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规模化养殖场如何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营养,模式匹配饲料。
思路:鮰鱼养殖过程中,不同的时期饲料需求及养殖目的有所不同,对鮰鱼养殖过程进行时间划分,通过营养设计不同阶段的鮰鱼饲料档次。
饲料质量的定位不能由价格高低来衡量,而是看是否与养殖公司的养殖品种、养殖阶段、养殖周期、养殖密度设计、鱼体健康、成鱼上市时间相匹配,真正从饲料使用效率上来考虑。包括消化率,投料模式等。
早春时节鮰鱼养殖池塘管理方案
经历了艰难的2017年,鮰鱼养殖迎来了新的春天!在2018年初,鮰鱼价格复苏,2斤鮰鱼涨至7元左右, 1斤左右的鮰鱼涨到了6.2元/斤。然而,每年3-4月份对于许多养殖户是比较痛苦的月份,持续的阴雨天、起伏的温度、虚弱的体质、酸化的底质、两虫两菌等等,稍微不慎可能导致你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天门海大对于华中地区的气候以及养殖现状,推出鮰鱼养殖早春池塘管理方案。
一、早肥水
经历了一个寒冬,部分池塘里已经没有“肥”了,许多池塘水已经浑浊了,加上3-4月份持续的阴雨天、气温变化剧烈,对于鮰鱼应激非常大,容易造成鮰鱼在水中打搅,损伤,从而造成水霉病;同时水瘦,水温低,都不利于鮰鱼开口、体质的恢复。因此开春之后需要及时肥水。
容易导致鮰鱼发病的外环境因素管理
氧气:鮰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鱼池底层,而底层也是首先出现氧债的区域,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对溶氧要求非常高,如果出现溶氧不足,轻微的情况下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养殖成本,也会给鱼机体带来一些暗损伤,情况严重的话,就会浮头、泛塘死鱼。
解决办法:肥好水,培养好藻类(池塘的溶氧80%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利用好增氧机,把上层丰富的溶氧送到容易缺氧的下层。
推荐使用绿源多肽:全溶性膏体肥,使用后不会加重底部负载;使用成本和普通肥差不多 ,但使用量少,所以劳动量小;高温、低温都可使用;受天气限制小,阴雨天也有很好的肥水效果。
底部管理:鱼类排泄的粪便等有机物质大部分都是沉降到底部再分解利用,如果溶氧不足,就会不完全分解成为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鮰鱼又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底层,对氨氮、亚硝酸盐非常敏感,所以底部的管理在鮰鱼养殖上尤为重要。
解决办法:定期使用直接作用于底部的底改产品(水温低时使用化学类氧化型底改产品,水温高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底改产品)
推荐使用乐碧净:颗粒型微生物制剂底改产品,分解底部有机碎屑能力强;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有很好的培养有益藻类的功效。
防治方法:
1.做好底部改良工作,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不给出血病提供一个容易发生的水体环境;
2.定期内服板黄散+应激宁3型,是鱼本身的抗病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3.发生了及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外用复合碘消毒治疗控制它的爆发。
烂身病: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发病原因:该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养殖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起批量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初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度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
由于鲤鱼急性烂鳃病频发、草鱼行情低迷等原因,部分养殖户开始寻求转养其它品种。近年来鮰鱼逐渐打开了内销市场,需求量上升,以其坚挺的市场价格和高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养殖户的目光,养殖户的养殖热情开始高涨。
根据全国斑点叉尾鮰苗种产量推测2016年鮰鱼商品鱼的产量在30万吨左右,河南地区约占14%。如何在鮰鱼产量大幅增加及上市前抓住高利润空间的机遇呢?
2016年8月2日,河南通威将鮰鱼养殖集中区域的郑州和武陟两地用户组织起来进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交流会。通过区域经理、示范户的现场讲解和实地参观投喂现场的方式,两地用户在投喂技术、用料选择及养殖模式上进行了深入学习交流。
一、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增加鮰鱼投喂次数
鮰鱼属有胃鱼类,投喂的饲料先经过胃初步消化后再到肠道中进一步消化吸收。目前,鮰鱼养殖不管是精养还是混养,普遍是一天投喂2-4次。增加投喂次数,少量多餐的投喂方式利于鮰鱼的消化吸收,避免因过量摄食引起代谢紊乱进而造成的鮰鱼套肠病。
武陟地区的养殖户目前在河南通威的支持下正在探索鮰鱼一天投喂6-7次的养殖模式,在鱼的长势及体质健康度上有了初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