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明故宫和将军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600亩,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96万余册。现设有航空宇航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学院等16个学院;设有无人机研究院、高新技术研究院、直升机研究所等68个研究机构;建有51个实验室,其中*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级开放实验室8个。现有本科专业44个、硕士学科点127个、博士学科点52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3个学科为*重点学科,流体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8个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5.1%,
有博士生导师182人,*科学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近百人,包括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人、江苏省“333工程”33人、“青蓝工程”3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24000人,其中本科生15390余人,研究生5700余人,有港澳台和国际交流学生120余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自1989年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以来,共获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4项,其中*优秀教学成果奖17项。现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精品课程3门。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在“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2000年、2004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团体第二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居于前列,在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总成绩分别列全国高校第八位、第五位,荣获团体优胜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首届无动力飞行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大学生非数学专业高等数学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南航学生屡屡折桂。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级党政军领导和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他们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国防型号研制任务并驾齐驱的科研工作格局。学校自行研制成功了21种型号的飞行器,创造了我国*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架无人驾驶高原侦察机、*架无人驾驶直升机、*架通过适航认证的轻型飞机、*架微型飞机、*三自由度飞行模拟转台、*台超声电机等我国航空科技史上的若干个*。“九五”以来,承担重大科技攻关、“863计划”、国防工程型号、国防预研项目等共900余项。自1978年国家设立科技奖项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316项,其中*奖54项,部省级奖1093项;1991年以来,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量有9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先后开拓了中央部委联办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径。学校不断加强与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各军工集团公司和民航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50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
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南航人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了“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南航进入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阶段。南航人正在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向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办学规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教职工2854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882人,博士生导师333人,院士及双聘院士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长江学者”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入选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9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人数达57%。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0人,其中本科生16400多人,研究生7100多人;另有留学生4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5300余人。
学校拥有能够支持从本科教育直至博士后研究的学科群。现有本科专业 46 个,硕士学科点 127 个,博士学科点 52 个(其中一级学科点 10 个)。学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2个一级学科以及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9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8个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导航制导与控制等 10 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博土生导师163人,院士及双聘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100余人,研究生5800余人;另有港澳台和国际交流学生15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6000余人。
领导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分 管 工 作 |
党委书记 | 崔锐捷 |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发展研究中心。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聂宏 |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财务工作、审计工作、监察工作、人才工作;分管人事处。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陈夏初 | 负责组织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就业工作、"两课"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校、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团委;联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 吴庆文 | 主持纪委工作、工会工作;负责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协助朱荻同志负责监察、审计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审计处、监察处、工会、机关党委、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医院、劳动服务公司;联系理学院、艺术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宣益民 | 负责科研工作、 保密工作; 分管科技部、装备工程部、 保密处、 科协、无人机研究院;联系能源与动力学院、高新技术研究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聂宏 | 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外事工作;主持研究生院工作;分管国际合作交流处、档案馆、信息中心、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联系自动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吴庆宪 | 负责本科生培养工作、招生工作、联合办学工作、政保、出国(境)政审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学评估与监督办公室、图书馆、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保卫部、保卫处、人民武装部;联系航空宇航学院、民航学院 / 飞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金城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永亮 | 负责基建工作、将军路校区工作、全校性重大活动的指挥协调;协助聂宏同志负责财务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财务处、基建处、节能工作处、将军路校区管委会;联系航天学院、正德学院。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许希武 | 负责学校发展计划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后勤工作;分管发展计划处、学科/"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集团;联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
校长助理 | 熊克 | 协助聂宏同志负责人才工作,协助宣益民同志负责科研工作。 |
校长助理 | 黄炳辉 | 负责将军路校区东区土地开发工作。 |
党委书记姓名 | 时间 | 院系 |
周 南 | 1952.10--1956.10 |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总支委员会书记 |
吴继周 | 1956.10--1966.08 |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
华诚 | 1972.07--1979.04 | 南京航空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
吴继周 | 1980.12--1984.11 |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
吴 明 | 1984.11--1991.04 | 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 |
刘明浚 | 1991.04--1996.0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
姜澄宇 | 1996.03--2001.0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
谭振亚 | 2001.05--2006.0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
崔锐捷 | 2006.0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
校长 | 时间 | 院系 |
邓永清 | 1952.10--1956.09 |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校长 |
吴继周 | 1956.09--1968.01 |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
朱启銮 | 1979.11--1980.11 |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
余承业 | 1982.12--1987.11 | 南京航空学院院长 |
朱剑英 | 1987.11--1998.0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姜澄宇 | 1998.03--2001.0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胡海岩 | 2001.05--2007.0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王福平 | 2007.09-- 2009.1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朱荻 | 2009.11-- 2013.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聂宏 | 2013.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
知名校友
科教界 | 徐西鹏 | 华侨大学副校长 | 陶宝祺 | *科学院院士 |
赵淳生 | *科学院院士 | 胡海岩 | *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 |
屠基达 | *工程院院士 | 贲德 | *工程院院士 | |
管德 | *工程院院士 | 梅宏 | *科学院院士 | |
甘晓华 | *工程院院士 | 朱荻 | *科学院院士 | |
石屏 | *工程院院士 | 刘大响 | *工程院院士 | |
冯培德 | *工程院院士 | 徐至展 | *科学院院士 | |
顾冠群 | *工程院院士 | 陈达 | *科学院院士,少将 | |
姜澄宇 | 原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 秦文波 | 神州飞船副总设计师 | |
孙泽州 | “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 | 程肖彭 |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 | |
杨合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陆夕云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
吴希明 | *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 | 赵光恒 | 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 |
徐朝梁 | 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副总师 | 聂海涛 | 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所长、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 | |
王刚 | 中航工业动力所首席技术专家 | 卢建川 | 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 |
刘胜 | 美国总统奖获得者 | 姜丽萍 | 上海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 | |
徐西鹏 | 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何湘宁 | 浙江大学教授、IEEE Fellow(2009) |
政治界 | 胡苏平 | 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 王珉 | 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吕祖善 |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 刘伟平 |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 | |
李忠海 |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任 | 黄因慧 |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 |
王荣炳 |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 杨国庆 | *民用航空总局原副局长 | |
吕新奎 | 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 | 刘宏建 | 南充市市委书记 |
商界 | 胡问鸣 | *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 史坚忠 | *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吴光辉 | *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 罗荣怀 | *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
林左鸣 |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 庞为 |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
历史沿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2年,“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建立
1956年,更名“南京航空学院”,并很快被列为国防科工委直属院校。
1956年,以南京大学航空系等组建的华东航空学院迁离南京时,留宁部分包括校舍并入南京航空学院。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93年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年12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行列
200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
2011年,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实现了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从普通院校到重点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三大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管、理、经、文、法、哲、教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科研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科建设
南航现设有无人机研究院、直升机技术研究所等83个研究机构;建有58个实验室,其中*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级开放实验室1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现有本科专业41个、硕士学科点88个、博士学科点46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34个一级学科。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3个学科为*重点学科,流体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8个学科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4个学科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另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12个博士后流动站。 教学科研条件在我国理工科大学中处于先进水平。教学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自1989年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以来,共获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0余项,其中*奖14项。在历届全国大学生力学、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航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前茅。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9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多位省部级党政领导和将军,他们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与国防型号研制任务并驾齐驱的科研工作格局。“九五”以来,承担重大科技攻关、“863计划”、国防工程型号、国防预研项目等共800余项,自行研制成功了21种型号的飞行器,不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316项,其中*奖54项,部省级奖1086 项;1991年以来,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数量有9年居全国高校前10位。
南航人在 55 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南航文化,形成了“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了“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践行“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的校训。学校连续 18 年 9 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并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教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省级“五 . 一”劳动奖状、绿化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经过 55 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显示出强劲的科技实力。在力学、航空宇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的 15 个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航空发动机、飞行器控制与仿真、电力电子等领域的 21 个研究方向居国内先进水平。学校每年承担数十项973 、 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经费达 1000 多万元。学校完成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重点型号项目,并参加一些国家重大项目研制任务。
教育交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南航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开拓了中央部委联办南航及部、省共建南航的新途径,并不断加强与国内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法、俄、英、美、加、澳、韩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 50 多所高校及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立足国防,服务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2l 世纪,南航进入了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阶段。南航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学校发展战略,决心把南航建设成为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磁悬浮技术研究所
磁悬浮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1,并先后得到航空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航空预先研究计划等基金及项目的支持。
纳米科学研究所系
纳米科学研究所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下的一所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科研机构,为国家211工程和学校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交叉前沿学科,为学校的学科特区。该所成立于2001年1月,已设置纳米力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硕士学科点,并在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机械设计与理论、飞行器设计、通信与信息系统、材料学等学科跨专业招生,注重培养面向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跨学科知识的新型人才。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在纳米和分子层次开展对本世展有重要意义的前沿科学关键问题基础研究。
精密驱动研究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驱动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6月,它的前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研究中心于1997年由赵淳生教授创建,是国内*专门从事超声电机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是以超声电机为主,包括其相关的驱动技术、材料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研究。2000年1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超声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 “九五”、“十五”期间,该研究所先后获得十五项政府资助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重点项目和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总装备部重点基金、1项国家“863”高技术、6项省部级基金。先后研发出16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超声电机和驱动器,其中包括TRUM圆板式(直径为100-30mm,含TRUM-N无磁型和TRUM-E带编码器型)和BTRUM圆杆式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直径为20-2mm)等二个系列产品。授权和申请超声电机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已培养博士后11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27名。本所“超声电机的研究”项目,2003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新型超声电机技术”项目,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超声电机技术”项目,2004年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该所现有教授4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15人,硕士生23人。
南航-IBM现代物流与服务科学联合实验室
NUAA-IBM现代物流&服务科学联合研究实验室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国际商业机器(*)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运作的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是合作双方共同推动现代物流与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SSME)学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与服务科学中的应用的载体,其目的是构建虚拟服务科学研究网络平台,实现校企项目参加人员的基于网络的沟通合作;促进*信息技术和服务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灰色系统研究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航把灰色系统理论的普及推广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团队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系统与控制世界组织(WOSC)、国际一般系统研究会(IIGSS)和*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先后组织并主持召开了八次全国性灰色系统学术会议和十多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灰色系统专题会议;并相继成立了*(双法)灰色系统委员会和全球性的学术组织IEEE灰色系统委员会。
仿生结构与材料防护研究所
仿生结构与材料防护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3月。现有教授、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4人,实验师1人。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材料化学、神经科学为核
南航MBA教育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教育中心研究方向有:项目管理和高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与组织发展、金融投资与财务管理、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管理与咨询、航空运输管理。
金城学院
1999年经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改制为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简称独立学院)。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动化系、英语系、经济系、管理系、民用航空系、数理力学系、艺术系、社科与体育教学部、国际合作教育部11个系(部)和教学实验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24个本科专业。 校园文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校训
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
校风
团结、俭朴、唯实、创新
办学精神
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
校歌
志在长空牧群星(调寄《满江红》)
明廓翠屏, 拥南航 ,博大精深。
风行远, 团结俭朴, 唯实创新,
效法羲和驭天马,
志在长空牧群星。
越重关, 秉琴心剑胆, 御风行。
梧桐茂, 凤凰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张)
人才聚, 事业兴。
创一流学府 ,心路鹏程。
智周万物惟创造,
道济天下展经纶,
铸辉煌, 夙志存高远, 勇攀登! 勇攀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