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山东农业大学
清光绪32年,成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创建于济南,学生多为秀才,毕业后可直接出国留学。
1913年改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26年奉系军阀督办张宗昌将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一一农专、工专、商专、矿专、医专、法专等五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其中公立农专成为省立山东大学农学院。
1928年因“五卅惨案”学校停办。同年省立山东大学农学院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迁址青岛。
1947年山东省立农学院在济南原公立农专旧址宣告成立,院长阎若闵。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原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山东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一并接收,同年12月又将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在青州举办的农林专科学校合并于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老校区大门
1952年9月,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当时的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同时调入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组成了新的山东农学院。
1953年11月,山东农学院为了加强党对学校政治思想领导和保证监督党在学校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经山东分局批准成立中共山东农学院委员会,党委书记华山。
1958年根据省委指示,学校迁址泰安,由山东农学院、山东林学院、山东畜牧兽医学院、泰安农业专科学校、泰安水利学校合并建立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改称山东农学院。
1983年9月,将原山东农学院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原院长陈瑞泰为校长,王成旺仍为党委书记。
1999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
2010年,入选”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基础型5所之一,分别是: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
2012年5月,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
201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山东农业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在校生33248人,其中本科生302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29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015人,另有继续教育类学生13870人。学校有教职工2593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857人,*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教学名师4人;国家及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泰山学者”17人。
学院设置截至201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学院、动物医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学院20个学院。
学科建设截至201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有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国家特色专业。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硕士点,86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涉及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
国际合作山东农业大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高起点、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学校与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韩国檀国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院、普渡大学、乌克兰达契亚农业工程大学、法国昂热农学院、荷兰万豪农学院、日本东京共立女子大学、韩国建国大学、公州大学、晋州产业大学等国外10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同时,学校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科研成果/山东农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2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70多项。获得*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61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17万余人。
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
学校与美国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德国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英国皇家农学院、法国昂热农学院、荷兰万豪农学院、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公州大学、晋州产业大学等国外29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
登高必自
“登高必自”为泰山登山起点孔子登临处石坊前碑刻(明嘉靖39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语出《中庸》“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
“登高必自”昭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集中体现了努力攀登、坚韧不拔的泰山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人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
山东农业大学设学于巍巍泰山脚下,植根于齐鲁文化沃土,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齐鲁名校。学校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广泛汲取泰山文化和齐鲁文化的精髓,积淀了底蕴深厚、个性鲜明的农大文化。“登高必自”的校训集中体现了百年农大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农大人以“登高必自”自励,含辛茹苦,上下求索,奋勇拼搏,使学校从一所单科性农林院校发展成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农、理、工、医、经、管、文、法、医、教育等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多科性大学。“登高必自”的校训是百年农大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学校精神的高度浓缩。
“登高必自”的校训,必将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自奋、自强、自勉、自尊,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永往直前,不懈进取,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农业科学优势突出、生命科学特色鲜明的知名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1、校徽图案由内外两部分结合构成,外环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内核为校徽基本图形。
2、基本形由山体、水纹变形组合而成,象征着山东农业大学北依母亲河——黄河,坐落于著名的泰山脚下、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山水结合的整体形象似昂首挺进的帆船,展示出农大师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3、山体的渐变趋势代表学校几经变迁,较后组建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渐变的形态意象为学校多层次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学术、科技、人才合作渠道,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4、1906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
5、校徽的颜色采用代表生命的绿色,喻意着生机和活力,山水相依,生生不息。
6、整体图案寓意为:在良好的环境下,山东农业大学与时俱进,扎根于知识的海洋,汲取养分,乘风破浪,蓬勃兴旺;图形形象整体、大气、严谨、儒雅,形象化地展现出山东农业大学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医、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
《携手登攀 共创辉煌》
齐鲁大地 孔孟之乡
齐鲁大地 孔孟之乡
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
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
啊山东农大 啊山东农大
我们求知的摇篮
我们求真的殿堂
登高必自 充满希望
登高必自 充满希望
在继承中创新 在实践中成长
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共同理想
为国家富强 为民族兴旺
携手登攀 共创新的辉煌
携手登攀 共创新的辉煌
爱国爱校 质朴厚德
求真创新 实干奋进
余松烈,*工程院院士,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小麦分团团长,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小麦首席专家。
余松烈院士从事小麦栽培及育种、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方面的研究。创造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已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小麦种子10多亿公斤,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要完成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山东省小麦中产变高产模式与较佳栽培技术规程”,“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小麦衰老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等省、*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6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小麦学》(副主编)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8名。
束怀瑞,*工程院院士,1929年9月26日生,山东淄博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曾兼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兼任*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首席专家。
束怀瑞院士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1年,在果树碳氮营养、根系生物学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系统理论成果,在国内外果树界有一定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成果应用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七五”和“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在17省市推广470万亩,新增产值7.6亿元;“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丰产优质技术开发研究”开发108万亩,单产由129千克提高到1010千克,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纯增效益56亿元:积极倡导和推广保护地生产,创建了果树保护生产技术新体系。由于科技工作成就突出,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999年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率领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建成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硕士28人、博士19人,指导博士后11人,现主持948项目2项,科技部果品加工1项,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3项,参与2116计划制订,为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印象初,*科学院院士。195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历任*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昆虫学会第二至第六届理事
会理事、青海省科协常委、副主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被山东农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现任《昆虫学报》编委,《昆虫分类学报》编委,《动物分类学报》编委,《*农业科技导报》编委。
印象初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共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1982年建立了《*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90年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1992年发表了《北美和欧亚大陆蝗虫区系组成对比》一文,两者之间的区系组成和主要危害种类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须防止相互传播的建议。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英文版),200多万字,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较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魏江春,*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留学苏联(今俄罗斯)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苏俄生物科学副博士和生物科学博士学位。*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菌物学会理事长;*科学院*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地衣学主要奠基人,*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魏江春院士主要从事*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及*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在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和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发表科学论文70余篇;专著4册,即《*药用地衣》、《西藏地衣》、《*地衣综览》(英文版)和《亚洲石耳科》(英文版)。多次赴欧、美等多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现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资助下正进行《*地衣志》岛衣型和袋衣型地衣、地衣生物多样性及其系统学、分子生物地理学及菌、藻共生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储备的研究。
山仑,*工程院院士。1933年1月生于山东龙口,1954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生物学副博士学位。曾任*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山仑院士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作物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开辟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是我国旱地农业农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提高半干旱地区农田降水效率综合技术途径、有限水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基础、不同作物抗旱机理、逆境成苗机制及调控等方面作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现致力于作物整体抗旱型、节水农业生物学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主编出版《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节水农业》等专著。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88年获*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于振文,*工程院士。194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7月至1987年2月,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
于振文院士,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超高产栽培理论,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创建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生理机制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发现深层根系对衰老调控的主导作用,氮素、水分、群体等因素调控衰老进程的机理;提出了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探索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提高粒重的理论,奠定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北方13所农业高校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完成《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专著,主译《作物生理学》(美)。主编、参编或编著20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培养博士生26名,硕士生33名。
现任领导/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邢善萍 校长: 温孚江
党委副书记:于留成 副校长:张敬和
党委副书记:周林 副校长:董树亭
纪委书记: 董新胜 副校长:张宪省
党委常委、副校长:朱 莉
党委常委、副校长:车先礼
知名校友/山东农业大学
建校以来,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管理、行政等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务及成就 |
李振声 | 中科科学院 | 自产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国家较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
印象初 | 中科科学院 | 自产院士,*科协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
朱兆良 | 中科科学院 | 自产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土壤学会理事长 |
余松烈 | *工程院 | 自产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已培养博士后8名,博士生28名,硕士生27名,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束怀瑞 | *工程院 | 自产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培养硕士28人、博士19人,指导博士后11人。 |
于振文 | *工程院 | 自产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博士生 26名,硕士生33名。 |
魏江春 | *工程院 | *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山仑 | *工程院 | 自产院士,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李玉 | *工程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 | 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1992年~2004年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1967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
唐克丽 | 国际欧亚科学院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获国家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金牛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科院竺可帧野外工作奖。 |
郝玉金 | 山东农业大学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孙青原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董汉松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 |
李传友 | *科学院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
李刚 | 山东农业大学 |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
倪敏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座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 |
赵孝民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研究教授 | |
高绍荣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研究员,兼任*农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博士导师 |
孙方臻 | *科学院 | 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
倪汉祥 | *农科院 | 研究员,*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博导 |
刘同先 |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 |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副教授,海外华人昆虫学家协会理事长,*留学生北美同学会会长。 |
李允聪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2010年被美国土壤学会和美国农学会同时授予各自学会的较高专业荣誉称号"2010 Fellow",国际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界享有广泛的影响。指导了15位博士后,接待了近百名长期和短期国际交流学者 |
黄炳茹 |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国际著名农学专家 |
邱文平 | 美国明尼苏达州公共安全局 | 高级工程师 |
潘玉春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
孔祥智 | *人民大学 | *人民大学教授 |
逯岩 | 山东省农科院 | 副院长,兼任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副团长、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执行专家 |
张世明 | 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27届农业科研成果较高奖获得者,山东省秸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
陈乃昌 | 农业部 | 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得者,农业部研究员 |
石华 | *科学院 | 原*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 |
徐琪 | *科学院 |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 |
田国忠 | *林科院 | *林科院森林病理学科首席专家 |
张振贤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
韩立民 | *海洋大学 | 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所长,兼任*海洋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青岛市外经贸顾问组组长 |
李道亮 | 北京市科技新星、首届*信息化百名学术与管理带头人、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农业先进信息处理专委会首任主席 | |
石华 | *科学院 | *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 |
董树亭 | 2007、2009、2011年中科院院士有效后选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单项较高奖 | |
李家文 | *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务及成就 |
温孚江 | 全国人大常委,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山东省主委 | |
魏传忠 | 国家质检总局 |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现兼任亚太旅行医学会主席、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组织副主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检验检疫学会会长等职务。 |
谢经荣 | 国家测绘局 | 副局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民间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
李振声 | 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 | |
朱兆良 | 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 |
任海深 | 安徽省 |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
于迅 | 海南省 | 省委常委,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 |
于建成 | 山东省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盖国强 | 山东省 | 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
刘慧晏 | 云南省 | 副省长 |
崔波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 |
葛延风 | 国务院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 |
李绍木 | 山东省 | 九三学社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滨州市政协副主席 |
王辉 | 中央组织部 | 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
韩俊 | 国务院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主副主任、党组成员,“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
周波 | *建设银行 | 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89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张涛 | 山东省 | 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
高玉潮 |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秦贞奎 | *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党委书记、副院长,博导。曾任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副局长、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 |
孔祥智 | *合作经济学会 | *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 |
马洪超 | 农业部 | *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 |
王树双 | 农业部 | *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 |
周嘉宾 | 山东省 | 外经贸厅厅长、党组书记 |
张庆坤 | 山东省 | 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土化系78级 |
庄文忠 | 山东省 | 农业厅副厅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 |
刘富春 | 山东省 | 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原副厅长,原莱芜市市长 |
马金忠 | 山东省 | 山东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原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枣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
汤建梅 | 山东省 | 民盟山东省委常委,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菏泽市科协副主席,民盟菏泽市委主委 |
曲福田 | 江苏省 |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
刘渊 | 江苏省 | 外事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原泰安市委副书记 |
张庆伟 | 德州市 | 德州市副市长、农工党德州市委主委 |
王治华 | 潍坊市 | 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
李维生 | 曲阜市 | 政府党组副书记,曾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 |
刘会晏 | 淄博市 | 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1984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专业 |
邹斌芳 | 日照市 |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原泰安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 |
王玉岭 | 重庆市 | 长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苗仲华 | 德州市 | 市委书记 |
江连仲 | 滨州市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
沈志强 | 滨州市 | 滨州市人大常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兰胜强 | 乳山市 | 政协乳山市委主席、党组书记。 |
叶庆华 | 滨州市 |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
尹振海 | 西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山南行署副专员 |
石华 | *科学院 | *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现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 |
逯岩 | 山东省农科院 | 副院长,山东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副团长 |
张桂芝 | 山东省农科院 | 党委副书记 |
徐立 | 山东省中兽医研究会 | 理事长、华东区中兽医研究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 |
张洪本 | 山东省畜牧办公室 | 副主任 |
刘炳谭 | 山东省畜牧办公室 | 副主任 |
张秀美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 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山东家禽》杂志主编 |
王立铭 | 山东省畜牧协会 | 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
李士强 | 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党委书记、局长 |
吴文良 | *农业大学 | 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原教务处处长、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博导,83年土壤农化专业。 |
胡锋 | 南京农业大学 | 副校长 |
刘龙驹 | 山东农业大学 | 原党委书记 |
李宝笃 | 青岛农业大学 | 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导 |
董忠堂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 党委书记 |
翁国立 | 青岛农业大学 | 党委书记 |
高儒林 | 泰山学院 | 泰山学院党委书记,泰安市委副书记 |
张云生 | 山东科技大学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师承瑞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 党委书记 |
姓名 | 所在单位 | 职务及成就 |
马金忠 | 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原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李绍彦 | 印度尼西亚正大集团 | 助理(副)总裁 |
赵焱 | 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董事长兼总经理 |
王明荣 | 光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山东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海南山东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 |
曹积生 | 山东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 | 董事长、总裁 |
赵北京 | 山东昱合集团 | 副总经理 |
谢思惠 | 福建省好思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钟诚 | 国龙集团 | 董事长 |
崔云龙 | 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朱果 | 中外合资济南斯帕法斯家禽有限公司 | 董事长兼总经理。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科技拔尖人才”、“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技奖”、“国家人事部、教委突出贡献奖 |
张学锋 | 菏泽北联农药制造有限公司 | 拥有菏泽北联农药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子公司 |
潘子龙 | 寿光蔬菜集团 | 副总裁 |
胡振新 | 山东天禧牧业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赵焱 | 山东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刁锋 | 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董事长兼总经理、东营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营市滨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 |
戚海峰 | 威海市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董事长,山东省风景园林专家组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