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其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庆阳师范专科学校。建校29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励精图治,奋发图强, 培养各类人才30000余名,为甘肃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心理测试、语音、计算机、旱作农业等16个综合实验室和教学中心,拥有接入因特网和*教育科研网的校园网络、英语调频广播电台和校内闭路电视系统等公共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5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80.36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2个,设有*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电子文献资源库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774人,其中专任教师467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7人,副教授12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3人;兼职教授31人,外籍教师8人。先后有2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9名教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8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和省政府津贴,5名教师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和“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现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六个二级学院,中文、历史、英语、数学、政法经管、体育、美术、音乐、生命科学、土木工程、政治理论教学部等11个教学系部和31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农学、历史学、教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98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崇德、卓异、敬业”的教风和“博学、慎思、自强”的学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奖励。
学院设立了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陇东民间艺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陇东资源生物、应用化学、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等11个研究所和科技推广中心,在语言学、敦煌学、陇东文化、老区历史、天体物理、生物技术、农作物育种、旱作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园艺以及陇东地区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地科研项目32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地奖励189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741篇,其中核心期刊587篇,被SCIE收录45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3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87部。有168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鉴定,其中有1个小麦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立足陇东,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西部,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力争发展研究生教育,文学、理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建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陇东大学。
1978年12月,陇东学院前身庆阳师范专科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1992年7月,国家教委将学校更名为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原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庆阳地区农业学校整体并入。
2003年4月,教育部批准在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设置多科性本科院校陇东学院。
2007年5月,学校先后通过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届本科毕业生教育质量考核验收和甘肃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庆阳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65年,省部级重点中专)整体并入。 办学条件/陇东学院
师资力量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021人,专任教师73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24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31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5人;庆阳市科技功臣2人,领军人才4人,“185”人才工程5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2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8人。有100多人次参加全国、省级、市厅各类学术团体,其中在省市学术团体担任理事以上43人,17人担任常务理事,8人担任副理事长。
学院专业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设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岐伯医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设2个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分别为庆阳市人民医院和庆阳市中医医院。
学院 |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修业年限 | 学科门类 | 招生类型 |
---|---|---|---|---|---|---|
文学院 | 1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师范 |
2 | 050107T | 秘书学 | 四年 | 文学 | 师范 | |
历史文化学院 | 3 | 060101 | 历史学 | 四年 | 历史学 | 两者兼有 |
4 | 040103 | 人文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
5 | 120210 | 文化产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非师范 | |
外国语学院 | 6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两者兼有 |
教育学院 | 7 | 040106 | 学前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8 | 040107 | 小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
政法学院 | 9 | 030101K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非师范 |
10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四年 | 法学 | 师范 | |
经济管理学院 | 11 | 020101 | 经济学 | 四年 | 经济学 | 非师范 |
12 | 120204 | 财务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非师范 | |
13 | 120401 | 公共事业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非师范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14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四年 | 理学 | 两者兼有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15 | 071001 | 生物科学 | 四年 | 理学 | 师范 |
16 | 071002 | 生物技术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农林科技学院 | 17 | 08270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18 | 090101 | 农学 | 四年 | 农学 | 非师范 | |
19 | 090102 | 园艺 | 四年 | 农学 | 非师范 | |
20 | 090201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四年 | 农学 | 非师范 | |
体育学院 | 21 | 040201 | 体育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美术学院 | 22 | 130401 | 美术学 | 四年 | 艺术学 | 师范 |
23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师范 | |
24 | 130504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非师范 | |
音乐学院 | 25 | 130202 | 音乐学 | 四年 | 艺术学 | 师范 |
26 | 130204 | 舞蹈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非师范 | |
27 | 130205 | 舞蹈学 | 四年 | 艺术学 | 非师范 | |
电气工程学院 | 28 | 070201 | 物理学 | 四年 | 理学 | 师范 |
29 | 0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30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31 | 080716T |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 四年 | 工学 | 师范 | |
32 | 080801 | 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化学化工学院 | 33 | 070301 | 化学 | 四年 | 理学 | 师范 |
34 | 070302 | 应用化学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35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36 | 040102 | 科学教育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
37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信息工程学院 | 38 | 080701 | 电子信息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39 | 080703 | 通信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40 | 80903 | 网络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41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两者兼有 | |
42 | 040104 | 教育技术学 | 四年 | 教育学 | 师范 | |
土木工程学院 | 43 | 070502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四年 | 理学 | 非师范 |
44 | 081001 | 土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45 | 120103 | 工程管理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46 | 070503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四年 | 理学 | 非师范 | |
能源工程学院 | 47 | 081501 | 采矿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48 | 081502 | 石油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49 | 082901 | 安全工程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
机械工程学院 | 50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51 | 80203 | 材料成型及控制 | 四年 | 工学 | 非师范 |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生物科学专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农学、小学教育、历史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学、*近现代史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化学化工、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古代文学、世界史、普通动物学、土壤肥料学、普通物理实验、数字电路、分析化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14门省级精品课程。
师生成绩与实践教学
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5项。建立了14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正宁县中湾林场被教育部确定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科技作品、英语演讲等学科竞赛中获各类奖励127项,其中*奖励18项。
对外交流与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学生到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承担《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洪堡州立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及台湾*文化大学等13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并先后派出学生到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留学。
荣誉表彰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奖励,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陇东学院 科研平台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庆阳市共建现代苹果技术研究中心、陇东冬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庆阳市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成果据201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该校共发表学术论文4514篇,出版专著、教材89部,专利36项。获各类科研项目527项,其*家社科基金8项,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部级43项,获省市各级科技奖励141项。
学术资源截至2013年7月,陇东学院图书馆馆藏有137.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5.5万册,超星电子图书52万册),1505种期刊,60种报纸,2001年与Internet网、*教育科研网实现了联网,并建有国家光盘检索中心《CNKI检索咨询一级站》和《*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陇东学院信息工作站》。
从1997年开始购进《*学术期刊(光盘版)》和《*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及《*社科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等电子出版物。2004年开始选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标准全文数据库(北京万方)》和、《博看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陇东地方和特色产业(黄花菜、白瓜籽)文献数据库(自建)》、《超星电子图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建立了镜像站点。 学院学报《陇东学院学报 》创刊于1985年,其前身是《庆阳师专学报》。《陇东学院学报》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陇东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陇东学院学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 为指导,以“传承先进思想,繁荣科学文化”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办刊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
《陇东学院学报》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及探析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学术创见与理论深度的学术论文。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出版,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提出声明。
《陇东学院学报》为双月刊,大16 开,128 页。双月15 日出版,1、3、4、6期为社会科学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本刊自办发行,订购者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定价60元(含邮资)。
学科带头人闫庆生:主要从事陇东地方史研究与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共发表各类论文近四十篇,其中《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发表在《近代史研究》(2001.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发表在《抗日战争研究》(1999.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税收问题研究》发表在《*经济史研究》(2001.4)等*刊物上。合写专著《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1937—1945)》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对边区经济史进行研究,数据全面详实、结论*可信,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近年来陕甘宁边区史研究上的一大硕果。该成果荣获1998—1999年度“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另一部合写专著《庆阳简史》是庆阳地方史研究领域的*部史体专著,是一部了解陇东历史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荣获1999年度“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简毓峰:男,汉族,生于1957年11月,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学士。1997—1998年,在兰州大学区域经济研究生班深造。现任陇东学院科技处处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主任,农学系(农科所)研究员。兼任省农学会理事,《甘肃农村科技》编委,《陇东学院学报》编委,庆阳市专家顾问团成员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作物育种与栽培、旱地农业、宏观农业等专业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与示范推广课题(项目)20余项,取得成果18项,获奖16项(次)。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次),二等奖5项(次),三等奖5项(次)。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4篇,获奖论文4篇。目前,在研课题3项。
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入选甘肃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入选陇东学院首届学科带头人。
刘建宁:男,汉族,教授,1963年11月生于甘肃合水。1995年7月西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被聘为陇东学院化学系教授。现任陇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陇东学院体委副主任。1995年7月至今,先后获《甘肃省教委高校科技进步奖》一次、《甘肃省教委青年教师成材奖》一次、《陇东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次。主持完成了甘肃省教委科研项目《含硫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金属配合物直接电化学合成》、《新型腙类试剂的合成及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先后在《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Turkish Journal of Chemistry》、《RARE metaLS》、《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应用化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卫生检验》、《兰州大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等SCI、SCIE、*、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
陇东学院聘用兼职教授基本情况表
聘请系部 | 姓名 | 单位 | 专业 | 学位 | 职务 | 职称 | 兼职类型 |
中文系 | 杨晓蔼 | 西北师范大学 | *古代文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 | 教授 | 学术型 |
中文系 | 赵学勇 | 兰州大学 | *现当代文学 | 硕士 | 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政法经管系 | 陈晓龙 | 西北师范大学 | *哲学 | 博士 | 副校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政法经管系 | 杨贵言 | 甘肃省委党校 | 经济学 | 博士后 | 校长助理 | 教授 | 学术型 |
历史系 | 袁林 | 陕西师范大学 | 历史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 | 共享型 |
历史系 | 田澍 | 西北师范大学 | 历史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文学院书记 | 教授 | 学术型 |
英语系 | 袁洪庚 | 兰州大学 | 英语 | 博士 |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数学系 | 钟承奎 | 兰州大学 | 数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 | 教授 | 共享型 |
数学系 | 刘钟奎 | 西北师范大学 | 基础数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数信学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数学系 | 吴建华 | 陕西师范大学 | 偏微分方程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数信学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董晨钟 | 西北师范大学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物电学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郝晓弘 | 兰州理工大学 | 自动控制原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美术系 | 岳嵘琦 | 西北师范大学 | 油画 | 学士 | 硕士生导师敦煌艺术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教育学院 | 万明钢 | 西北师范大学 | 教育心理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院长 | 教授 | 共享型 |
教育学院 | 李瑾瑜 | 西北师范大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教师培训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教育学院 | 刘旭东 | 西北师范大学 | 教育原理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政治理论教学部 | 范鹏 |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博士 |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生命科学系 | 刘乃发 | 兰州大学 | 动物学 | 博士 | 教授 | 学术型 | |
建筑工程系 | 朱彦鹏 | 兰州理工大学 | 结构工程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音乐系 | 白陆平 | 西安音乐学院 | 键盘 | 硕士 | 副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农林科技学院 | 张改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作物遗传育种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主任 | 教授 | 学术型 |
化学化工学院 | 涂永强 | 兰州大学 | 化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重点实验室主任 | 教授 | 共享型 |
化学化工学院 | 杨武 | 西北师范大学 | 分析化学 | 博士 | 化工学院书记 | 教授 | 学术型 |
化学化工学院 | 赵建设 | 西北大学 | 无机化学 | 博士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 | 学术型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张德运 | 西安交通大学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学士 | 所长 | 教授 | 共享型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吕振肃 | 兰州大学 | 通信工程 | 硕士 | 所长 | 教授 | 学术型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于洪志 | 西北民族大学 | 计算机 | 博士生导师信息院院长 | 教授 | 学术型 |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 杨改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教育技术学 | 学士 | 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 | ||
体育系 | 许世岩 | 西北师范大学 | 体育训练学 | 学士 | 硕士生导师 | 教授 | 学术型 |
新校区/陇东学院 陇东学院新校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温泉乡,距校本部4公里,占地面积1000亩,现有在校学生5600多人,教职工300多人,设有新校区办公室、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保卫处、计财处、基建处、后勤处、后勤服务公司、图书馆、网络中心等11个机关部门和教学辅助单位;有中文、数学、教育、政法经管、历史、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农学、园林、美术、建筑工程等11个教学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数学、历史、政法、美术、经济法等19个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教学专业;有119个教学班,有农业科学、教育科学、陇东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园艺等5个研究所以及科技与成果转化推广中心。
新校区从2002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校舍面积1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2.2万多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8万多平方米,校园东区的学生活动场所、道路、锅炉房、给排水系统、电视、电话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可以满足新校区当前的生活、教学使用要求。二期工程将于新西合公路开通时同步进行,其中完成东部分艺术楼二期工程,实验楼二期工程,图书馆二期工程,新校区主大门和部分主体教学楼。当学院学生人数增加以后,完成校园规划西半部分的其余项目。
新校区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后勤服务区、集中绿化区、科技产业区等6大功能模块。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绿草如茵、景色宜人,是孕育桃李、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传统文化/陇东学院 徽标该校徵标由陇东学院名称的汉语拼音和英文首写字母“L”、“D”同构合成,“L”与火焰构成一个蜡烛,“LD”同构并与火焰又组成火炬图形,荧荧红烛,寓意传道解惑、巍巍师魂。学校地处革命老区庆阳,火炬造型寓意老区精神薪水火相传,火焰也象征着学校腾飞和引领时代。校训崇德尚实 自强不息
校风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修养。业精于勤,勤能启智,勤能补拙,致志于学,持恒专一,循序渐进,契而不舍,学而不厌,坚忍不拔,奋发努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必能成就事业。
文明:文明的实质与核心,是直接塑造人,帮助人树立自己的尊严。它应把人塑造成为有价值取向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成为有专业才能的人,塑造成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塑造成具有独创个性并恪守原则规范的人,塑造成具有健康理性思维的人,这就是一个学校的成功所在。
求实:求事求是,求真务实。科学和真理的精髓就是真实,真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真实才会给人们带来福祉,只有把它变为一种精神,真实才能为我们展示希望和辉煌。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揭示人们新的认识领域和认识层面,发现规律,启迪智慧,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为社会提供创造性的资源。
教风崇德:这是一种价值观,强调一种人格价值含量。教师的品格、气质、学养、胸襟,直接影响学生的修为。教师应径明修立、身正学博、为人师表,成为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者。
卓异:锐智通达,博览贯通,学问精深,走在学科的前沿;文理渗透、学知中西,成为*优异的人,以蓬勃的创造精神为人所传颂、所仿效。
敬业:人师之责,首先专心学业,热爱自己的事业岗位,人生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人,有益社会,承担起为社会谋福利的责任。
学风博学:文理渗透,了解中外,笃学博闻,融会贯通,崇尚科学,博洽经史,工于文辞,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增值。
慎思:“学而不思则罔”,慎思是一种品质,思可明理,思可求真,思考会令人深入、全面。科学始于问题,世界是由问题组成的,历史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学会思考,长于求索,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自强:是一种自我超越,开拓进取,积极竞争的品质。它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大学生应当相信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应当成为理想的追求者和未来责任的承担者,对“完美”的向往和探索,对自我价值的挖掘和认识,相信自己在社会中的使用价值,是自强的基本内涵。 现任领导/陇东学院
在党委书记 于树青
党委副书记、院长 闫庆生党委副书记 汪建华
党委委员、副院长 刘仁义
党委委员、副院长 俞子泓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立峰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白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