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科学养殖重在预防,贵在坚持。
随着水产养殖业不断追求利益大化,鱼类疾病也频繁发生,如何做到防大于治,需要不断总结判断,其中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春季爆发性疾病、爱德华氏菌、夏季出血等疾病对鮰鱼养殖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大面积死亡,增加了养殖公司的死淘率,对养殖场的综合效益影响很大,建议根据养殖季节、生长阶段、投喂量等制定全程保健方案。
增强体质,降低死淘率,采用内(鱼体)外(环境)结合的方式,如下:
内:越冬前、养殖高峰期、开春后三个阶段定期检查鱼体体质情况,增强鱼体肝脏、肠道保健及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蛋白因子Igm的分泌,吞噬细胞的活性剂数量等。
外:控制应激源,如检查水质情况,切忌转塘。不同的温度下投料量的控制,同时应激情况下代谢糖蛋白的代谢加快,池塘溶氧更加重要。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清明前后养殖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投料方式细致,避免直接整袋倒料,建议使用投料机。
2.软化饲料,充分泡发,按30%-40%比例加水投喂,并在饲料中添加优肠乐,应激宁3型,药饵添加比例一套50斤料。
3.水温稳中有升,确定没有寒潮侵袭,水温达到22度以上时方可缓慢加料。
4.水温稳定后,定期使用华扬双菌组合消毒杀灭致病菌并每月按华扬5+5保健模式保健即可。
特别注意:
水温由低向上升至19℃时,一定要用药控制预防因肠道问题引发的爆发性死鱼。方案就是:板黄散,制菌灵,多维,各一包拌料一包连喂三天每天一次。如发现有任何一条死鱼出现,需加入达克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