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常州分校         (认领)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 (http://www.hhuc.edu.cn/)
网站类型:江苏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详细说明

院系介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完善办学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强大支撑。校区地处江苏省苏锡常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位于*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436亩。现有本科生5485人,研究生542人。教职工近600人,教授、副教授110人。校区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基础学部(含分设的四个教学部)。


常州校区充分依托河海大学的整体办学优势,结合校区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断得到提升。校区现有15个本科专业;硕士生导师近80名,能培养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生,以及机械工程等18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博士生导师10余名,能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管理学、水利工程、岩土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十一五”期间,校区新增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科技平台的空白,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常州市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继续升学率保持在20%以上。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捷报频传,成绩名列江苏省高校前茅。2005年,河海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常州校区以鲜明的特色、显著的成效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常州校区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校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区依托学校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平台,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攻读学位。
办学理念/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常州校区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 主线,努力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特别是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根据学科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课实行成组选修,拓宽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并把汽车驾驶培训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从1996年开始全面实行学分制,实行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选送攻读硕士研究生、优秀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外语特色建设等教学改革措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校区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师资/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现有教职工56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31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者137人。现有“333一期工程”培养人员4名,“333二期工程”首批培养对象3名;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1名,水利部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名。
院系设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机电工程学院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方向,以机械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培养现代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机电系统测试与控制、计算机工程应用、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空调与制冷、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十一五”期间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批国家“*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学院设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热能动力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力学教研室和工程图学教研室。现有在校本科生2072人,硕士研究生187人,工程硕士120余人。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9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3%。


学院设有微机测控及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焊接自动化、疏浚技术与设备四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机电控制及自动化”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挂靠)、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示范)三个实践教学实践平台;设有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挂靠)、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挂靠)、河海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河海大学机电控制研究所、河海大学焊接技术研究所、河海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河海大学疏浚教育和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948”计划项目3项、部省基金项目15项、横向研发合作项目百余项,年科研项目经费平均1千万元。有近百人次荣获国家、部、省、市、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2部,每年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获省级一类优秀课程1项、二类优秀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3门、重点课件3项。


物联网工程学院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河海大学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199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常州),2009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2012年11月更名为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发展至今,已成为一所以培养电气信息类人才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迄今学院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0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工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2人,具有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98%以上。


学院现与南京本部相关学院共同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硕士点,并在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领域招生;拥有通信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省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等6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设有4系4所——通信与电子工程系、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署);电气与控制工程系、电气与控制工程研究所(合署);计算机技术系、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合署);物联网工程系、物联网工程研究所(合署)。2个研究中心——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研究中心、输配电技术研究中心。2个实验中心——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省级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输配电及节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传感网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


近三年学院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接和完成 “863”、“948”、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120多项,有40余人次荣获省、部、市及校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100多篇),成功申报专利10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种,有20项教学改革成果和建设项目分别获得省级和校级奖励。


企业管理学院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前身为国际工商学院分部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教学科研实体。学院现设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信息管理系四个业务系,设有河海大学苏南经济发展研究所、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水利信息统计与管理研究所、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研究所、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和河海大学—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企业信息化研究培训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职教师比例为31%。学院在以下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现代统计评价、预测与决策方法;工业工程与服务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水利经济管理、水运规划与管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研究等。在国内各种刊物及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500 多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50 余部。年均科研经费在300万元。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江苏省社科基金4项,江苏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项。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0多人;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低碳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等专业培养工程硕士生,其中低碳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为我院硕士点建设责任单位;在校硕士生100多人。


学院设有贸易与管理仿真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等实验室,其中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为“ 211 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


学科介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 象是以信息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与通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以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常州)通信及信息工程系、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为依托,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在光纤通信、数字与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近几年来,围绕本学科的主流和前沿技术,密切结合应用实践,在“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等方向上特色明显,成果突出。

控制科学与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控制科学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主要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信号的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仪表、测控装置和新型测控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一门集近代物理、数学、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近几年来,围绕本学科的主流和前沿技术,密切结合应用实践,在电力系统智能检测装置、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智能仪表、声信号处理与应用、网络测控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方向上特色明显,成果突出。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四个一级学科,河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创建于1986年,1990 年即获得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及培养资格,1995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评为水利部重点学科,2003年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被评为河海大学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学科是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长期重点发展的学科,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特色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形状的控制、研究将各种不同材料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得到人们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研究各种加工方法所用的材料、工艺、设备及其自动化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内涵已超出原有的范畴,与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机械、自动控制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党委书记现任领导/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吴继敏:男,汉族,1956年出生,江苏宜兴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原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并留校任教;1996年7月获法国波尔多*大学地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88年起,历任河海大学工程勘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人事处处长、科技处处长、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共产党河海大学委员会委员。兼任*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协作网主任委员;*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岩土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基本理论、岩体高边坡及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地质工程安全监控等;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等多部。


管委会主任
范新南:男,汉族,1965年12月生,江苏宜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管委会主任。198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自动化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其间分别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和水信息学专业博士学位。自1992年起,历任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党总支副书记、书记、院长等职务。现兼任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信号获取与信息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等3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曾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等荣誉。2010年被列入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带头人培养人选。
管委会副主任
王建青:男,1967年1月出生,浙江奉化人。现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副教授。 1988年6月本科毕业于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同年7月分配到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人事处工作,2002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历任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分团委书记,机械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河海大学常州分校(2000年更名为常州校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河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兼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曾获“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优秀辅导员”、“常州市高校优秀政治辅导员”、“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河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常州市统战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9年、2006年)等荣誉称号。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公开发表论文7篇,主编、参编《大学生党课教育读本》、《河海大学校风教育教程》等教材及参考书6本,主持完成的课题“高校院(系)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探讨”,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项目《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获河海大学2004——2008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刘丹平 :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江苏常州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任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总务处副处长、后勤处副处长、产业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河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部长。

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专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3月研究生毕业于河海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的研究,先后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研究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潘洪林:男,汉族,1964年出生,江苏溧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87年获吉林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基础课部副主任兼直属支部副书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部主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公共课教学部总支书记等职。


主要从事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专著1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与研究、江苏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常州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河海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历史沿革/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学院更名
1995年12月,经河海大学申请,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批复,同意“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人组[1995]98号),学校河海校人[]1996]27号文通知校内各单位,“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1996年5月3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举行隆重的更名仪式,正式起用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并为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常州)、国际工商学院(常州)颁发铜牌。


行政变更
2000年2月,我校由原属的水利部整建制地划转教育部管理。为了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学校开始实施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月份,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和校部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着手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院(系)机构改革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分校管理体制改革。6月,学校颁发《关于常州分校更名为常州校区的通知》(河海委发[2000]39号),指出“经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书记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一、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二、常州校区设立校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负责常州校区的管理工作”。

这次分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的原则是:1.有利于常州分校进一步成为河海大学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中更充分地发挥其潜力;2.有利于促进全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大幅度地提高办学效益;3.有利于三个校区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各项改革和可持续发展;4.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既要坚定地推进常州分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又要确保学校稳定;5.处理好加强领导与依靠群众之间的关系,在常州分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既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又要充分依靠广大的干部和教职工,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内容包括:1.将常州分校的管理体制由分校的模式改变为校区的模式。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海大学内具有较完整功能的办学单位。2.常州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遵循“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权责清晰,校区负责”的原则。3.常州校区设立校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受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管理常州校区,具有指挥、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的功能。4.常州校区在常州登记为法人单位,河海大学法人代表同时是常州校区法人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中有人分管常州校区工作或兼任常州校区党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5.常州校区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精简高效的部、处、科、室,作为校区的职能部门,在校区党委及管委会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学校党、政的工作计划与要求。其中部分职能部门,同时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接受学校职能部门业务上的领导与指导。6.当前,常州校区的教学、科研实体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两地间干部、教师的人员交流以及教学、科研合作。7.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学校及三个校区的规划工作,努力促进常州校区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常州校区亦要抓住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努力加快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常州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充分发挥新管理体制的优点,将自身的区位优势与河海大学的整体实力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常州地区乃至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院改革
2012年11月28日,学校正式发文对部分机构进行调整。其中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更名为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商学院(常州)更名为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常州校区公共课教学部更名为基础学部,分设外语教学部、人文社科部、数理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由此学校在常州校区设置的办学实体变为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基础学部(含分设的四个教学部)。


学校此次对校区办学实体名称的调整是适应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需要而在办学空间布局上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促进校区间协调发展,有利于常州校区优化学科结构强化特色发展,有利于常州校区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必将对常州校区科学发展再铸新篇章产生重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教学成果/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精神文明建设
在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校区从学风、教风、机关工作作风入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各项工作。常州校区基本建设 效益显著,育人环境大为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1994年获常州市“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通过了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检查,1998年起连续获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999年与河海大学校本部通过了省优秀校风评价,2000年校区获“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称号,使校区的校风建设又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若水广场
跨入新世纪,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常州校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校区事业发展,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并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常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暨河海大学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在校区挂牌成立;2004年,校区被评为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单位;荣获常州市2003~2004年度“文明单位标兵”称号;校区的四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专家组的评估;校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由于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2004年底与校本部一道,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专家组的考核。


荣誉称号
常州校区从学风、教风、机关作风建设入手,积极推动党建、“三个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人文河海,建设和谐校园。以“好班子”建设、学习型支部创建、学生党员先进性进社区等为代表的党建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校区领导班子被评为常州市“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获“江苏普通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未来发展/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以2006年常州校区办学20周年庆典为新的起点,常州校区迎来了新世纪发展历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展望未来,常州校区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切入点,以建设机械学科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学科地位,为实现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领导关怀/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张长宽校长指导校区校园规划工作
张长宽校长在食堂与学生亲切交谈
林萍华书记到校区检查指导工作
校党委书记林萍华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公交信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乘坐33路到河海大学北门站下车,或乘坐302路、42路、48路、B12路到河海大学东门站下车,或乘坐24路,19路在河海大学西门站下车。

师资力量/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博士生导师

序号学科姓名性别所在院系职称学位出生年月
1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吴继敏机关教授博士1956.12
2工程力学周建方机电教授博士1961.01
3水工结构工程 工程力学蔡 新机关教授博士1964.1
4水利水电工程倪福生机电教授博士1961.04
5工程力学朱灯林机电教授硕士1966.01
6力学纪爱敏机电教授博士1965.03
7计算机应用技术陈正鸣信息教授博士1965.06
8水信息学李庆武信息教授硕士1964.12
9水信息学范新南信息教授博士1965.12
10水信息学朱昌平信息教授博士1956.12
11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费峻涛信息教授博士1969.01
12信息与通信工程刘小峰信息教授博士1974.11
13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吴凤平教授博士1964.04

硕士生导师

序号学科姓名性别职称学位出生年月院部
1材料加工工程包晔峰高级工程师博士1966.12机电工程学院
2材料加工工程陆亚珍副教授本科1953.09机电工程学院
3材料加工工程田松亚副教授硕士1963.12机电工程学院
4材料加工工程王泽华教授硕士1960.09机电工程学院
5材料加工工程杨顺贞高级实验师本科1956.06机电工程学院
6材料加工工程姚河清教授硕士1951.02机电工程学院
7材料加工工程张根元副教授硕士1963.10机电工程学院
8材料加工工程赵占西教授硕士1963.10机电工程学院
9机械电子工程卞新高副教授硕士1965.02机电工程学院
10机械电子工程李龙华副研究员本科1963.10机电工程学院
11机械电子工程林岗副教授硕士1962.06机电工程学院
12机械电子工程梅志千教授博士1964.01机电工程学院
13机械电子工程汤炳新副教授博士1966.10机电工程学院
14机械电子工程王锦桥副教授硕士1949.12机电工程学院
15机械电子工程周军教授硕士1961.07机电工程学院
16机械电子工程朱炳麒副教授硕士1962.08机电工程学院
17机械电子工程朱灯林教授硕士1966.11机电工程学院
18机械电子工程朱天宇教授硕士1961.03机电工程学院
19机械设计及理论胡友安副教授硕士1963.11机电工程学院
20机械设计及理论纪爱敏副教授博士1965.03机电工程学院
21机械设计及理论康兰副教授硕士1965.11机电工程学院
22机械设计及理论廖华丽副教授硕士1960.06机电工程学院
23机械设计及理论苏洲副教授硕士1967.09机电工程学院
24机械设计及理论王占军副教授硕士1967.07机电工程学院
25机械设计及理论张敏副教授本科1961.02机电工程学院
26通信与信息系统陈正鸣教授博士1965.06物联网工程学院
27通信与信息系统胡钢教授硕士1958.10物联网工程学院
28通信与信息系统陈慧萍副教授硕士1964.09物联网工程学院
29通信与信息系统丁海军副教授硕士1963.12物联网工程学院
30通信与信息系统范新南副教授硕士1965.12物联网工程学院
31通信与信息系统黄皎副教授硕士1963.10物联网工程学院
32通信与信息系统江冰教授硕士1960.12物联网工程学院
33通信与信息系统康桂华副教授博士1963.09物联网工程学院
34通信与信息系统李庆武副教授硕士1964.12物联网工程学院
35通信与信息系统林善明副教授硕士1964.04物联网工程学院
36通信与信息系统齐本胜副教授博士1969.02物联网工程学院
37通信与信息系统盛惠兴副教授硕士1961.12物联网工程学院
38通信与信息系统王萍副教授硕士1963.10物联网工程学院
39通信与信息系统薛云灿副教授博士1965.06物联网工程学院
40通信与信息系统杨启文副教授博士1969.09物联网工程学院
41通信与信息系统张金波副教授硕士1967.04物联网工程学院
42通信与信息系统朱昌平教授硕士1957.01物联网工程学院
4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张斌武副教授博士1969.02物联网工程学院
44管理科学与工程杜栋教授硕士1964.10企业管理学院
45管理科学与工程田泽教授硕士1964.07企业管理学院
46管理科学与工程张继国教授博士1956.12企业管理学院
47管理科学与工程徐绪堪副教授博士1976.2企业管理学院
48管理科学与工程梁伟副教授博士1964.01企业管理学院
49会计学王普查教授硕士1964.06企业管理学院
50应用经济学刘奇洪副教授博士1966企业管理学院
51管理科学与工程庞庆华副教授博士1977.7企业管理学院
52企业管理刘晓农副教授硕士1960.01企业管理学院
53企业管理吴庆平副教授本科1962.10企业管理学院
54管理科学与工程龚艳冰副教授博士1979.04企业管理学院
55管理科学与工程邓建高副教授博士1974.11企业管理学院
56高等教育学刘丹平副教授硕士1964.11公共课部
57文艺学纪玲妹教授博士1966.03公共课部
58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潘洪林副教授博士1964.10公共课部
59管理科学与工程冯兰萍副教授硕士1970.10企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