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距南京50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城——滁州市,与著名的琅琊山风景区和“天下*名亭”醉翁亭相毗邻,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学校创建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1950年4月皖北行署决定筹办“皖北滁州师范学校”。1950年9月,新创办的滁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首次招生计划100人。滁县专区对新成立的滁州师范学校招生工作非常重视,先由各县预考推荐,选出了110人,到滁县参加复考,结果只有43人通过了复试。因招生人数太少,又从其他有初中毕业证书的学生中选招了一批人,两次共招生87人。 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便开办了中师班、初师班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少学生在读期间又两次参加各类招工考试、参军入伍,等到1953年首届学生毕业时,只剩下56人了。
1951年暑期,学校迁至定远炉桥办学,开设了师资轮训班,招收了一个初师班、两个中师班。1952年初,学校回迁到滁县园艺场处(今滁州学院北校区)办学。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到1954年, 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社会环境也趋于稳定,人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报考师范学校的人数增多,生源充足,招生工作进入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文革”期间,从1966年到1969年三年停止招生。从1970年秋始,恢复招生,连续招收两届一年制师范类速成班学生。1973年开始恢复考试入学,学制两年。
1977年月11月11日经安徽省革命委会批准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次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依托滁州师范学校设立的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77年开始招生,首次招收中文、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204人,这批学生于1978年春入学。1980年5月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命名为“安徽滁州师范专科学校”。
2001年3月9日,滁州市政府召开滁州师专扩建工作协调会,5月30日,初步决定征用正大饲料厂北侧土地建设新校区。6月12日,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滁州师专南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在原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新校区征地、贷款、规划、基建、开发等具体工作。7月28日,合肥工业大学设计研究所对新校区进行平面规划设计。
2001年4月4日,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滁州师专新校区规划的批复,原则上同意校园设计规划,要求加快新校区建设,确保实现2005年新校区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的发展目标。5月19日,南校区食堂,学生宿舍设计方案评标会召开,经过专家评审,合工大设计院设计的教学楼,省建工学院设计的食堂,市水利设计院设计的学生宿舍楼分别中标。6月28日,南校区建设正式动工;8月12日,教学楼正式破土动工。随后,两幢学生宿舍楼、食堂、环境绿化、图书馆分别开标动工。2002年8月27日南校区首期工程竣工启用,2540名学生正式入住。
“十五”期间,学校北校区的理化楼、艺术楼、7号学生公寓也相继建成使用。此外,南校区与教学大楼遥相对应的实验楼、图书馆、风雨操场也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滁州学院首批6个本科专业,当年首次招收500名本科生。2005年,滁州学院新增6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首次面向新疆、江苏等省区招生,这是滁州学院建校以来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
办学条件/滁州学院 硬件设施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建有配套的各类实验室和8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108个校外实习基地。固定资产总值近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05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校园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
截至2013年6月30日,学校有教职工1020人,专任教师670人,占65%以上,
此外,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2人,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和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余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9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82人,“
安徽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41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省级科技特派员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校级教学和科研团队31个。
2010-2013年,学校先后选派400多人次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有30多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0多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60多位教师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一线挂职锻炼,30位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设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通了“教师在线学习中心”,70%以上教师都能以各类形式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学院设置
滁州学院二级学院设置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滁州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滁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
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滁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内容资料来源于
教学建设
建设成果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先后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33项,立项建设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00项。学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拥有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1月10日,学校在滁州档案馆正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互派教师做访问学者。与韩国韩瑞大学、韩国湖南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3+2”、“4+2”以及艺术设计专业“2+2”、公费交换生等校际合作项目,互派留学生。与美国科罗拉多理工大学开展了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发展。
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共13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军民共建工作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单位”等称号。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78项。油画作品《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废墟上的阳光》获得2008奥林匹克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
科研设施
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一百多个,其中有省重点资助的CAI实验室、GIS实验室、CAD实验室和光原化综合实验室等[11]。建有“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化工技术等十多个研究所。
学报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至2009年已成为“*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6月30日,滁州学院图书馆已拥有馆藏纸质图书100.93万册,电子图书72.79万册,中外文报刊1980种。同时,图书馆还收藏有清华同方《*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法规大典》、《Springerlink》、《Ebscohost》《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以及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吴敬梓研究专题数据库》等20余个数据库。
校名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15]
校徽
滁州学院校徽呈圆形,寓意滁州学院立足滁州、面向安徽、服务全国。
中间篆书的“亭”字,意喻“天下*亭”醉翁亭毗邻滁州学院,突出了滁州学院的区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亭”变形成钥匙的形状,意喻滁州学院是帮助青年学生开启知识和智慧的金钥匙。钥匙的底部为变形的“心”形,意喻滁州学院用“心”培育人才,用“心”服务社会。“心”字中间点出了学校的创办时间“1950”年,突出了办学历史,意喻滁州学院人几十年不辍“心”血耕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校徽采用厚重的墨绿色,既体现了滁州学院毗邻琅琊山*森林公园、生态校园、山水校园的独特环境特征,也寓意着校园富有青春朝气、青春活力,事业发展生机勃勃。
校训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
“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
“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学校领导/滁州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庆承松
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志才
党委副书记:倪阳
党委委员、副校长:程曦
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朝贵
党委委员、副校长:吴开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永富
校长 | 杨汉章 | 兼,1950-1951年在任 |
沈长缨 | 1951-1953年在任 | |
辛艰 | 1953-1956年在任 | |
马孝伯 | 1956-1957年在任 | |
耿基 | 1957-1968年在任 | |
熊盛发 | 革委会主任,1968-1969年在任 | |
张鸣洲 | 1969-1977年在任 | |
张有理 | 1977-1979 |
教学点领导小组组长 | 孙秀山 | 兼,1978年在任 |
党委*书记 | 马爱民 | 兼,1979-1980年在任 |
党委书记 | 赵璧如 | 1978-1979年在任 |
马孝伯 | 1979-1980年在任 |
党委*书记 | 张曙东 | 兼,1980-1984年在任 | 校长 | 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党委书记 | 马孝伯 | 1980-1984年在任 | 孙秀山 | 代校长,1984-1988年在任 | |
孙秀山 | 1984-1993年在任 | 宁永禄 | 1988-1993年在任 | ||
孙谦 | 1993-1997年在任 | 甘霖 | 1993-1998年在任 | ||
凌炳余 | 2000-2004年在任 | 邱克 | 2000-2004年在任 |
滁州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 陈贤忠 | 兼,2004年6-12月在任 | |||
党委书记 | 余在岁 | 2005-2012年在任 | 校长 | 邱克 | 2005-2010年在任 |
庆承松 | 2012-至今在任 | 许志才 | 2010-至今在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