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塘虱鱼苗(本地塘角鱼苗)
产品分类: 底层鱼类
产品简介:肉细嫩味美,富营养,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滋肾、调中、兴阴之功效,故被视为滋补食品,为南方常见的食用鱼,也是出口港、澳的重要品种。养殖胡子鲶,因其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效益较高。
产品名称:塘虱鱼苗(胡子鲶鱼)
鱼苗产地:广州吉鲳水产鱼苗养殖场
鱼苗规格:3-5cm
生活层次:底层
放养密度:20000-50000尾/亩
一、本地塘虱鱼的习性
1、适应温度
本地塘虱鱼属暖水性鱼类,耐寒力较弱,适宜生长水温为18~32℃,适温度为25~30℃。当水温下降到12℃时,不活动,不摄食,处于冬眠状态,低临界温度4℃,高极限温度为35℃,在冬季塘角鱼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避寒越冬。
2、食性与生长
本地塘虱鱼是一种以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鱼苗主要摄食水中的轮虫、技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当长到3cm时便以捕食水生昆虫、蠕虫为主。7~8cm时开始捕食小鱼虾等食物。人工养殖好投喂浮性颗粒饲料。
本地塘虱鱼属小型鱼类,体重50~100克即可上市。鱼苗孵化后,培育20~30天可达到3cm以上规格,就可以放养到池塘里,饲养3~4个月可达到商品规格,一年可饲养2批,一般是养1.5批为好。
3、繁殖习性
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塘角鱼饲养一周年可达性成熟。一年可产卵四到五次,4~10月是繁殖季节,其中5~7月是繁殖盛期。
授精卵为粘性,粘在水草上孵化,在水温26~30℃的条件下,约经30小时孵化出苗,刚孵出的鱼苗为半透明,贴在池底,依靠卵黄囊获得营养,再过3~4天,鱼苗身体出一黑色素,开始上下游动和摄食,一般孵出后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
二、成鱼饲养:
1、鱼池要求:用池塘养殖以小面积为好(如3亩以下)。用水泥池则面积不限,8m2以上均可,水深要求0.8-1m,池壁高出水面0.5m,设有进排水孔。新建水泥池须经浸泡15天以上方可使用。
2、鱼池消毒:放鱼前先用养邦或二氧化氯等药物消毒鱼池,使用浓度为4ppm,,即每立方米水用4克养邦。也可用生石灰消毒,干池消毒,应用生石灰75-100kg,带水消毒,每亩一米水深用生石灰125-150kg。
3、鱼种放养:池塘养殖每亩放3cm鱼种1.5-2万尾,如放5-6cm以上鱼种,亩放0.8-1.0万尾即可。水泥池饲养视水源等条件而定,每立方米水体放3cm鱼种约80-150尾,池塘养殖每亩可搭配鲢鳙或罗非鱼100-150尾。放鱼前,先用浓度为4%的盐水或0.4ppm的溶液浸泡鱼种5-10分钟。
4、投饲: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塘角鱼养殖的成败。如果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平衡,将会导致塘角鱼生长缓慢,发病和死亡高,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一种优质的塘角鱼饲料,营养成份平衡,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常兴牌饲料是目前市场上较理想的饲料。投喂方法: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日投量为鱼体重的2.5-5%,按照不同规格的鱼种,使用不同型号饲料。
5、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成功重要的因素。水质问题,特别是溶氧问题,是水产养殖管理中重要的因子,养殖中鱼的疾病、死亡、生长不良、饲料效率差等大多与水质有关。而适宜的放养密度和投喂的饲料则是控制好水质的重要措施。
6、改变体色:人工养殖的塘角鱼,由于改变了其生活习性和生长速度加快,其体色往往是偏黑色,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塘角鱼上市之前,需使其体色由黑色转变为浅黄色,因此塘角鱼体重达到75g左右时,开始投喂常兴牌转黄饲料,连续投喂30天左右。
三、病害防治
本地塘虱鱼发病的原因,一是病原体的存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发病。二是养殖水体水质恶化,对鱼产生应激,降低鱼的抗病能力,三是饲养管理不合理,放养密度过大,致使鱼类排泄物过多,或投饵过量,导致水质恶化,各种病原体大体滋生,侵袭鱼体致病。如果鱼体受伤,更易感染疾病。四是投喂营养成份不全面,缺少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致使鱼体营养不良,抗病力减弱而引起疾病。投喂含油过高的饲料,容易造成脂肪肝,引起肝脏病变和影响生长速度。五是水体缺氧,塘角鱼鳃呼吸加重,造成鳃部发炎,胸鳍基部脓肿。
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每天细心观察鱼的吃食和活动情况,发现不正常要及时捞起发病鱼拿到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请示疾病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