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池州学院将依法规范办学,按照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
目前,全校教职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升本工作总揽全局,根据学校整体规划,继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授工程”、“硕博工程”、“双师工程”和“名师工程”,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历史沿革/池州学院学院最早追溯于1917年创办的“池州师范学校”(1920年,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77年,文革后为贯彻安徽省1977年高等学校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政府与池州师范学校合署成立“安徽劳动大学池州专科”。故在校史上,池州学院创办于1977年。
1979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池州专科”。1980年,池州师范学校与安徽师范大学池州专科合并升格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2年,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与池州师范学校分立办学。池州师范学校独立办学,并于2002年与其他三校合并,此后参见“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史沿革”。1999年,池州工业学校并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
2002年,安徽省经贸学校并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与池州市政府签订了《安徽省教育厅、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池州师专、筹建池州学院协议》。2006年底,安徽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以高票通过池州师专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池州学院”。2007年1月,校庆30周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池州学院”。
2008年9月,学校部分搬迁到池州市东南教育园区大学城。2010年3月,信息传媒系、物理与机电工程系迁入新校区。2012年4月,化学与食品科学系搬迁入新校区,同时完成整体置换校区工作。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45个。
院系 | 专业 |
---|---|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历史学(师范类)、文化产业管理 |
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 |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 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 |
资源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 |
机电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音乐与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音乐学 |
体育学院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旅游方向)、休闲体育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教育(师范)、英语商务方向、法语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网络与新媒体 |
管理与法学院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 |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美术学(师范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
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04人,其中正高职称39人、副高职称138人,博士、硕士学位51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8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省级教学名师:李铁范、阳光宁、陆林、何根海、项桂娥、汪新、刘光明
省级教坛新秀:汤文益、吴自爱、黄国萍、陈鑫、周恺、何小青、朱子春、谭甲文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年份 |
---|---|---|
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团队 | 吴小贻 | 2010年 |
基础英语教学团队 | 方瑞芬 | 2013年 |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团队 | 杨小红 | 2014年 |
翻译理论与实践本科教学团队 | 汪东萍 | 2015年 |
质量工程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特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新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建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个,建有1个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项。
*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应用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历史学、土地资源管理、英语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汉语言文学、英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统计学类、学前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绘工程、广播电视编导
省级新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基础英语、高分子化学、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近现代史、现代汉语、分析化学、英语写作、无机化学、微积分模块教程、现代教育技术、电子商务概论、民法学、土地法学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环境科学、土地法学、教育学、古代汉语、英语教学法、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微观经济学、微积分模块选学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化学材料与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学研用一体化IT人才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数字媒体实验中心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化工类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化学与材料创新实践基地、水处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小学教师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旅游管理
省级*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模式建设、*城镇学前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改革与创新计划、应用型*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
学生成绩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三年中,学校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英语竞赛等20项学科专业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756人次。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韩国、美国、加拿大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台湾实践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与韩国京仁教育大学、韩瑞大学结为姊妹院校,签署了教师、学术、学生合作交流协议;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签定了联合开展“2+2”合作办学协议。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省级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池州傩文化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池州生态经济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皖南诗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皖南农业历史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皖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化学研究中心、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女性与性别文化研究中心、乡村发展与法制研究中心、区域产业经济创新研究中心、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量子信息与光电信息科学技术交叉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2年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了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其*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厅级项目180项;横向项目2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2篇,CSSCI、CSCD收录200篇;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获批国家专利44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0项。
馆藏资源
电子文献资源拥有:读秀中文搜索、*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西外文电子图书、*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年鉴全文数据库、*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总库、*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党建期刊文献总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ALLS电子教学参考书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各种实用学习光盘和随书附赠光盘等;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共享资源有:读秀学术搜索、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非书资料资源中心、职业全能培训库、方略学科导航、e线图情、CSCD*科学引文数据库、外文文献、法律法规等。
学术期刊
《池州学院学报》前身为《池州师专学报》,1987年1月创刊,为安徽省教育厅
主管,池州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主要刊发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历史与社会学、语言文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文化、艺术、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特色栏目有九华山佛文化、贵池傩文化、杏花村文化、池州生态与旅游文化、皖南民俗文化等。
《池州学院学报》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高校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九华山佛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文化传统/池州学院 校徽该校徽以“池州学院”的英文缩写字母“CZU”为主要设计元素构成一圆形的图案。字母经变化组合构成一向上的人字形象,表达了学院“以人 为本”的办学理念,整体图案还构成“e”, 为“教育”的英文首字母,表达了教书育人 的含义。同时还似一电子轨迹的形象,寓意学校管理科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圆形的图案,象征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开放的图案,象征学校立足池州、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整个图案构图简洁明快、典雅大气,富有时代气息,有很强的可辨性和亲和力,易于制作及在各种载体中使用。校标的颜色采用体现博大与科学,理智与永恒的蓝色,体现了科学性与时代感。
校训
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
“以行知为友”,即秉承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从求真、求实、求新、求活的教育理念中,寻求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启示,推进学校改革创新。
“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契合了学校的办学实际,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博学重行,注重以用为先,注重传承创新,充分体现了学校追求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
现任领导/池州学院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何根海 |
校长 | 柳友荣 |
党委副书记 | 孙晓峰 |
纪委书记 | 汪海 |
副院长 | 王延寿、阳光宁、汪贤才 |
党委委员 | 汪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