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有航空港、龙泉、人南三个校区,占地1773.35亩,校舍面积58.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8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65.09万元,图书164.59万册(含电子图书44.47万册),校园网设备先进建设水平高,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学院现有教职工1247人,专任教师96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6人。现有教授、副教授287人,占师资总数的40.2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93人,占师资总数的69.14%。
学院拥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有*“五一”劳动奖章和“*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四川省首届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8个本科专业,覆盖工、理、管、经、文、法等学科门类。学院现设有17个系,3个教学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621人(其*防生498人),硕士生193人。学院现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4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有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近几年学院承担了27项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项目,近两届获1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学院是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气象局的气象干部培训单位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2004年,学院成为**所为二炮培养军队干部的一般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建立了23个科研机构,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环境系统分析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科研经费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2504万元。2004-2006年期间,共承担科研项目425项,其*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973”项目(子项目)2项、其它*科技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获国家专利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发表学术论文173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769篇,被SCI、EI、ISTP检索97篇,出版教材、著作116部,3部(套)教材列为*规划教材。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4年以来,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奖励102项,省(部)级奖励145项。尤其在2005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一等奖数并列*参赛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名。1978年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2万名本科毕业生。他们主要分布在*气象、IT、国防、民航、统计等部门和行业,许多已经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目前*省级以上气象台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达台站和卫星地面站等业务单位的技术骨干有70%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
学院围绕建设部分学科国内先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当前,学院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实施《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信息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徽一: 基本要素完整:1.学院中英文名称;2.校名英文缩写;3.建校年代二: 理念明确,富有创意。
三: 中英文校名分列徽标上下,突出中华文明地位;
四: 鲜亮的黄色圆块代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地球,中间突出的是红色调并具动感的校名,英文缩写及下方的建校年代,说明学校地位、历史及影响;两道白光线条是星球划过的轨迹,表示地球运转,充满活力;三条锥状条块,表示地球在茫茫宇宙闪光,同时又寓意地球文明正处信息爆炸时代,从而与信息工程学院宗旨相符;
五: 整体寓意:正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闪亮的文明之星;具有55年历史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地球上传播信息文明的佼佼者。与地球一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充满活力与希望,已成为国际性的传播信息与文明的重要的高等学府,并将在地球人类文明中放射出璀灿之光。录取规则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考生德、智、体、美综合择优录取:
(一)根据各省(市、区)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
(二)学生进校后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慎重考虑。
(三)男女比例:国防生按*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的计划执行,其他类别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四)身体健康情况要求:国防生参加军检,其他类别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鉴于相关行业对从业者的身高、体貌要求,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请慎重考虑。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复查,凡体检不合格者或体检中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理工类专业学习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参考数学、物理等相关科目成绩:报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专业要参考数学、物理成绩。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等专业要参考数学成绩。
(六)英语专业要求加试口语,英语成绩原则要求达到满分的70%。
(七)学院优先录取*志愿考生。如一志愿录取未满,则录取非*志愿符合条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按各省(市、区)相关规定执行。
(八)进档考生根据总分顺序,按关科目成绩、专业志愿安排专业。对于专业志愿不能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配的考生学校将予以退档。
(九)根据教育部规定,新生进校后学院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2]
学校地址
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现任领导/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赖廷谦同志 | 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定文 | 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同志 | 党委副书记倪鸣同志 |
副院长杨家仕同志 | 副院长余万伦同志 | 副院长陈于仲同志 | 副院长于世祥同志 |
历史沿革/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1951年1月20日*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成立
1953年改为地方建制
1954年增办气象报务训练班
1954年12月 改建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
1955年增办农业气象训练班
1955年8月 中央气象局长春通信干部学校 并入本校
1956年6月 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 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
1958年9月 更名为 成都气象学校 为4年制中专 同时增设农业气象专业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 学校招生停止 教学中断 其中中专招生中断7届
1970年恢复通信机务、雷达机务、高空探测等专业的短期培训教学工作
1973年恢复中专招生
1974年10月 设气象、高空气象、通信机务、气象雷达共4个专业,学制2年
1976年学制改为3年
1978年4月 扩建为4年制理工科本科高等院校 成都气象学院 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7月 更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7月 四川统计学校 并入本校
院系设置/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设立有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控制工程系、计算机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系、计算科学系、光电技术系、电子商务系、外语系、社会科学系、统计系、会计系、经济贸易系、管理系等17个系和体育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网络中心、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共开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大气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英语、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会计学、金融工程、市场营销、统计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等本科专业,以及大气科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数学、环境科学、计算机应用、统计学、应用数学等硕士点,目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类专业已基本覆盖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中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此外,学院近两年还建立了印度NIIT软件工程师培训学院、美国CISCO网络技术学院、美国CSM西南培训中心等继续教育机构。
师资队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1120人,硕士生导师90多人;有高级职称教师380人,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有440余人。一大批出国深造回国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为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还长期聘有外国专家从事英语课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 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访问、讲学,并与美国Temple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伊利诺宜大学、华盛顿大学、南新罕布什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日本气象厅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度mysore、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日本千叶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科学合作交流关系。 科学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18个独立设置的研究所(室), 2个产学研基地。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CAD系统、机电一体化、高速数字信号处理、专用集成电路应用与开发、天气雷达数字化研究、生态监测系统研究、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GPS与GIS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气象卫星信息处理与应用、环境评价新方法研究与应用、数学、大气科学、财会电算化、电子商务、统计、经济学等。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并参加了包括973项目、863项目在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3项。承担了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部队等单位的横向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了*、教育部、四川省的多项科研项目资助,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的有130篇。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杰出校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杨宇航*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赵平
*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陈泮勤
*气象学会理事 博士生导师罗德海
*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李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主任李国平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庄国泰
*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梁海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 刘汉涛
*联通四川公司副总经理 陆斌
交流合作
伊利诺伊斯理工大学Thomas Wong教授访问 | 《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美国代表团访问 |
和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签定合作办学协议 | 伊利诺伊斯理工大学Thomas Wong教授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