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臀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胸鳍侧下位,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
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宽短,接近项背骨。吻部背视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颌齿及腭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眼中等大,侧上位,眼缘游离;眼间隔宽,略隆起。
前后鼻孔相距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1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鳔1室,心形。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短小。
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位于背鳍基稍后的垂直下方,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圆,上、下叶等长。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颡鱼仔鱼孵出1~3天,体长5.0~8.0毫米,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9.0毫米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毫米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14.00毫米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毫米以上的仔鱼,则开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等。所以黄颡鱼仔鱼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