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为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组建了德州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跨步迈入了全国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之林。2001年10月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评估,成绩优秀。2002年7月顺利通过了山东省高校“双基”教学实验室评估,学院有3个实验室被评为省一级实验室,2个被评为省二级实验室,物理基础教学实验室被省教育厅批准作为基础教学示范中心项目进行立项建设。2002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200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校园文明建设评估,跨入了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行列。2005年11月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德育评估,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2月被评为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2006年11月,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中*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不懈追求,努力建设富有区域特色、具有国内影响、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注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培养“厚德品质、全球视野、追求*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确定了“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高质量成才率、高社会满意率的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凸显。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加大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大力实施科研项目落地工程,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服装、新能源、食品生物、材料化学、食品经济等特色学科引领的纺织服装、能源机械、食品生物、化工制药、信息管理优势专业群和具有传统优势的教师教育专业群。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确立了扎根德州、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的服务定位,围绕山东省实施一圈一带战略和德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加大校地协同创新力度,把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对接,把人才培养与地方需要相对接,加大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学校特色。注重突出文化特色,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浸润淳朴厚重的区域文化特质,不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的办学精神,较大限度地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历史沿革/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1年5月的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建校时,校址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三八路46号,从1971年5月11日起启用"山东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印章。1971年5月15日*批工农兵学员入校,当时设中文科、数学科、物理科、化学科四个二年制专业,共招收241名工农兵学员。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后,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德州师专积极准备招生,在原有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艺术科音乐、美术两个教育专业,77级共招收普通生355名。
197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德州师专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办学逐步走向正规化。1982年全校教职工共有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讲师46人,校舍面积为22531.49平方米(约33.8亩)。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能力,1978年增设了体育系,1979年又增设了政治系,1980年增设了外语系(英语专业)。
1982年,经地委和行署研究决定,并且经省政府批准,德州师专在德州市东北郊北园路东首原学农基地建设新校,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北院为教学区,南院为教职工生活区。新校于1988年初基本建成并交付使用,同年6月全部师生迁入新校办学。
为适应德州市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州师专扩大办学规模,批准招收非师范专业学生。1993年7月有公关文秘、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气技术、化工、经贸英语5个非师范专业。1994年又增设实用美术、法学2个非师范专业,均列入国家招生计划。
1996年6月,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德州师专、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大合并办学的决定》,开始了三校合并办学的准备工作。1998年3月9日,国家教委同意将以上三校合并,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同年3月25日在德州师专学校门口举行了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揭牌仪式,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1999年,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又将原德州*职业中专和德州纺织工业学校并入管理,德州*职业中专更名为德州高专职业部,德州纺织工业学校更名为德州高专工业部,使得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显著提高,为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增加了筹码。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德州高专基础上成立德州学院。2000年10月26日,德州学院举行了挂牌仪式。德州学院的成立改变了鲁西北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成为德州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学校汽车工程系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纺织服装工程学院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和医学系的生物制药专业顺利获得教育部备案。至此,学校本科专业总数已经增加到62个,专业布局更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科学。
办学规模/德州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2人,其中专任教师625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22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7.75%,讲师206人,占专职教师的41.37%。从学历层次上看,博士生8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教师中有13人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14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有教职工1745人,其中专任教师1238人,博士153人,硕士593人,教授108人,副教授426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8人。有12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拥有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首届*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拥有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4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山东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拥有德州市首席专家4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学校大力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队伍,积极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拥有双师型教师166人。2011年至2014年间,选派75位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聘请相关企业和产业领域的130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学校还聘有*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28人,其中院士5人。
硬件设施学校占地2021亩,建筑面积74.9万平方米,科研教学设备总值13437万元,馆藏图书193万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787种,电子图书42万种,电子期刊13700种,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6个。建有各类实验室138个、语音室14个、多媒体教室120个。注重信息化建设,网络信息点达到8000多个,无线接入点30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增加到1800Mbps,数字精品课上网门数达480多门,电子邮件注册用户总数7700多人,数字资源43000GB,其中电子图书8000GB。建有系统集成的学校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图书借阅、财务综合收费、手机教务、学生管理、用电管理、校园网收费等方面的“一卡通”管理。占地1200亩的校区东扩工程和老校区改造正在分期进行,经过2年左右的建设,一所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与德州“三河六岸”连为一体,成为鲁西北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智、历练成才的良好平台。
院部设置
学院设21个教学系,2个教学部,1个成人教育学院。27个科研所(室)。47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商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等多种模式并举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院系专业截至2014年1月,学校有23个教学单位,下设62个本科专业。学院名称 | 专业设置 | ||
---|---|---|---|
政法学院 | 法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法律事务 | ||
教育科学学院 | 学前教育(师范类)、学前教育(音乐方向)、小学教育(师范类)、应用心理学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 | ||
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 | 历史学(师范类)、公共事业管理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商务英语、日语、俄语、英语教育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美术学(书法方向)(师范类)、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中俄合作)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音乐教育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师范类)、社会体育 | ||
经济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会计(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俄) |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化学、材料化学 | ||
资源环境与规划学院 | 地理科学(师范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 |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技术、生物系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
信息管理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外包、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澳合作) | ||
机电工程学院 | 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制造自动化及测控工程 | ||
汽车工程学院 |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 ||
纺织服装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表演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纺织工程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 ||
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 | 风景园林、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 ||
医药与护理学院 | 护理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口腔医学技术、护理、中澳合作护理 | ||
其他教学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 |
2010年至2013年期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教改立项85项,获得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5项。
学校设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特色专业(1个)
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能源与动力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6个)
思想政治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
省级精品课程(39门)
*现代文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散数学、服装材料学、外国文学史、数据库系统概论、妇产科护理学、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数据结构、复变函数论(双语)、数学建模、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医学、化学基础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等。
德州学院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续多年占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其中,超过50%的学生被"211"或"985"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特别是2010年,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占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43.3%,在上线人数中,有超过60%的学生被"211"或"985"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并且每年都有部分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已有部分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学风。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竞赛中获得奖励1160余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1项。学校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55项,其*家一等奖10项,省级奖励480余项。2010年,在有清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参加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学校代表队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成为山东省高等院校中*获此殊荣的学校。2011年,学校学生设计的《害虫自杀式太阳能灭虫器》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名。2012年,学校学生设计的作品"大头控"在第七届"毕升RIGOL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学校参赛作品"藏在拐杖里的爱--任你行智能拐杖策划案"获得国际市场营销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名。2013年,学校两个代表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德州学院作品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学校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对外交流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国家4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可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到本校学习汉语和其它专业课程。每年有十几位外籍教师来我校任教,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经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获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首批开设会计学、环境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现已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中外合作在校生63人,近二年派出35名学生赴马来西亚、韩国和台湾交换学习,2名学生赴韩国极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校在国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大部分在国内政府机关、高校及大型企业就业,充分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学校成功举办“*德州——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文化周”、“教育部俄罗斯美术艺术大师班”、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对外交流的渠道和领域,提高了德州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国家的4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可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来学习汉语和其它专业课程。每年有十几位外籍教师来学校任教,德州学院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
经教育部和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德州学院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大部分在国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在国内政府机关、高校及大型企业就业,充分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德州学院成功举办"*德州-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文化周"、"教育部俄罗斯美术艺术大师班"、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发展规划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加强学科建设,增设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新媒体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
德州学院新校区是根据德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校区东扩项目,项目投资概算9亿余元,总规划建筑面积438250平方米。整个项目计划于2014年建成,届时德州学院招生规模将超过26000人。
院系介绍/德州学院 政法系政法系始建于1979 年,现设思想政治教育、法学2个专业。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等教研室。[1] 拥有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资料室、模拟法庭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科研设施。现有教师 59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博士9人,硕士 32人;律师 4人。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1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6人获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出版著作、教材 150余 部,发表论文 562篇,主持和完成校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 27 项,开发计算机软件 1 项,其中多项成果获省市级奖励。多年来,政法系已为社会培养政治、经济、管理等各类人才 4000 余人,培训各级干部 600 余人。
历史系历史社会学系建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强的办学实力。现有历史学、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设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和公共事业管理4个教研室,建有“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东亚文化交流研究所”、“欧美文化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
现有教职工30人,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总体学历水平在全院名列前茅。其中教授2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助教5人、管理人员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博士6人、硕士7人、学士13人,硕士学历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校级“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中青年学术骨干”各1人,“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4人。
先后承担“历代中菲交流研究”、“历史名人大辞典”、“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几年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2006年首届本科生考研上线率达到69.23%,录取率为50%。
外语系外语系成立于 1980年,现有英语、日语、英语教育3个专业,在校本专科生共计1200余人。外语系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1%,出国留学人员5人,博士3人,硕士16人。另外聘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海洋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知名学者做兼职教授,外语系还同国外高校保持交流,常年聘请3-4名英语国家、日语国家的外籍教师在系内任教,教师队伍显示出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发展潜力。其中一人获校级学术骨干荣誉称号,一人获校级教学骨干荣誉称号。
2001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立项1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2部,获省、市、校级科研奖36项。先后有7人获院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在全国学术组织担任理事者3人,常务理事2人,在省级外语学术期刊担任编委者1人。外语系学术交流频繁,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使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快提高。
外语系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现已开设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群,开出几十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含任选与限选)等课群。其中英语精读、听力、泛读等课程先后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外语系先后承担省、市、院级科研立项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辞典、书评、教材、教参40余部;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院级奖励。
外语系现设有应用语言研究所1个,开展语言教学、翻译、语言测试、辞书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为毕业生开设了《英语语法》、《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本科学生在修完四年的课程并完成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合格后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学术科研/德州学院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共设有科研所(中心)47个,其中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型药物辅料与缓控释制剂工程实验室。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实验室、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实验室。
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德州学院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其中在*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生物科学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截至2014年1月,学校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83项,其中*18项,省部级19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179篇,其中SCI、EI、STP收录789篇,CSSCI核心库论文220篇,出版著作161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0余项,申请和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425项。[2]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月,德州学院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24.3万册、电子图书119.8万册、装订报纸2000余册、音像制品920件、光盘10618片、网上数据库11种,订购现刊2504种(含外文原版22种)、中外文报纸65种。馆藏的《周易程朱传义》《韩非子》《六书正讹》等古籍均为明代刻本,弥足珍贵。还藏有《四库全书》、《民国丛书》、《孔子研究》和英文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大型珍典。
学术期刊
《德州学院学报》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德州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是《*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校园文化/德州学院 校徽1.校徽主要构图为一本打开的书,书的周围有两条麦穗围绕。书本代表知识,麦穗象征着生生不息、茁壮发展。
2.校徽采用绿色为底色,象征学校健康成长。3.中英文校名在双圆中呼应。
校歌
《德州学院校歌》
词:季桂起
曲:张国庆
我们从祖国各地走来
相聚在鲁北平原
我们带来大海的胸廓
我们展示高山的尊严
传承历史的火炬
迎接时代的挑战
崇德启智 励志博学
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信念
永恒的信念
我们从祖国各地走来
相聚在鲁北平原
我们耕耘知识的土地
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
开拓人生的道路
描绘美好的明天
崇德启智励志博学
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信念
永恒的信念
德州学院主要领导(2014年)
姓名 职务
李保海 党委书记
冯健 党委副书记、校长
展德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季桂起 党委委员、副校长
巩建闽 党委委员、副校长
孙海滨 党委委员、副校长
王金利 党委委员、副校长
张明征 党委委员、副校长
吴兴华 党委委员、副校长
党委书记:
徐学勤(核心组组长)(1971.5~1973.6)德州师专
焦念赵(1979.9~1982.4)德州师专
刘凤歧(1982.7~1984.7)德州师专
徐学勤(1986.2~1990.12)德州师专
马胜奎(1991.10~1996.2)德州师专
戚晓耕(1996.2~2000.10)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金清云(2000.10~2007.2)德州学院
任运河(2007.2~2011.9)德州学院
李保海(2011.9至今)德州学院
院(校)长:
徐学勤(革委会主任)(1971.5--1973.6)德州师专
焦念赵(1979.9--1982.4)德州师专
刘凤歧(1982.7--1984.7)德州师专
许焕玉(1984.7--1999.2)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杨春喜(1999.2--2000.10)德州高专
闫秉科(2000.10--2004.4)德州学院
贺金玉(2004.4--2013.7)德州学院
冯健(2013.7至今)德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