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七校:一共七所,北航、北理、南航、南理、哈工大、哈工程、西北工大;这七所院校属国防科工委,归工信部管辖,其学校的领导是工信部任命。 历史沿革/南京理工大学
时间 | 简介 | 主管部门 | 办学地点 |
1953.9-1960.6 | *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 | 中央军委 | 哈尔滨 |
1953.11-1960.6 | *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 中央军委总军械部 | 武汉 |
1960.6-1962.9 | 两部合并,成立*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 军委炮兵 | 武汉 |
1962.1.5 | 步兵兵器专业49名师生调往后勤工程学院军械勤务系407名师生调往后勤学院 | ||
1962.9-1965.6 | *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炮工) | 军委炮兵 | 南京 |
1965.7-1966.3 | *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炮工) | 国防科委 | 南京 |
1966.4-1969.12 | 华东工程学院,退出部队编制 | 国防科委 | 南京 |
1970.1-1984.9 | 华东工程学院 | 兵器工业部 | 南京 |
1971.8 | 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调入。 | ||
1978.8 |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调入。 | ||
1984.11-1987.10 | 华东工学院 | 兵器工业部 | 南京 |
1987.11-1988.6 | 华东工学院 | 机械工业委员会 | 南京 |
1988.7-1990.12 | 华东工学院 | 机械电子工业部 | 南京 |
1991.1-1993.3 | 华东工学院 | 兵器工业总公司 | 南京 |
1993.4-1999.3 | 南京理工大学 | 兵器工业总公司 | 南京 |
1999.4-2008.4 | 南京理工大学 | 国防科工委 | 南京 |
2008.6-今 | 南京理工大学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南京 |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校园占地3118亩。校园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89.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3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实验室56个,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5.2亿元;学校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182万册;拥有2个标准运动场和室内体育场馆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建有全国高校*大学生电视台,定期播放电化教学和新闻、文体类节目。
办学规模/南京理工大学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外语系,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面达9个二级学科),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6 个省部级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1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1个*质检中心, 1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覆盖16个一级学科的39个博士点、覆盖36个一级学科的110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工、理、文、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的 57个本科专业;此外还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目前共有各类在籍生27520人,其中研究生5012人,在校本专科生14772人,外国留学生323人。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 |
院系 | 专业 |
---|---|
化工学院 | 化工与制药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化工与制药类(安全工程专业)化工与制药类(材料化学专业)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化工与制药类(应用化学专业)化工与制药类(制药工程专业) |
自动化学院 | 自动化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专业日语专业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类(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类(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 电子信息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类(网络工程专业)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会计学专业)经济学类(金融学专业)经济学类(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 工业设计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学类(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学类(产品设计专业)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工业设计)) |
机械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机械类(车辆工程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机械类(机械工程专业)兵器类(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兵器类(装甲车辆工程专业)兵器类(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 |
理学院 | 工程力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法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 |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截止2010年底,南京理工大学有教职工3083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1512人,高级职称教师1248人,博士生导师 214人,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获“*教学名师奖”2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创新团队1个,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3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奖”6人。 2006年以来,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科技带头人二期培养工程”培养对象51人,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8人,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且呈现出年轻化特点。目前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36%,35至55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4%,56岁以上教师比例逐年下降,占总数的6.6%。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教师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3.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14人,占教师总数的52.6%。教师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鼓励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通过以上措施,目前教师队伍中具有校外学历教育经历的有1183人,占总数的68.3%。
学校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教师中有8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秀课程奖等教学奖励500余项;在总共15次江苏省举办的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奖人数10次名列*;学校有3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多年来,研究生就业率达99%,本科毕业生年度就业率均超过95%。五十五年来,学校以严谨的学风和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7人当选*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面向国内外积极开展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五”期间邀请来校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的国外专家学者600多人,派出留学、合作研究和访问的教师430多人次。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中英格兰大学开展了研究生、本科层次的联合办学,已有五届共300余名学生顺利赴英深造。近年来,学校每年选派数十名学生赴法、德、日、韩等国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1994年,学校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董事单位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奖学金40余项。
新世纪,新征途,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并重,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兼行,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学术科研/南京理工大学 科教成果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技中心,设有科学研究院和3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1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质检中心,3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技经费逐年上升,2008年达5.21亿元。“十五”期间,完成科研总经费22.49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4284篇,其中SCI收录1075篇,EI收录1810篇,ISTP收录1090篇,出版专著260部。 197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031项,其中*奖7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83项。学校重视科技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创办了全国*依托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为推进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构建了一个新平台。
科研机构* | 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
原国防科工委 | 近程高速目标探测技术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 |
智能弹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 | 功能纳米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软化学与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 | 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高校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 | |
江苏省公安厅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 |
进德修业志道鼎新
“进德修业”出处《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
“志道”语出《论语·里仁》,谓“有志于道”者,守志不渝;“鼎新”语出《易·杂卦传》,“鼎,去新也”,“鼎新”既是取新之意,同前半句“革,去故也”一同表达了创新的推动进步的源动力,也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治学目标。
校徽
南理工校徽底色为紫色,校徽边框为同心圆,图案中心由盾牌、橄榄叶、校门缩影构成;盾牌是学校常用的代表图形,寓意守护正义、捍卫知识、勇于战斗,也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工国防特色相吻合,而盾形之中的校门更是学校的直接象征,将校门纳入盾牌之中,也提醒着学子们时刻需要捍卫母校、捍卫母校的尊严与荣光;盾形之外采用交织的橄榄枝,橄榄枝体现了学校乐于与各国各校合作的办校心境,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和平的期许。
校歌
《使命》
作曲:吴小平
作词:马千里等
荟萃北国
军工学府声名远
挥师江南
龙腾钟山薪火传
参天杉林傲立风霜雨雪
二月兰花唱响青春礼赞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
进德修业
赤子英才气浩然
志道鼎新
春华秋实宏图展
团结献身铸造国之利器
求是创新高扬复兴风帆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
姓名 | 备注 |
任新民 |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曾任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副主任 |
李鸿志 | 著名瞬态力学专家,中间弹道学创始人,首批*工程院院士。1961年8月毕业于*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1988年-2000年3月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
王泽山 | 含能材料专家,1999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
潘德炉 | *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遥感专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
刘怡昕 |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全军初级指挥院校*位将军教官,*工程院院士 |
崔向群 | *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卢柯 | 2003年,37岁的卢柯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当选的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
王兴治 | 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
邢球痕 |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2003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毕业于“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前身)固体火箭武器专业 |
陈志杰 | *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少将 |
田禾 | *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兼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 |
李应红 | *科学院院士,*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少将,空军“飞机推进技术”高新技术中心主任 |
祝榆生 | *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
陈肇雄 | 78级学生,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 |
范晓光 | 中将,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火箭弹专业毕业 |
阮文同 | 越南留学生,65级,越南政府驻昆明领事馆总领事 |
段孟交 | 越南留学生,越南政府办公厅主任,越中友好协会主席 |
沃尔夫冈·赫尔曼 | Wolfgang A. Herrmann,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2003年获南京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温刚 | *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
刘烈宏 | 86级系统工程,*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 |
刘树海 | 少将,*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教授,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专家 |
沈善普 | 1982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加拿大籍华人科学家,科技部海外专家 |
韩延林 | 2008年1月任总装备部副部长,200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
张国清 | 2013年4月,张国清同志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曾在南京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对外经济贸易专业学习 |
龚艳德 | *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
蒋定之 | 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获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
何泽华 |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在职攻读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
罗一民 |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获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硕士学位 |
吴冬华 |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毕业于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工程化学系火药专业 |
彭宏松 | 江西省委副书记 |
卢展工 | 河南省委书记。曾在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武器设计专业学习 |
杨卫泽 |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获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
阎立 | 常州市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
刘国中 | 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炮弹系触发引信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 |
罗群 | 南京市副市长。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 |
李光辉 | 乌鲁木齐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
张春福 | 常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等职务 |
徐郭平 | 江苏省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
郭广银 |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
刘丽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曾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
潘成胜 | 大连大学校长。1987年获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
俞安平 |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任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
姜建中 |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引信专业毕业 |
张元 | 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
戴跃伟 |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原华东工学院自动控制系兵器系统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
宋纪蓉 |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
郑永刚 |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杉杉集团董事长 |
孙为民 | 曾在南京理工大学执教,现任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
邵占维 |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
赖振学 | *电视剧文学家,福州亿森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工.南京理工大学工学硕士 |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 付梦印 |
党委书记 | 尹群 |
党委副书记 | 陈岩松 |
副校长兼党委常委 | 刘刚,钱林方,王连军,廖文和,付梦印 |
校长助理 | 席占稳,韦志辉, 陈钱 |
校名 | 姓名 | 职务 | 军衔或职称 | 任职时间 |
---|---|---|---|---|
军事工程学院 | 陈赓 | 院长兼政委 | 大将 | 1953.7-1961.3 |
谢有法 | 政委 | 中将 | 1958.5-1966.4 | |
炮兵工程系 | 赵唯刚 | 系主任 | 大校 | 1953.1-1960.7 |
贺振新 | 系政委 | 少将 | 1955春-1960.7 | |
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 贾克 | 校长 | 大校 | 1954-1959 |
廖成美 | 政委 | 少将 | 1953.8-1960.7 | |
黄延卿 | 校长 | 大校 | 1960.1-1960.7 | |
炮兵工程学院 | 孔从洲 | 院长 | 中将 | 1960.6-1964.7 |
廖成美 | 政委 | 少将 | 1961.5-1966.4 | |
李仲麟 | 院长 | 少将 | 1964.7-1966.4 | |
华东工程学院 | 李仲麟 | 院长 | 少将 | 1966.4-1968.10 |
齐陶 | 革委会主任 | 1968.10-1975.9 | ||
周伯藩 | 革委会主任 | 1975.9-1977.7 | ||
霍宗岳 | 革委会主任 | 1977.7-1979.7 | ||
明朗 | 院长 | 1979.7-1981.1 | ||
李仲麟 | 院长 | 1981.1-1983.4 | ||
冯缵刚 | 院长 | 教授 | 1983.4-1984.10 | |
华东工学院 | 冯缵刚 | 院长 | 教授 | 1984.10-1988.1 |
李鸿志 | 院长 | 教授、*工程院院士 | 1988.1-1993.2 | |
南京理工大学 | 李鸿志 | 校长 | 教授、*工程院院士 | 1993.2-2000.3 |
徐复铭 | 校长 | 教授 | 2000.3-2006.12 | |
王晓锋 | 校长 | 教授 | 2006.12-20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