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         (认领)

人文与社会 (http://wen.org.cn/)
网站类型:社会民俗
运营单位:公司
建站时间:2025-04-21
发布信息数量:不限制
keywords/关键词:
description/描述:人文与社会 - 关注人文, 关注社会
详细说明
图书信息/人文与社会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7月1日)

  精装: 404页

  开本: 32开

  ISBN: 7806814418

  条形码: 9787806814413

  尺寸: 20 x 14 x 1.8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人文与社会

  鲍宗豪,男,1949年12月17日生,浙江奉化人,教授,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2001年初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主任、金山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城市管理学院院长、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国际会员、世界经济伦理学会会员。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1年.2002年,先后三次享受学校一级教授岗位津贴(全校12人),获200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2002年度精神文明优秀组织者奖;2003年3月被选为徐汇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内容简介/人文与社会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维才能把握本性、实体、世界的普遍力量与究竟目的”(黑格尔语)。这种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产生哲学、宗教、艺术、、伦理、法律等等的原动力。

  《周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当炎黄子孙把数千年之上的历史人物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时,表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崇尚人文传统的民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文化创造活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话显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人已经认识到:要使天下(即社会)得到教化,趋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们或许更可以说:人文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不能忽视人文因素。

  创办这本学术集刊并取名为《人文与社会》,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是为序。

媒体评论/人文与社会

  卷首语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为人,在于他有思想,“唯有思维才能把握本性、实体、世界的普遍力量与究竟目的”(黑格尔语)。这种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想,就是促使产生哲学、宗教、艺术、政治、伦理、法律等等的原动力。

  《周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语中的“人文”,实出于此,意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当炎黄子孙把数千年之上的历史人物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时,表明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崇尚人文传统的民族。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文化创造活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一句话显示二千多年前古代*人已经认识到:要使天下(即社会)得到教化,趋于完善,人文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迄至今日,我们或许更可以说:人文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实践,社会进步不能忽视人文因素。

  创办这本学术集刊并取名为《人文与社会》,其宗旨就是研究人文历史传统,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是为序。

  编者于2004年6月2日

目录/人文与社会

  “文化自觉”与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 鲍宗豪

  文化断裂与老年人的孤独 张乐天 杨雪晶——对上海一个工人新村老人群体的文化解读

  老庄哲学与印度(奥义书)及东方神秘主义 张荣明

  易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主干——我的易学观 张其成

  论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萧汉明

  全球化文明语境的重塑 鲍宗豪 李 振

  从克隆人之争看生命伦理学 沈铭贤

  四祖禅述略 陈 兵

  论佛教对民间崇拜的渗透 严耀中

  略论道教整合民间信仰的教义基础和基本方式 刘仲宇

  论崔希范(人药镜)的内丹思想 李远国

  和谐与冲突的边界——*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李向平

  《神话求原》序 王小盾

  “女神文明”的溯源研究及前瞻 叶舒宪

  *近二十年唐代文学研究述评 陈尚君

  “理无情有”说汤翁 叶长海

  《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孙 逊

  走下理性与理想的阶梯——从西方造型艺术的历史看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吾敬东

  唯大时代乃产生大著作——郑振铎《*古代木刻画史略》发微及述评 陈福康

  六朝科技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周瀚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学术背景 倪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