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认领)

东南大学 (http://www.seu.edu.cn/)
网站类型:江苏高校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东南大学
详细说明
概况/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称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积淀了优良深厚的历史传统。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到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1]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31470人,其中研究生15017人。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3%,正、副高级职称19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3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028人,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人,青年千人计划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目前,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位列45位、计算机科学位列65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在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本科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化、国际化、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新境界。东南大学是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批“*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共有5个专业入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6门课程获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中心入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建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基地,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立项各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500余项,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90余项,并取得优异成绩。2016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级一等奖、第五届*教育机器人大赛*特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一等奖,并获得本届竞赛较高奖“TI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获得本届竞赛较高奖“高教杯”。学校曾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南大学曾两次夺得总分*、捧获“挑战杯”,是京沪两地以外*两次获此殊荣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东南大学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近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批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表彰的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培育的优秀学子获得各种奖项。其中许德旺同学获得“*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孙俊同学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重要荣誉。学校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2007年起,学校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1335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411人。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大力推进联合办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771人,已毕业276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东南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高新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1~2016年共牵头获得*科技奖项17项,其中201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科研经费到款20.03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497件,发明专利授权1231件,申请PCT专利50件。SCI论文收录24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554篇,排名第14位。近五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其中一等奖11项;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
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全省高校*。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目前,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东南大学是我国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俄罗斯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313人,占总人数的72.4%,留学研究生495人,占学历留学生比例37.7%,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
2006年夏季起,学校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由此掀开东南大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417.4万册。
今日的东南大学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按照“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分类支持、协调发展,坚持国际视野、竞争发展,依据“打造强势工科、强化优势理科、发展精品文科、建设特色医科”的一流学科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力争在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2030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1]
历史沿革/东南大学 清末时期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民国时期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建国初期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人民解放军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较大的学院。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校名系科数(专业数)学生数教员数校名系科数(专业数)学生数教员数
南京工学院7(23)1948265华东水利学院
4(8)102261
南京大学
13(28)1772254华东航空学院
245352
南京农学院
5722145南京林学院3(4)23620[6]  
南京师范学院
6638106---------------------------------------------
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较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东南大学。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铁道学会科技奖。 办学条件/东南大学 学科建设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设有29个院(系),拥有76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7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截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学科数增至10个,分别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其中,“工程学”位列全球第45位,“计算机科学”位列全球第66位。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ARWU-FIELD)中,东大“工程学”位列全球第20位,大陆第5位。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1.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3.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4.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5.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3个)新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利用(主要依托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医学技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4个)哲学、数学、生物学、 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博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0个)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网络空间安全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哲学、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学科评估
学科代码及名称得分全国排名学校代码及名称得分全国排名
0831 生物医学工程9310823 交通运输工程911
1301 艺术学理论8610813 建筑学892
0834 风景园林学802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892
0814 土木工程8630833 城乡规划学83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854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805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816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07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79110101 哲学7613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80130808 电气工程7313
院系部门院系设置截至2016年3月,东南大学设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数学系、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物理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体育系、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东南大学集成电路(IC)学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9个院(系)附属单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榴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华宁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东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东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师资力量师资概况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0.3%,正、副高级职称19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93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028人,两院院士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1人,青年千人计划2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项目10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2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2人。学校共有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教学创新团队。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共13人)齐康韦钰吕志涛钟训正
孙忠良孙伟张耀明黄卫
程泰宁李幼平缪昌文 张广军
王建国---------------------------------------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陆祖宏(1995)洪伟(1996)尤肖虎(1997)王志功(1998)
王炜(1999)戴先中(1999)吴柯(2000)崔一平(2001)
王建国(2001)崔铁军(2002)顾忠泽(2002)熊仁根(2002)
谢维(2003)黄庆安(2003)徐宝文(2004)田玉平(2004)
赵春杰(2005)颜震(2005)李爱群(2007)顾宁(2007)
徐春祥(2007)邹国棠(2007)张志珺(2008)陈云飞(2009)
高西奇(2009)
顾忠泽(2009)孙长银(2011)叶继红(2011)
张 闻(2012)刘加平(2012)沈宝龙(2012)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建筑设计及理论:张十庆、王建国电路与系统:王志功、黄风义、黄秋庭(讲座教授)
通信与信息系统:尤肖虎、王江舟、高西奇、丁峙(讲座教授)、王晓东(讲座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洪伟、崔铁军、吴柯(讲座教授)遗传学:谢维
结构工程:吴智深(讲座教授)物理电子学:崔一平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黄庆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田玉平、余星火(讲座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陆祖宏、罗立民、顾忠泽、顾宁配位化学熊仁根
道路与铁道工程:黄卫、孙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陆键、王炜
精密仪器及机械:赵正旭电机与电器:邹国棠(讲座教授)
哲学伦理学:樊和平、姚新中(讲座教授)热能工程:肖睿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东南大学是教育部、*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批“*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共有5个专业入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6门课程获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中心入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1个团队入选*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22]  *教学团队(11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40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学生成绩2014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成绩位列来自世界各国高校7000多参赛队中第二名。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并捧得“优胜杯”。2015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10个一等奖和8个二等奖,一等奖数位列全国高校*。2016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级一等奖、第五届*教育机器人大赛*特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TI杯)*一等奖,并获得本届竞赛较高奖“TI杯”;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获得本届竞赛较高奖“高教杯”。学校曾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南大学曾两次夺得总分*、捧获“挑战杯”,是京沪两地以外*两次获此殊荣的高校。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创新创业载体达20余万平方米,在园企业300余家,毕业企业1000余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6月创建的东南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已构建了包括学生创业基金、创业导师、创业培训等特别服务体系,办公载体面积达8000平方米,学生创业企业80余家已入驻创业。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1月,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当选为“江苏省大学科技园联盟”首届秘书长单位。合作交流2007年至2016年3月,东南大学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1141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369人。同时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外联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573人,毕业148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313人,占总人数的72.4%,留学研究生495人,占学历留学生比例37.7%,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 学术科研/东南大学 建设成果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数指标居江苏省高校*。2012年,东南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73项,资助经费1.65亿元,经费数较上一年增长了33%。获牵头973项目1项,使学校连续七年每年均获得牵头973项目资助。获863课题牵头项目5项,支撑计划项目5项。获国防重大、重点项目6项。科研经费到款13.61亿元,其*防科研经费到款首次超过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348件,发明专利授权638件,申请PCT专利13件。SCI论文收录145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位。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全国普通高校哲学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东南大学获“973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84项,经费达1.75亿元。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项,获资助数再创新高。科研经费到款共15.61亿元。作为*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尤肖虎教授团队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申请发明专利1611件,获发明专利授权668件,PCT(国际专利)32件。SCI论文收录147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论文1618篇,排名第12位。2014年,学校共有科研经费到款16.5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914件,发明专利授权703件,申请PCT专利13件。SCI论文收录179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EI收录论文1969篇,排名第13位。吕志涛院士牵头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以*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来,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科技奖项18项。东南大学在近三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共牵头获得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2014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5项。近五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73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2015年,科研经费到款18.0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120件,发明专利授权1453件,申请PCT专利14件。SCI论文收录2160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170篇,排名第13位。吕志涛院士牵头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以*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十二五期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共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其中一等奖7项;共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2016年,科研经费到款20.03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2497件,发明专利授权1231件,申请PCT专利50件。SCI论文收录2456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EI收录论文2554篇,排名第14位。近五年共牵头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牵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4项,其中一等奖11项;牵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2013年,学校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2011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 科研平台截至2017年4月,东南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外还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1个)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2个)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据2017年1月官网显示,东南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66900平方米,总阅览座位4914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417.4万册,中、外文现刊4800多份;中外文数据库225种,含电子图书179.47万册,电子期刊7.2万种。馆藏文献以理工科、生物医学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学科等,形成了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馆藏特色。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内外用户提供科技成果鉴定、评奖及科技项目的查新服务,外国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筑和力学等学科的外国教材收藏为主。作为CALIS(*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和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馆际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省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工学文献中心承担工程技术文献资源的建设,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承担为江苏高校采集外文图书资源的任务。设于馆内的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担负着图书馆学硕士点教学和各类型资源培训的工作。学术刊物《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和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是东南大学主办的以机械动力、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电力电气、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仪器科学、土木交通和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为主的学术期刊。学报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英国《科学文摘》、*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先后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2008年被*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和2011年被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权威学术期刊,2012年入选“2012*较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等7家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2010年荣获第三届*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办于1999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前身为《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60年创刊,1964年停刊,1983年复刊。复刊前学报作为第1卷,复刊后从第2卷起连续出刊,为半年刊。1987年起为季刊,1989年获准公开发行。随着南京铁道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合并,原刊于2001年9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改为双月刊。学报由教育部主管、东南大学主办,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病例报告以及综述等;并以分子遗传、影像医学、心脏介入、急诊医学为办刊特色。《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为*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网》、《*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药学文摘》、《*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文化传统/东南大学 校标1、东南大学校标于1997年5月由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张道一教授设计完成。2、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线条用外粗内细“文武线”装饰,体现了*的传统文化。外环上半部分为东南大学英文名称“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为集王羲之书法体校训“止于至善”。3、标识中间主体部分延续了中央大学时期校徽的倒三角图形。倒三角形内部为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四牌楼校区大礼堂。细线为大礼堂轮廓线,中间黑实线为大礼堂正立面爱奥尼亚柱式和山花构图。内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冲破内圆,含“遵守规则又敢于创新”之深意。内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圆形分别代表东南大学的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两者的配合,既体现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渗与融合,也凸现出历史与现实、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张力,预示了东南大学无限美好的辉煌的未来。4、内圆中还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个弓形区域,上方标明校名“东南大学”,也为集王羲之书法体;下方左侧“1902”,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下方右侧“南京”,表明学校的办学地点。5、校标的颜色选取黄色和绿色。外环和大礼堂为黄色,三角形内大礼堂背景为绿色。黄色是*的传统色,同时也表明该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宫内苑和国子监所在地。绿色喻意青年学子风华正茂,代表六朝松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时表明该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校训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典出《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对于“止于至善”四字,孔颖达释为“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礼记正义》)朱熹释“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事情的较高原则,即较高的善。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传习录上·语录一》)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校庆日东南大学校庆日。1921年6月6日,国立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讨论董事会章程,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和编制预算,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之后即将6月6日定为校庆日。1988年5月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1988年6月6日举行更名庆典。东南大学校歌
东南大学校歌为《东南大学校歌》,由王步高作词,印青作曲。是一首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歌词。东南大学校歌歌词: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海涵地负展宏韬。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学校领导/东南大学 现任领导
校长张广军
党委书记易红
副校长黄大卫、吴刚、金保昇、周佑勇
常务副校长王保平
党委副书记郑家茂、任利剑
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波
总会计师丁辉
历任领导解放后历任校(院)长名录(1952~2006年)(不包括现任校长)
汪海粟南京工学院院长1952年11月——1958年9月
杨德和南京工学院代院长1958年10月——1960年1月
刘雪初南京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60年1月——1968年3月
何冰皓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1973年2月——1974年11月
林克南京工学院革委会主任1974年11月——1977年5月
盛华南京工学院院长1978年5月——1979年8月
吴觉南京工学院院长1979年9月——1980年10月
钱钟韩南京工学院院长1980年11月——1983年11月
南京工学院名誉院长1983年11月——2002年2月
管致中南京工学院院长1983年12月——1986年12月
韦钰南京工学院院长1986年12月——1988年5月
东南大学校长1988年6月——1993年11月
顾冠群东南大学校长1997年10月——2006年5月
易红东南大学校长2006年6月——2015年11月
注:以上“历任领导”的信息来源于东南大学官网,其中仅列出1952年后的领导任职情况,未列出1952年前的学校领导信息。此处以学校官网发布的信息为准。 杰出校友/东南大学
吴健雄世界著名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
黄纬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任新民“两弹一星”元勋,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
张永和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颁发的学院建筑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王澍*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公民,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齐康*科学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建筑)、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韦钰*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工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吕志涛*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钟训正*工程院院士,现任*建筑学会理事、*建筑师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孙忠良*工程院院士,曾任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伟*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主持人
刘盛纲*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55年毕业于无线电工程系
黄卫*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交通运输工程专家
李幼平*工程院院士,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获得者,曾连任*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届科技委主任[20]  
缪昌文*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专家,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建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
孟建民*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宣益民*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常青*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黄如*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房建成*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惯性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徐寿波*工程院院士,*综合能源工程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1955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
闵桂荣*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总设计师、院科技委主任,1956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
丁衡高*工程院院士,*人民解放军上将,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
于俊崇*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国家重大贡献奖及金质奖章,1965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
张乃通*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技术专家
黄培康*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目标特性专家
倪光南*工程院院士,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我国最早从事汉字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研究的学者之一
黄其励*工程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
李德毅*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魏炳波*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
钟秉林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左惟中共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于广洲现任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正部长级),海关总监关衔
叶茂美国康奈尔大学董事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吴海军深圳新天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神舟电脑公司董事长
沈向洋1980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芮勇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院士(IAPR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院士(SPIE Fellow) 和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张桂平苏宁环球集团(苏宁集团)董事长
陈兴汉南京栖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陆启洲动力工程系毕业,*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陈进行1982年毕业于动力工程系,*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张东柯1984年及1986年获学士及硕士学位,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西澳燃料与能源研究中心创始人和主任
陆军*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
史才军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2007年当选为美国混凝土学会的会士,2016年当选为RILEM会士
余星火IEEE工业电子协会主席(President-Elect)
刘小明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陈进行*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副部级)
朱晓明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殷国光曾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陈永平1996年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2000年获博士学位,现任苏州科技大学校长
于敦德200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创立途牛旅游网并担任CEO
周源网络问答社区知乎创始人
校园景点/东南大学
 1921年 ,东南大学成立,兴馆建舍,图书馆为当务之急,然需款甚巨,校董会拟具《募捐章程》 ,说明有愿独资捐建者,即以其别号命名。经校长郭秉文奔走,获江苏督军齐燮元首肯,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其两翼及书库,系1933年扩建,总面积3813平方米。图书 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 匀称,构图秀丽,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 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 的优秀作品 。
 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于1930 年动工,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请得拨款,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是1931年竣工。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 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2544平方米。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在台湾的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 。
 东南院,曾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所在地。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将社会科学院改称法学院。1932年至1937年间,中大校舍发展,法学院即设此,为二层楼房,以学校历史上曾名东南大学,且该楼地处校部东南隅,遂以东南院名之。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东南院作教学用房。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2799平方米,与中山院有平台相通 。
 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两层教学楼。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友个学院中之较大者,乃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2年院系调整,于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以后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1987年拆除重建,面积10700平方米,系主要教学楼之一。
 中大院,原名生物馆。1929年落成,面积2321平方米,造型为西方三古建筑风格,楼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和图书馆相信仿,且两楼东西呼应,相得益彰。处南高至中大,生物学科菁彦云集,秉志教授被尊为我国生物学鼻祖。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1958年后为建筑系系馆。
 健雄院,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楼二层,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 1923年毁于火灾。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成为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倡导德智体三育并举, 将体育列为各科必修,并于1916年春率先开设体育专 修科。1921年,南高更名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即向省公署请建体育馆,1922年立基,1923 年落成,面 积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金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
 中山院,初建于1922年,原为南高附中教学楼,楼高三层,教室18间。中央大学期间,以学校历史上曾名第四中山大学,命名该楼为中山院,文学院设此。1952年为建筑系系馆,1958年作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7433平方米,与东南院有平台连通。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电化教育中心设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