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9个国家 “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18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有83个本科专业,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 12个学科门类。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有教育部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环境理论化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与光子技术实验室、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7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还拥有“物理学科基础课”、“信息传播”、“心理学”等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多功能信息化图书馆 3 座,建筑面积达 8.8 万平方米 ,藏书 361万册。学校校园网设施完善,数字校园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100 所首批联入 CERNET 和 INTERNET 网的高等院校之一。校园网已实现与*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万兆互联。目前,学校校园网在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性能、信息化应用、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已与国外、境外1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引进外国智力与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合作办学、举办国际会议、出版学术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加拿大卑诗省高贵林市、法国留尼旺大学、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大学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目前,学校正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立足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广东经济社会新发展,大力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开放活校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凝练优势,彰显特色,增强实力,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数据截止至2014年3月28日)
历史沿革/华南师范大学
1933年8月创建的华南师大,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70多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曾九易校名,数度迁徙,虽几经沧桑,却依然弦歌不辍, 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充满生机的发展之路。
1933年,当代著名教育家、新*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先生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与国立中山大学一起成为当时广东两座*学府。
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李宗仁将其总统府设在华南师范大学内。
1952年,在全国大专院校调整中,岭南大学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湖南大学地理系、南昌大学师范部和海南师专并入。不久,学院又增设了数学系和俄文系(1956年取消,只在外语系中设俄语专业)。杜国庠、陈唯实、王燕士、马肖云等著名教育家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1952年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遵照中央调整高等院校院系和革命大学领导力量支援本地区高等院校的指示,经华南分局决定,岭南大学教育系、南方大学俄文系与中南地区数家大学相关院系先后并入。
南方大学与省文理学院及其它大学的师范学院合并,改建为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1953年增设政治教育系。至1966年文革前,学院设有教育、中文、外语、历史、政治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十个学系,成为一所文理综合的师范学院。1966年“文革”开始后,院党委受到严重冲击,学院领导机构和党组织陷于瘫痪。1966年至1969年停止招生四年,教职员工遭到迫害,广大教工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1970年,大专院校进行了调整、易名。其中,暨南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停办后,体育学院并入华南师范学院,称为军体系。暨南大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四个学系并入师院有关学系。师院内部各学系也进行了调整、易名。调整后,设有中文、政治、外语、数学、工基、农基、军体等七个学系。10月,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称华南师范学院。
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1975年7月,广州体育学院复办,军体系撤销。1977年11月,学院恢复旧称华南师范学院。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
1982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跻身于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行列。
1996年10月,学校成为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7年创办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康大学院,1999年正式招生。
2000年在原有经济系、信息系、经济所基础上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原有中文系、历史系基础上成立人文学院;在原有政法系、思教系、哲学所、德育系的基础上成立政法学院;与南海市政府联合办学,成立南海学院(即现在的南海校区),2001年正式招生;校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获批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正式挂牌。 2002年该校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等三个学科获批为全国重点学科;校体科院获批挂牌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原生物系、生物技术所基础上筹备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在原电教系基础上筹备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在原量电所、激光生命科学所、传输光学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6月,为整合学校教育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力量,学校成立网络教育学院2003年2月,经广州大学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华南师范大学为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十所高校之一。同月起,学校全面启动广州大学城校区建设工作。
2004年1月,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挂牌成立。2013年高考,华南师范普通本科计划招生6200人,师范类专业2400人,非师范类专业3800人。其中,师范类专业在广东省内招收1942人,非师范类专业招收3364人,本科省外生源894人,占全部招生计划的14%。
2013年12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2014年首次招收本科插班生。招收教育学(电子信息大类职教师资班)、教育学(财经大类职教师资班)、教育学(职教师资班)一个专业三个方向,招收人数120人。根据招生专业方向编班,入校后进入普通本科三年级学习阶段,由职业教育学院负责培养和管理。本科插班生修完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德、智、体考核合格,准予本科毕业,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科插班生毕业后的就业办法,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同。
办学规模/华南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截止2013年10月现有专任教师1926人,其中教授400 多人,副教授500 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0 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的1600多人。在师资队伍中,有*科学院院士(含双聘)7 人、外籍院士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者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人选 5人、*教学名师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东省领军人才6人、珠江学者1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6人、香江学者2人、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2个,并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12 人。
院系专业学院、系 | 专业 |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编辑出版学(获二级学科授权专业) 、国学勷勤创新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言文学(中英文秘书方向)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心理学基地班(*理科综合人才培养基地)、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学(国防生)、应用心理学 |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历史学(历史与社会)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生) |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法学(国际经济法)、法学(知识产权方向) |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 |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 英语、俄语、日语 、英语(经贸) |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命科学勷勤创新班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传播学、摄影 ,新闻学 |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国防生)、通信与电子类、材料物理、科学教育(师范) |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 化学、材料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与器件勷勤创新班 |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国防生) |
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艺术) |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 |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 光电子勷勤创新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国防生) |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行政管理 |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 | 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包括国际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城市休闲与娱乐管理3个专业方向) |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 | 文化产业管理 |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 财务管理、法语 |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 教育学(电子信息大类职教师资班)、教育学(财经大类职教师资班)、教育学(职教师资班) |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 | 专科专业: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文秘、应用英语、会计电算化、金融与证券、客户服务管理、法律事务 |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独立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日语、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漫设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 |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详细专业见阳光招生平台。 |
学科建设华南师范大学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 9个国家 “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18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有78个本科专业,有 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 12个学科门类。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
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 光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 |
省级重点学科 | 光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地理、教育学原理、植物学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 |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 |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 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 |
植物发育生物工程实验室 | |
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实验室 | |
水产健康安全养殖实验室 | |
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 | 激光生命科学实验室 |
光子信息技术实验室 | |
电致光电器件实验室 | |
植物发育生物工程实验室 | |
电化学储能与发电技术实验室 | |
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 |
学术研究/华南师范大学 科研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有教育部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环境理论化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与光子技术实验室、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7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还拥有“物理学科基础课”、“信息传播”、“心理学”等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 |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
省重点研究基地 |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
岭南文化研究中心 | |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 | |
民族体质与健康研究中心 | |
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 |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 广东高校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
广东高校储能与动力电池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 |
广东高校高分子新型材料产学研结合(暨研究生创新培养)示范基地 |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教育部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 |
广东省服务计算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
广东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 |
图书馆
至2008年底,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三校区馆(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南海校区)文献资源总量达437.8万册(纸本文献资源305.8万册,有中外文期刊、图书、多媒体资源等各类数据库77个,电子文献资源折算纸本文献资源合132万册),生均136.3册/人;图书馆二校区馆(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文献资源总量达392.8万册(纸本文献资源260.8万册,购置有中外文期刊、图书、多媒体资源等各类数据库77个,电子文献资源折算纸本文献资源合132万册),生均156.5册/人;图书馆05年以来每年新购纸本文献资源生均超过7册/人。本馆还自行建设了“馆藏中外文图书、期刊目录数据库”、“本校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本校专家学者数据库”、“教育信息数据库”、“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数据库”、“多媒体系列资源库”等20个特色数字资源库,逐渐形成了综合性、师范性、地方性,并具有古籍丰富、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等兼备、文字类资源与多媒体类资源互补的资源特点。
办学成绩/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大主办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体育学刊》、《小学德育》、《现代教育论丛》、《语文月刊》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东南亚数学学报》国际期刊和《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数学研究》等一批省级刊物。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列为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科学学报、*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以及广东省优秀期刊。
华南师大办学条件优越。学校计算机网络建设起步早,网络设备先进,网络应用广泛,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华南师大是第二所联入*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高校,也是全国 100所首批联入CERNET和INTERNET网的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计算机网络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覆盖范围、网络主干和 1000M 高速接入*教育和科研计算网,以及上网的人数、上网的主机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情况、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应用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师范院校的前列。华南师大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优势,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目前已与美、英、法、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 20 多个国家的 60 余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特别是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协作,利用自身优势促进港澳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 “ 港澳中小学骨干师资培训基地 ” ,是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地之一。在澳门具备专业资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经华南师大培训的近 70% ,被誉为澳门教师教育的三大力量之一。
70多年来,华南师大恪守 “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 的校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共为社会输送了毕业生17万余名。学校毕业生活跃在教育战线和其他各条战线上,其中有许多校友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有数百名校友获得国家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有200多名校友成为省(部)级、市(厅)级领导干部,有100多名校友成为港、澳、台和国内著名企业的工商界精英。
华南师大学生在*和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表现出色,近3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88人次。 学校有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广东高校和全国师范院校前列,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8% 。2000年,华南师大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华南师大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校内机构和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发展。 近10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招生办、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先进党委、广东省模范基层党组织以及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华南师范大学正秉承70多年办学的优良传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优势,坚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结合,积极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办学体系,为把学校建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努力。
截至2014年11月,学校与国外、境外1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引进外国智力与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合作办学、举办国际会议、出版学术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加拿大卑诗省高贵林市、法国留尼旺大学、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大学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与全国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部队单位进行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
党委副书记 刘鸣、黄晓波、王左丹
校长 刘鸣
副校长 李永杰、黄丽雅、钱贤彬、胡钦太、朱竑、郭杰、沈文淮 文化传统/华南师范大学 校徽
华南师范大学校徽主体图案为三个“人”字的交叠 ,阐明“以人为本”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要义。主体图案结构严谨,点线相连,寓意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交叉和延伸”;色彩层次分明,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意义。
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黄家驹(原校党委书记)词、雷雨声曲
歌词
浇灌红花数十年,培育英才万万千,
建设祖国锦绣河山,华师儿女奋勇当先。
珠江滚滚红棉艳,岭南大地草木春,
改革开放阳光好,华师园里花烂漫。
艰苦奋斗众志坚,严谨治学成风范,
求实创新勇开拓,为人师表代代相传。
教育改革宏图展,师范园地好摇篮,
培育祖国栋梁材,神圣职责我承担。
向前向前向前向前华师儿女永远向前!
石牌校区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邮政编码:510631[1]
大学城校区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378号,邮政编码:510006
南海校区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南海软件科技园,邮政编码:52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