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药大学         (认领)

甘肃中医药大学 (http://www.gszy.edu.cn/)
网站类型:高校大学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中医药大学门户首页
详细说明
历史沿革/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省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开始。
1990年,学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3年,学校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2001年,学校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2008年增列为“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2008~2015年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0年,学校取得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2015年4月28日,被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5月28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同意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函》,甘肃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甘肃中医药大学 院系设置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部设有中医临床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外语教学部、体育艺术课部等18个教学院(部),另有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院,有20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
信息工程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四年制本科)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技术学院医学影像学(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本科)
藏医学院藏医学(五年制本科)、藏药学(四年制本科)
经贸与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药卫生方向、四年制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医药方向、四年制本科)
护理学院护理学(四年制本科)
药学院中药学(四年制本科)、药物制剂(四年制本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四年制本科)、中药资源与开发(四年制本科)
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四年制本科)
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
中医临床学院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本科)
学科建设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等四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西部地区扶持学科)
中药鉴定学
中医骨伤科学(*附属医院)
针灸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二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
中医老年病学
民族医学(敦煌医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附属医院)
中医血液病学(*附属医院)
临床中药学(*附属医院)
2011—201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药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2010年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方剂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内科学
中医药剂科(*附属医院)
中医脑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老年病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心肾科(第二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呼吸科(第二附属医院)
一级学科博硕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师资力量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2847人,其中专任教师535人,有1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9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8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3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2人获“甘肃省园丁奖”,20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25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1人,双聘院士3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医用生物学、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药化、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方剂学、诊断学、医学免疫学、中医外科学、分析化学。
省级教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团队(刘永琦)、中医学基础教学团队(吴红彦)、中药生药学教学团队(李成义)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药生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学生成绩
根据2014年兰州学生网资料显示,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 
学校荣誉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先进单位”。校工会和附院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荣誉称号。 

对外交流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乌克兰共建全球*“岐黄中医学院”,已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促进会开始与吉尔吉斯坦联系合作。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乌克兰巴卡莫列茨国立医科大学签定了医疗、教学和科研协议,与摩尔多瓦国立医药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科学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 科研机构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科研机构
级别实验室名称批复时间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2011.11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药生药实验室2009.07
中药药理实验室2009.07
中药化学实验室2009.07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药理与毒理学重点实验室2010.08
甘肃省发改委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中药新药创制省级重点实验室2012.5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2010.05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05
甘肃省工程技术中心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05
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技术中心2010
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兰州市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5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中药制剂实验室2008.05
中药制药实验室2008.05
中西医结合基础2008.05
中药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003
生物化学实验室2003

科研成果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1100余项,通过400余项省级以上鉴定科技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余项;主编、撰写出版各种学术著作40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

科研交流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先后承办了“2011中药欧盟注册高层应对研讨会”、“2010’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当归产业发展高端论坛”、“第十九届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12次,参会人数近4000人,在相关学科领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并建立起广泛联系。

学术资源学术期刊
该校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该刊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是“*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被《*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收录。
《中医儿科杂志》
该刊是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一种中医儿科专业杂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之一。《中医儿科杂志》已被《*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网-*学术期刊(光盘版)、《*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甘肃基层卫生》
该刊是由甘肃省卫生厅主管,甘肃省农村卫生协会、甘肃中医药大学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内部性季刊。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5月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各类图书58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40万册,时代盛典、超星等电子图书18万册。纸质图书中有古籍2.8156万册,外文图书2.956万册,过刊2.0万册,现刊435种。古籍文献室所藏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元刻《(闻人氏)痘疹论》、明刻本《类经》等善本,台湾出版的《敦煌宝藏》、文渊阁影印本《四库全书》以及《*西北文献丛书》等,构成了该馆的古籍藏书特色。

学校文化/甘肃中医药大学 校训

勤奋 严谨 继承 创新
做人要勤奋。 勤奋的人生来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的航船才有了方向,人内在的潜力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做人要严谨。 严谨地做人来自于强烈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责任严谨地做人要通过加强个人修养来实现,古人强调慎独,独善其身。 荀子《劝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行而行无过矣。” 做人严谨要追求真理, 探索真理,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做“ 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独具特色和优势。 继承主要是要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要在系统学习, 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的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循环的理论,与时代隔膜的理论必然就要滞后,失去生机。中医药学形成于先秦, 吸取了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精华,也吸取了国外医学精华,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历经几千年至今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合理内涵。  

现任领导/甘肃中医药大学

党委书记:王海燕
校长:李金田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应东、郑贵森、史正刚、汪永锋
党委常委、副书记:杨声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范康
副校长:贾国江、宋琦、刘铜华(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