学研究与经济相结合,先后主持完成的“铅笔板新工艺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竹材胶合板的研究与推广”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南方型杨树木材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落叶松单宁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竹炭生产关键技术、作用机理及系列产品研制与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多种奖励。为*的木材和竹材加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近期正在从事生物质能源多联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木材“三剩物”和农作物秸秆探寻一种多产品、高附加值利用的新途径。
治学严谨、工作勤奋,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译著8本;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明庥院士,现任浙江农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森林培育省级重点学科学术顾问。
1962年莫斯科森林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84-1993年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副理事长,1994年5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兼任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委。
王院士长期从事森林遗传学和林木遗传改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平原区速生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美洲黑杨胶合板材纸浆材品种选育》等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主编教材和出版专著4本,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由于他在学科建设上的成绩,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重点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2] 校园文化/浙江农林大学 学校标识校徽1、校徽于1987年由该校教师自发设计并被该校有关部门及师生广泛使用。2003年,该校对图案进行了修改,并认定为官方的校标。2010年,由于该校更名,再次对图案做了些许修改2、校徽以绿色为主基调,由浙江农林大学的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和该校的建校年份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表示该校以林业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致力于环境建设为目标。3、校名由书法家陆俨少书法  。校训求真: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要教育学生求真,教育学生做真人。敬业: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职工要爱岗,学生要敬学业、热爱所学的专业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  。校歌

词:王旭烽曲:周斌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桃李不语,桃李不语东湖畔,松风竹节养育我们情怀,风华正茂恰少年,恰少年。同学啊,同学少年,青春作伴莫等闲,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文理通观,东西博采,银杏参天,银杏参天集群贤,求索无疆我们笃行致远,薪火传承不舍昼夜,不舍昼夜。同学啊,同学少年,青春作伴莫等闲,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
社团活动1982年,该校*学生社团——大学生英语协会成立。随后,1983年,大学生摄影协会成立;1984年,大学生林莽文学社成立;1986年,大学生口才协会成立。2000年6月,该校建立社团管理委员会,并于2004年9月改名为学生社团联合会。校社联下设三个中心:基础事务中心、社团服务中心和活动拓展中心,九个职能部门。校社联先后组织开展了学术沙龙、“争鸣杯”辩论赛、创业博览会、青春茶联盟、文体嘉年华等校内外各类大型活动。截至2013年12月,该校正式注册学生社团数量达75个,含兴趣爱好类学生社团16个,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29个,文艺体育类学生社团9个,人文社科类学生社团12个,生态环保类学生社团6个,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3个,累计会员人数达15000人余次。社团文化节已举办11届,其中孕育出了大学生口才协会举办的“争鸣杯”辩论赛、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大学生生态文化协会举办的“广博微生态”全国大学生微博生态格言大赛等精品社团活动。曾荣获全国高校“百强社团”荣誉称号的有:大学生手工DIY协会曾获省“优秀学生社团标兵”有:大学生茶文化协会曾获省级“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有: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生态环境学社、大学生法学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大学生英语协会、大学生天文爱好者协会、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旅游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疯狂口语传播协会、大学生口才协会大学生管理研究会、大学生“三农”研究会、林莽文学社大学生花卉盆景协会、大学生茶文化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