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认领)

华南理工大学 (http://www.scut.edu.cn/)
网站类型:广东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华南理工大学
详细说明
历史沿革/华南理工大学 办学溯源

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乃至清末时期。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随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广州石牌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办学;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工专”几经变迁,历经勷勤工学院(1933年)、勷勤大学工学院(1934年)、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38年),于1943年夏复办。

初期发展

1952年,华南理工大学(前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等六个院校中与工科相关的专业组建而成,汇集了当时中南地区所有较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厚的工学学基础。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热力发电厂装置专业、电机工程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业、电机系发电站变电所电机专修科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
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同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0年10月,华南工学院被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著名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十年文革

学校在文革期间教学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响,并被拆分成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
1978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当时为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俗称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同年,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56所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展现了华南理工大学敢为人先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
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首批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首批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
2005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决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共建华南理工大学,
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
2010年,教育部、广东省决定继续重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
2014年9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的联合推动下,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

学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科研成果

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华南理工大学三项专利获*专利优秀奖,分别是“中央空调末端环境温度与冷源负荷远程调控方法及系统”、“一种低噪声窄线宽高功率的单纵模光纤激光器”和“一种微细沟槽管多级拉拔制造方法”。
2012年专利申请量为172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954件(排名全国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获13项*专利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事业单位”等荣誉称号。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9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87个。[3]

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植入医疗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乐百氏-华工大植物蛋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成形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金属材料成形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短距离无线探测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省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电力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城市空调节能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工业生物技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农产品资源绿色加工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技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照明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道路工程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气污染控制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所
c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广东省中小企业研究咨询中心
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
学术期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华南工学院学报》。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
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理论与应用》(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由华南理工大学和*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刊物,1984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文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现为双月刊,全年共6期,每逢双月15日出版。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季刊)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主管、高等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刊物,主要刊载教育理论、教学改革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
现代食品科技《现代食品科技》是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食品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于1985年创刊。
南方建筑
《南方建筑》杂志1981年创刊;2008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并全新改版, 011年被评为*科技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办学条件/华南理工大学 院系设置广州天河区五山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番禺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番禺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先生
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先生
广州番禺区大学城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公开学院)
学科建设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博士点,193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博士(2个领域)和工程硕士(25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等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9个本科专业。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培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信与信息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化学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食品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授权批次
03法学0301法学11
07理学0701数学11
0703化学11
0710生物学11
0714统计学11-1
08工学0802机械工程9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7
0808电气工程9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10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9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9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
0813建筑学9
0814土木工程10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7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7
0823交通运输工程11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10
0831生物医学工程10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9
0833城乡规划学11-1
0834风景园林学11-1
0835软件工程11-1
12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7
1202工商管理11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授权批次
01哲学0101哲学10
02经济学0202应用经济学11
03法学0301法学10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10
04教育学0401教育学11
0403体育学11
05文学0502外国语言文学10
0503新闻传播学11
07理学0701数学10
0702物理学10
0703化学10
0710生物学10
0711系统科学10
0714统计学11-1
08工学0801力学10
0802机械工程9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7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0
0808电气工程9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10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9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9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
0813建筑学9
0814土木工程10
0815水利工程11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7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7
0823交通运输工程10
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10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10
0831生物医学工程10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9
0833城乡规划学11-1
0834风景园林学11-1
0835软件工程11-1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11-1
12管理学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7
1202工商管理10
1204公共管理10
13艺术学1302音乐与舞蹈学11-1
1305设计学11-1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截止2016年1月,,有教职工4522人,其中专任教师2369人,*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院士28人,千人计划获得者(含青年千人)17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2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0人。研究生导师21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9人)。
教学建设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1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2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4]
*精品视频公开课
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建设单位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何镜堂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吴庆洲建筑学院
环境与生态万金泉环境与能源学院
计算机网络安全许 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何 平艺术学院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陈春花工商管理学院
走进歌剧的世界何 平艺术学院
*精品资源共享课
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课程建设单位
化工原理钟 理化学与化工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刘旺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李汴生轻工与食品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何镜堂建筑学院
射频电路与天线褚庆昕电子与信息学院
酶工程林 影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设计孙一民建筑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蓝海林工商管理学院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周霭如计算机学院

*特色专业
网络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轻化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工程
建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城市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
工商管理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轻工与食品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
制浆漂白新技术
机械设计
结构力学
化工原理
计算机网络
合作交流华南理工大学为国家特别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
知名校友/华南理工大学 政界成思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风险投资之父”
林树森: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梁伟发: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张群山: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魏钢:*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原部长,少将军衔
徐洪亮:*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刘真学: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
何正拔:广东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胞委员会副主任
万庆良: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书记
许瑞生:广东省副省长
陈成: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党组副书记
李卓彬:*侨联副主席
杨懂: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蓝佛安:广东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
陈建辉: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兴华:广东省科技厅厅长
郭元强:广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厅厅长
黎庆翔: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
曾颖如: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省青联主席
刘一民: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
陈建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
徐建华:中共东莞市委书记
李贻伟:中共佛山市委书记
卓志强:中共云浮市委副书记、市长
沈晓钟:重庆市发改委任主任
牟海松:国家信访局研究室主任
侯奕斌:中共中山市委常委、火炬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胡哲一: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 *建设银行副行长
温国辉:现任广州市市长,原广东省副省长[5]
商界李卫忠: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遍布华园的岭南传统建筑
遍布华园的岭南传统建筑
李东生:TCL集团总裁兼董事长78级无线电系
黄宏生:创维数码CEO 78级无线电系
陈伟荣:康佳集团前董事局副主席、党委书记、总裁 78级无线电系
麦伯良:*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机械系
梁昭贤:格兰仕集团副董事长、执行总裁 87年毕业于华工
黄建平:唯美集团董事长
张海明:美国AEM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雄武:美恩控股集团总裁,中招康泰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林碳汇控股有限公司和华林绿洲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张跃军: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
霍东龄:京信通信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张志东:腾讯首席技术官 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
莫天全:搜房资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机械工程系
莫道明: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工控学院(现属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梁伟:德生电器总裁 78级无线电系
朱江洪:格力电器公司董事长 机械系
向飞:稀货街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潘泽明: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建中:互太纺织有限公司主席
伦志炎:香港永伦创始人、总裁 茂盛控股主席
易贤中: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鲁楚平: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方贵权: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82级轻化系微生物工程专业
李永喜:广州金誉集团董事长 电机专业
简伟文: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李清华:广东粤景有限公司兼总裁
邓北生:粤海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968年毕业于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丁安华: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副总裁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989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
张颖:21CN总裁
张伟雄:广州一汽总裁
黄家武:广州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志伟: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制浆造纸专业
陈东锋:宝洁*前CIO,现万科副总裁
谢明:美国Cogent Inc(科进公司)总裁、董事会主席
刘志宏:美国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 Inc.(思略科技公司)总裁、CEO
莫贵良:香港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加拿大莫氏投资有限公司
潘力:广东省粤电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电力专业
何小鹏:UC浏览器总裁
梁捷:UC浏览器技术总裁
陈第:有米CEO
蒋昀:爱回扣网CEO
学术界何镜堂:*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61届建筑学专业;
侯一钊: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著名应用数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曹镛:*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领域专家
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材料学院教授,‘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专家
姜中宏:*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特种玻璃和通信光纤材料专家
张佑启:*科学院院士,前香港大学副校长、代首席副校长,校长特别顾问;
苏志武:*传媒大学校长、*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
陈年强:原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1969年毕业于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张作梅: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学专家,*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国立中山大学)。
荣柏生:*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工;
孙大文: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农业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权威。1982年毕业于华工;
孟执中:*工程院院士,*气象卫星专家,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讯系;
姜中宏:*科学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
唐本忠:*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工;
瞿金平:*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工;
李元元:*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校长,1987年毕业于华工;
陈峰: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香港大学生物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工;
苏春翌:华南理工大学“长江学者”教授,“千人计划”特聘教授,IEEE FELLOW,1990年博士硕士毕业于华工;
李海洲:新加坡资讯通信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百度新加坡研究中心总监,IEEE FELLOW,1984年毕业于华工;
王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1993年硕士、博士
侯清麟: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梁英:湛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文体界何美钿:内地著名演员 有“古装*花旦”之称
刘晓宇:职业男篮 效力于广东东莞银行(广东宏远)华南理工大学06级工商管理学院
陈江华:CBA著名球员
曹臻: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国家队一队队员
刘诗雯: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国家队主力队员,世界冠军
陈定:职业竞走运动员,国家队队员,奥运会冠军
校园环境/华南理工大学 五山校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坐落在原国立中山大学的石牌校址之上,校内丘壑起伏,东湖,西湖,北湖,南湖环抱,一座座独具岭南风格民国时期的建筑矗立其间。其中,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坊,原国立中山大学校训石,五号楼(原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楼),七号楼(原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楼),八号楼(原国立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室),九号楼(同八号楼),十二号楼(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楼)相继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6] (参看词条: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邮编:510640
大学城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的东南部,占地面积1667亩,规划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
大学城校区教学条件良好,教学设备优良。校舍总建筑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校区内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四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一批现代化实验室。截至2012年12月,图书馆面积为4.4万平方米,藏书85万册,拥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70多个,已初步建设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学生体育设施齐全,建有高标准体育馆1个、标准化体育场2个,涵盖田径、足球、篮球、网球、游泳、羽毛球等各类体育项目。建有音乐厅、学术大讲堂等大型会议场馆。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编:510006
文化传统/华南理工大学 校徽以华南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以及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为设计主题,整体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牌坊下面白色横条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衬托整体给人向上的感觉,表示办学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是广州市市花,寓意学校的蓬勃发展,也表明学校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预示学校欣欣向荣,人才辈出。
校训1961年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
“文革”至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既定校风。
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我们的学风和校风应该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校在1989-1992年规划纲要中,上列校风同时被赋予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
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即学问、思辨、行动。
校歌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华南理工大学之歌》: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
华工吾校,伟人遗芳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
崛起南国,培育栋梁
金银岛畔,湖滨路旁
红楼耸立,碑铭铿锵
木棉花红,百步梯长
同学年少,青春激扬
自强不息,名校风范
追求*,学术辉煌
博学慎思啊,明辨笃行
中华振兴,我辈担当,担当,我辈担当
中华振兴,中华振兴,振兴,我辈担当
学校领导/华南理工大学
校长王迎军党委书记杜小明
党委副书记张振刚、余其俊常务副校长彭新一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琪瑾副校长彭说龙、邱学青、朱敏、章熙春、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