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第二医士学校。
195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泸州医士学校。
1959年7月,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
1978年2月,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首届4年制本科生进校。
1982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生理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学校开始联合培养博士和中医师承博士。11月,学校城北新校区投入使用。
2003年,学校获学历教育留学生招生资格,先后开展学历教育本科和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新增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2010年,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在心血管医学研究所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学校规模/西南医科大学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忠山和城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11亩,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余亿元。学校设有12个学院(部),25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5000余人,本科生14420人,硕士研究生1309人,留学生291人。
校区
四川医科大学忠山校区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忠山路3段319号)
四川医科大学城北校区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香林路1号)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2个院(部):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涉及医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教育学七个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25个。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及三附院有在职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超过70%,具备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50%。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四川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7人,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8人,厅局级和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48人。有四川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曾晓荣
全国优秀教师:余荣光,胡礼振,刘金龙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徐建明
教学团队
四川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内科学教学团队(徐勇),外科学教学团队(廖斌),麻醉学教学团队(唐显玲),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龙汉安)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门类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授权点4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形成了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
质量工程
*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四川省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麻醉,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专业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儿科学,口腔内科学,中医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医学遗传学,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临床麻醉学,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诊断学,生理学,医事法学,外科手术学,人体解剖学
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成果
在2011—2014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学校连续四年蝉联西南西北分赛区一等奖,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附属机构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四川医科大学有3所直管附属医院和1所附属中专卫生学校。
附属医院
医院名称 | 别称 | 所在城市 | 医院等级 |
---|---|---|---|
四川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 |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泸州市 | 三级甲等 |
四川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 泸州市 | 三级甲等 |
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泸州市 | 三级甲等 |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教育部循证医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四川省科技条件平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2009年至2013年,学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17项。其中,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各1项。
2009年至2014年,在SCI等三大检索期刊收录论文3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2100篇,出版专著60余部,出版教材240余本。获国家专利授权50余件。
2013年,学校基础医学科研课题《骨形成蛋白受体抑制剂Dorsomorphin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肝癌细胞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层状氮化物Zr2N2X(X=S,Se,Te)合成及物性研究》、《Hedgehog通路及其阻断剂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抗IL-4,IL-13双特异性抗体的构建与鉴定》、《J链介导补体活化异常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新型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基于医学检验数据的支持向量机在鼻咽癌以及其它疾病模型预测中的应用》、《电针联合BMSCs移植对脑出血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等20个课题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卫生厅批准立项。
2014年2月,学校作为*完成单位的研究课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年,学校科研项目《推进我省医事法律实施现代化研究—以医方权利为视角》、《预防和化解我省医患矛盾的体制创新研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馆藏资源
学术期刊
《四川医科大学学报》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医科大学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为双月刊,以学术性、实践性、规范化为特点,主要刊载基础医学、实验研究、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技术方法、药学研究、综述与讲座、护理医学、病案报告等文稿。
1989年,《四川医科大学学报》进入《*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1999年被《*期刊网》,《*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此后又被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数据库》等*国内大型数据库收录。2007年,获《*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医学与法学》是由四川医科大学主管,四川医科大学和*卫生法学会联合主办,以医学科学和医学法学为基础,以医药卫生科学和技术中的法律问题为研讨交流内容的医学科学性和医药卫生法学专业性相结合的双月刊,是*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研究医药卫生与法律问题相结合的专业期刊。已加入知网、万方、维普和超星数据库,并成为《*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西南医科大学 校名
四川医科大学中文书法字体采用朱德委员长书法字集写体;中文印刷体采用方正兰亭大黑字体;英文印刷体采用方正大黑字体。
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到学校视察。他关怀师生的学习、进步,接见了师生员工,向校领导询问学校情况,挥毫为学校题词“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四川医科大学六个字就是从朱德委员长的亲笔题词中筛选出来的。
厚德精业,仁爱济世
厚德,语出《易经》:“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历来仁人志士崇尚的较高道德境界。精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追求精湛技艺。精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实力。这两个词从思想和行为方面提出了学校所追求的高境界、高标准。
仁爱,源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本质就是把人的爱心无限扩大,达到“泛爱众”。仁爱凝练*传统文化和医者仁爱品质。济世,作为一种重大社会行为,既包含医者救死扶伤、勇于担当、高尚道德的情怀,又含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这四个词均具备典型的*元素,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表现出思与行的辩证关系。
四川医科大学校徽整体图形外圆内方,取“智圆行方”之义。校徽中心为忠山牌坊的形象,彰显泸医人传承学校文化,德业并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校徽借用忠山牌坊形象构成“济世”二字,体现了四川医科大学奉献社会、关爱生命、服务大众的高尚情怀。整个图形设计结构稳重而挺拔向上,结合大篆的表现形式,彰显学校建校60余年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校徽以深红色为主色,显示学校的包容与大气、仁厚与理性。四川医科大学校徽以传承、济世为立意,以稳健厚重为基调,既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其承前启后、锐意进取的精神和现代大学的生命力。
作曲:聂伟
作词:集体创作
长江沱江交汇激荡,忠山城北满园芬芳。莘莘学子汇聚一堂,播撒人生美好的希望。业精于勤练就精湛技术,行成于思守护天下安康。啊……妙手仁心无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爱无疆。啊……妙手仁心无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爱无疆。
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泸医精神薪火传扬,历经艰难矢志不改,风雨兼程创造辉煌。继承传统旨在开拓创新,学贯中西只为追求*,铸就铁肩担当使命,为了中华繁荣富强!啊……铸就铁肩担当使命,为了中华繁荣富强。
大学精神
自强不息,守正出新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学校作为医学院校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振兴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不断探索、锲而不舍、攻坚破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出新,指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出新既强调坚持原则性,又注重灵活性,从而推动学校生生不息、科学发展。
三个词既辩证统一,又逐层递进。自强不息是途径,守正是态度,出新是追求的目标。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廖斌 校长 何延政 党委副书记 刘广益、刘毅 副校长 邬丽莎,樊均明,彭刚 |
顾德诚——原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兼华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泸医校长) 李铀——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 朱家媛 ——四川省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南充市委主委、市红十字会会长 陈玉春——四川省内江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内江市委主委 陈传文——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周伯安——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万州区委主委 杨小广——原四川省成都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跃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师) 余小平——成都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师) 赵军宁——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钟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陆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博导 潘 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唐亚平——*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 孙红斌——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王学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刘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朱冰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 周小波——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试验心脏研究室研究员 蒋世旭——日本北里大学医学部教授 李显志——加拿大卫生部药物评审主管 |
四川医科大学反对
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
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
海内外老“川医”的校友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更名行动。他们以发公开信、向教育部申请行政复议等形式,要求教育部撤回原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决定。
四川大学官方也以文件的形式向教育部重申了校方的立场。2015年6月,川大常务副校长李虹签发的一份文件明确表示,四川大学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恳请教育部认真倾听川大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的意见,做出更加谨慎的决定”。
对此,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曾专程派员前往四川大学,听取意见。针对川大的行政复议申请,2015年7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举行新闻沟通会,向媒体通报称,教育部正式受理了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行政复议申请。
低调更名
2016年1月17日凌晨,网友“华西川医”在微博上发布了多张显示为“西南医科大学”校名招牌的图片。图片中学校门口的公交站牌显示,泸州市222路、236路、288路公交车在该站点的站牌已经写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新站名。
截至记者发稿时,四川医科大学官方尚未发布更名的公开信息,该校官方网站上仍然显示为“四川医科大学”的校名。四川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也婉拒记者采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