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学院历史悠久,校址即原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她的前身可上溯到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1951年改名为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换名为湖北艺术学院。1985年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学院1956年招收本科生,197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99年通过“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并正式招生。
学院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七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对应调整为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教师274 人。教师队伍中,现职教授22人,副教授91人,共113人。
学院现有作曲、音乐学、民族器乐、钢琴、管弦、声乐、舞蹈等7个系,音乐教育学院以及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音乐研究所、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2003年6月被定为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863人,其中研究生148人,本、专科生1604人,附中577人,附小121人,成教学院本、专科生413人。[1]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九五”期间和“十五”前两年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大幅度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183.2亩,校舍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10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23万余册及唱片、音带、像带5万多张(盒)。学院建有电化教学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数码录音棚。学院还建有悬挂楚曾百钟且具有一流音响效果的编钟音乐厅等。
学术实力/武汉音乐学院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日益提高,从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不少已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的教授和副教授,文艺团体的一级或二级艺术家,以及音乐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中坚力量。
学院还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主办了两届“武汉国际编钟研究学术会议”、两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两届“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会”和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长号、圆号、单簧管学术会议。学院的教师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提交、发表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极大关注。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相互间的往来、讲学、演出交流活动不断,每年学院派出一些师生出国留学进修、访问讲学、演出比赛。
学院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民族室内乐团、合唱团和附中艺术团、附小艺术团,其中中华编钟乐团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马友友合作,曾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东方交响乐团先后在我国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大连等演出;2002年,还承担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新春音乐会”,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成功演出,展示了*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展示了*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成果,展示了*优秀青年歌家、演奏家的风采,均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重点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以师生艺术实践为特色,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师生深入省、市、工厂、大专院校、社区、以及劳动教养管理单位参加演出。积极开展“文明系、处”和“文明教研室”的评比表彰活动,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自1999年至今,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武汉音乐学院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窗口”(学报《黄钟》,它以严肃的思想性、深刻的理论性和高品位的学术性,继续成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学术窗口,它已成为《*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之一,被《*期刊网》 、《*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两个拳头”(“东方交响乐团“、“中华编钟乐团”)、“三个方向”(计算机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理论)、“四个重点”(作曲、民乐、音乐学、钢琴四个重点学科)、“六个中心”(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许忠钢琴艺术中心、*音乐考古中心、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道教音乐研究培训中心、音乐声学实验室)这种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开展工作,使学院学科建设在上质量、显特色、创品牌、出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学术成果/武汉音乐学院学院省级重点“音乐学”学科,立足于音乐基础课理论研究,注重音乐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多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使这个学科不仅在湖北省而且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和省部级的重点项目,如编撰《*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 、《*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部分条目; 《聂耳全集》和《洗星海全集》部分作品定谱录音的工作、《全国中、小学生音乐欣赏曲库》音带32盒及《曲库欣赏指南》2册等。目前,院在计算机与作曲、演奏的结合,多媒体音、像、谱的自动生成、转换,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作曲技术理论学术数据库、民族音乐文化与宗教音乐的研究方向,已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曾侯乙编钟乐学、律学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誉为“重大发现”和“有新的突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菲德迈致公函明确提出:这些成果是*古代音乐研究的新曙光,归根结底对世界音乐史的研究有重大影响。我院的道教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除在内地,还在*香港地区及日本、法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杨锋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彭志敏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 傅洪涛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 刘永平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 胡志平
武汉音乐学院纪委书记 詹正咏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级调研员 肖尧成
保卫处(含人武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组织部(含党校)
后勤基建管理处
计划财务处
纪委监察办公室
教务处
科研艺术实践处
离退休工作处
人事处
审计处
统战部
学生工作处
学院办公室
研究生部
院报部 院系介绍/武汉音乐学院 钢琴系钢琴系1986年建系,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钢琴系被评定为武汉音乐学院院级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助教4人,干事1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21人(含硕士人11人及在职研究生3人)。下设主科和基础课教研室,开设钢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双排键)三个专业。
在教学方面,钢琴系教师承担了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四个层面各专业的主科教学,共有学生250余名,并担负了219名学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及大量的钢琴伴奏任务。除了正常工作教学之外,教师们还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与教材。现有1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院级科研课题已结题:《新型高科技电子乐器的演奏技术、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双钢琴演奏技术与教材建设研究》和《数码钢琴教学与研究》;另8项科研课题正在进行中。出版的专著与教材有4 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于2000年编写的湖北省《新编钢琴考级教材》 (附有CD 1套2张),已经在钢琴业余考级中使用。
在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从1988年至今,钢琴系先后聘请了几十位中外钢琴家、教育家作为钢琴系的长期或短期专家,其中有乌克兰钢琴家亚历山大·布加耶夫斯基、白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尤什克维奇·列奥尼特·彼得路维奇教授和*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等。并于1998年成立了“许忠艺术中心”,十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如教学、演奏、讲座、大师班公开课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钢琴教学水平,还拓展了师生们的视野。
钢琴系多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演奏人才,先后有38人次在国内外各项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15项获得*名,获其它名次奖项23项。如院音乐附中95级学生徐洪在2000年“香港第二届*作品钢琴比赛”获得公开组*名,2001年在美国举办的“吉那巴考尔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2001年在美国举办的“伊斯曼国际钢琴比赛”荣获第三名。2004年,在德国举办的“第三届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中有6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此外,有更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上海音乐学院或出国留学。
钢琴系每年都举办一些专场音乐会,为师生们提供了表现艺术、表现自我的空间,通过舞台展示出键盘乐器的魅力。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钢琴系已经具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合理的学术梯队,已经在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党总支书记:王健
系主任:蒋立平
副系主任:匡昉
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蒋立平 苏斌
副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 陈 勤 田 园 王健 祝炼坪 匡昉
管弦系管弦系1986年建系,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学生人数93名(其中研究生2名),现有教师21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助教4名)。现有两个教研室:管乐教研室与弦乐教研室,按不同乐器分有13个专业,还开设了个别专业、重奏、合奏等必修课。
以管弦系师生为主体的武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2001年冠名为“东方交响乐团”),组建于1982年,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拥有80名演职人员的、半企业化的、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地交响乐团。
多年来,管弦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硕士生和本科生。其中有许多毕业生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或被各演出团体、音乐学院录取、录用和聘用。1997年,管弦乐合奏课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
近年来,管弦系教师完成科研课题《学习小提琴与智力开发》、《弦乐四重奏》等2项,出版了教材《湖北省长笛考级教材》、《湖北省黑管考级教材》、《湖北省萨克斯考级教材》、《新世纪音乐入门丛书——小号》、 《新世纪音乐入门丛书——小提琴》等12部,发表了论文《双簧管演奏的呼吸运用》 、《小提琴揉弦》等18篇。
管弦系不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聘有日本、美国、瑞士、西班牙、德国、加拿大、亚美尼亚等国知名专家授课和讲学;多次参加国内管弦乐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交响乐团聘请国内知名指挥家彭家鹏担当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乐团冠名“东方交响乐团”,承担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演出,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001年7月,赴上海成功举办了“音乐与建筑的对话”交响音乐会。
2001年10月,应邀赴北京在“21世纪的*与世界国际论坛”音乐晚会上,为江泽民主席及众多外国领袖、首脑演出。
2002年春,东方交响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地举办了 “*新春交响音乐会”。
党总支书记:徐戈 继续教育学院 民族器乐系
系主任:李 果
交响乐团团长:胡志平
交响乐团副团长:李果
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李果 王启晨 魏景文
副教授(按汉语拼音排序):林 娟 沈源 张如兴 钟德珍
继续教育学院下设成教部、培训部。此外,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办公室也设在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部位于武汉音乐学院北校区(武昌解放路427号),距武汉音乐学院新老校区均不足千米。成教部占地8亩多,拥有独立的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生活设施齐备,教学环境良好。
武汉音乐学院成人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已颇具规模。1984年,招收了*届脱产中等学校在职音乐教师进修班(二年制专科);1985年开办夜大学(三年制专科);1987年开始招收音乐教师“专升本”进修班(二年制);1992年开始招收舞蹈教师大专班;另外,1985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90年还开办了两届音乐文化干部大专班; 1989年至1995年受省教委委托,举办了两届全省卫星电视在职音乐教师三年制专科班,为本省各地区,特别是县以下中等学校培养了1000多名急需的音乐师资;1992年受国家教委委托,又举办了中南、华东、西南15省市(区)的中(幼)师音乐(本科)、舞蹈(专科)教师培训班;1992年至1998年还在全国率先开办了音乐教育应用专业自学考试助学班,招收了两届共700多名学生(三年制专科),采取不脱产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近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武汉音乐学院成人教育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有在籍本、专科(全日制脱产、非脱产)学生近800人。先后为本省和兄弟省市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水平较高的音乐、舞蹈师资和艺术表演人才。学生还多次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奖,有的还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办学质量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成教部目前设有专科起点本科(脱产两年制、业余两年半制)、高中起点本科(四年制)和高中(中专)起点专科(非脱产两年半制)等办学层次。其中,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设有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舞蹈学三个专业,并可通过参加专设的成人学位外语考试,获得学士学位;高中(中专)起点专科设有音乐学、舞蹈学二个专业。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用相对灵活的学习形式,方便学生就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深受学生欢迎(详见武汉音乐学院网站whcm中“招生考试”之《成人教育招生简章》)。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位于武汉音乐学院新校区(紫阳路特1号)。培训部代表武汉音乐学院行使对各类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和组织职能,具体审核院内或以武汉音乐学院名义在院外开办的各类非学历教育,统一制定和颁发学院各类非学历教育证书。作为湖北省教育厅及湖北省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指定培训基地,培训部还承担着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培训部所属社会艺术教育中心已开办了近二十年。在坚持社会效益*原则指导下,视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为工作目标,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多年来,社会艺术教育中心先后培训了数万名学生。其中, 数千人被各类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录取,不少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成绩斐然。
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办公室位于新校区招生办公楼一楼。作为全国知名的社会艺术水平评估机构,武汉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在文化部的领导下,本着“程序规范、过程严谨、灵活务实、共享品牌”的宗旨,积极探索符合*社会艺术水平实际的评估机制,为*各地音乐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提供专业水平评估认证服务,其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党总支书记: 戴转运
党总支副书记:张 烈
代理院长: 陈 刚
副院长: 计世欢
院长助理: 解 骏
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电话:88871508
继续教育学院成教部电话:88925707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电话:88058198 88063988
考级委员会办公室电话: 88078688
机构设置:该系现设有编钟乐团和青年民族室内乐团,由一批集创作、演奏、教学与理论研究于一身的骨干教师所组成。乐团为该系教学科研的展示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成为一个反映该系教学、科研、创作、演奏水平的窗口。近几年来,在各种音乐会及重大学术活动中该团成员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
专业设置:设有二胡、琵琶、筝、扬琴、竹笛、笙、琐呐7个专业,此外还设有高胡、板胡、中胡、柳琴、阮、古琴、箫、埙、键笙、管子、民族打击乐等辅修专业和民乐合奏、重奏、民族器乐概论、广东音乐与江南丝竹、民族器乐创编等民乐基础课程。
党总支书记:彭才田
系主任:赵毅
系副主任:谭军
教授:胡志平
副教授:荣政 谭军 吴青 谢丽丽 于德琛 张志远 赵 毅 周红
声乐系声乐专业是院骨干专业之一,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长期以来,声乐系形成了严谨办学、不断进取的办学特色。系历届系主任为叶素、蒋箴予、杨金岚、李万进教授、姚峰副教授。现任系代理主任江明副教授、副主任陈瑾副教授。在编专业教师15名,平均年龄36岁,青年教师中已有5人获得硕士学位,是一支年轻、学历高、既能教书又长于艺术实践的学术梯队。下设美声、民族声乐两个教研室。
近半个世纪以来,声乐系为全国及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又全面修改了各科教学大纲,加快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速度,先后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来院讲学,使师生的专业水平突飞猛进。1988年,青年教师江明受澳大利亚艺术家的邀请,赴澳大利亚与外国艺术家们合作,成功的出演了两部西方歌剧的女主角。1992年该系组成了青年歌唱家小组,赴英国参加第五届大格里姆斯比国际歌唱家比赛,青年教师江明获该赛**歌剧咏叹调演唱奖;丁平获特别奖。1996年丁平获法国布鲁兹比赛决赛奖;1985级毕业生贺磊明在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中获专业组*名,随后他多次在美国的声乐比赛中获奖。民族声乐专业毕业生周友金于1989年获得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新人新作比赛的一等奖。
1993年系领导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日本银河艺术团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樱花音乐会”。1996年该系与日本达成协议,建立了以日本石桥英一为会长,中方李万进为副会长的“武汉樱花杯声乐比赛基金会”并于1997年5月、1999年4月先后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声乐比赛,系合唱艺术团与教师殷岳分别获一、二届比赛的特等奖;余慧承、李大新、秦忠健分别获一等奖。继“樱花杯”后,1993年我系客座教授——德国女中音歌唱家艾丽丝·凯里根女士每年来系执教,并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艾丽丝德国艺术歌曲比赛基金”。1997年、1999年已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德国艺术歌曲比赛。
声乐系教学、科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先后与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一起发起、联合组织召开了三届三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与教学经验交流会。1993年李万进教授申报“鄂西学院山歌演唱技法及运用研究”被文化部确定为八五规划中重点研究课题。多年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约50篇,并有多篇论文获省文化科技成果奖。
该系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国内、省市重大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该系的合唱艺术团是全省*一支专业合唱队伍,多次参加重大演出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出强大实力。
党总支书记:陈水金 舞蹈系 音乐学系
副主任:余惠承
副教授:陈瑾 江明 谭树理 殷乐
舞蹈科始建于一九五八年,迄今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叶 扬、王 菲等舞蹈教育家的不懈努力,经历了初建、创业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办学历程,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舞蹈表演及舞蹈教育人才,他们已成为表演艺术团体、学校教育的业务中坚,有的已走上了领导岗位。
舞蹈系现有专业教师13人,钢琴伴奏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 4人,已形成一支教学力量雄厚、专业分布平衡、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上具有*舞、芭蕾舞、*民间舞三大体系。开设课程有*古典舞基训和身韵、毯子功、*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创编、舞蹈剧目、舞蹈概论、舞蹈作品赏析、西方舞蹈史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根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开设了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欣赏、计算机基础和器乐选修等音乐课程。 舞蹈系目前每年面向全国招生。办学规模有舞蹈表教四年制本科、六年制中专、成教本、专科以及音乐教育主修、普修和声乐的形体课等多个教学层面,在校的专业学生达280余人。
一九九三年,受国家教委的委托,舞蹈系承办了全国十四省(区)在职中(幼)师舞蹈师资大专班。这是一个以舞蹈教师为专门培养对象,以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为训练重点的教学建制,在为社会培养极其缺乏的舞蹈教师以及训练学生实际的舞蹈创编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国家教委和社会的一致肯定。
舞蹈系在完成教学任务和严格把握教学质量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成立了青年舞蹈团,曾赴法国参加“99巴黎.*文化周”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电视台提供了大量舞蹈节目,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一度的毕业舞蹈晚会更是武汉地区舞蹈专业人士及省市文艺界的盛事。
党总支副书记:向菁
系主任:魏汉萍
副系主任:柳雅青
副教授:魏汉萍 许才遂 周翔 李涛
音乐学系自建立以来先后招收一届文艺理论干部进修班、一届戏曲作曲进修班和三届戏曲音乐专修科(班),共计学生45人;招收全日专科生(三年制)五届,计47人;培养全日制本科生(四、五年制)八届,计30人。1984年至今,先后招收音乐学专业研究生18届40人。现有在校本专科生139人、研究生14人。已毕业的研究生及本专科学生,多已成为全国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学术骨干,成为了国内外音乐学领域的生力军。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有国家规定的音乐学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音乐传播学》 、《西方艺术哲学史》、《音乐考古学概论》、《湖北民间音乐概论》、《楚乐舞艺术史》 、 《道教音乐》 等一系列有特色的课程。研究生教育领域涉及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民族学、音乐考古学、宗教音乐、音乐教育等专业的20多个研究方向。
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音乐学系教师还承担了多项科研工作。其中,作为集体项目,杨匡民教授主持编撰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民歌集成/湖北卷》,史新民教授、刘正维教授、卢国元副教授主编了《*民族器乐曲集成/湖北卷》;许多教师参与了曾侯乙编钟等出土古乐器研究、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工作,据初步统计,建系以来全系教师共出版论著、发表论文四百五十余篇(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一百五十人次;教师中有三十余人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国家发明专利,学生在校期间发表有多篇论文,并有十余人次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论文奖。
党总支书记:杨于芳
系主任:蔡际洲
副系主任:王洪军
教授:蔡际洲 丁承运 李幼平 田可文 汪申申 周 耘
副教授:谷杰 胡军 宋祥瑞 孙凡 孙晓晖 王洪军 王秀明 杨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