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科学养殖重在预防,贵在坚持。
随着水产养殖业不断追求利益大化,鱼类疾病也频繁发生,如何做到防大于治,需要不断总结判断,其中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春季爆发性疾病、爱德华氏菌、夏季出血等疾病对鮰鱼养殖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大面积死亡,增加了养殖公司的死淘率,对养殖场的综合效益影响很大,建议根据养殖季节、生长阶段、投喂量等制定全程保健方案。
增强体质,降低死淘率,采用内(鱼体)外(环境)结合的方式,如下:
内:越冬前、养殖高峰期、开春后三个阶段定期检查鱼体体质情况,增强鱼体肝脏、肠道保健及非特异性免疫,增加免疫蛋白因子Igm的分泌,吞噬细胞的活性剂数量等。
外:控制应激源,如检查水质情况,切忌转塘。不同的温度下投料量的控制,同时应激情况下代谢糖蛋白的代谢加快,池塘溶氧更加重要。
斑点叉尾鮰于1984年开始由美国引入我国养殖,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史,目前基本上为池塘主养或混养模式,每年产量可达20万吨以上,出口2—3万吨。
回顾鮰鱼产业的来路,充满了艰辛与波折,但行业的技术与理念在不断的进步和突破,健康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发展、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工贸易渠道的完善,始终在支撑和推动着这一产业的稳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外来”的鱼经过那么多的风浪,终将成长为我国一个效益和特色的养殖品种。
2、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3、爱德华氏菌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4、柱状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早春时节鮰鱼养殖池塘管理方案
经历了艰难的2017年,鮰鱼养殖迎来了新的春天!在2018年初,鮰鱼价格复苏,2斤鮰鱼涨至7元左右, 1斤左右的鮰鱼涨到了6.2元/斤。然而,每年3-4月份对于许多养殖户是比较痛苦的月份,持续的阴雨天、起伏的温度、虚弱的体质、酸化的底质、两虫两菌等等,稍微不慎可能导致你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天门海大对于华中地区的气候以及养殖现状,推出鮰鱼养殖早春池塘管理方案。
一、早肥水
经历了一个寒冬,部分池塘里已经没有“肥”了,许多池塘水已经浑浊了,加上3-4月份持续的阴雨天、气温变化剧烈,对于鮰鱼应激非常大,容易造成鮰鱼在水中打搅,损伤,从而造成水霉病;同时水瘦,水温低,都不利于鮰鱼开口、体质的恢复。因此开春之后需要及时肥水。
根据早春低温、阴雨天多的特点,为了、有效实现水质肥爽的目的,建议使用“早春泡肥”肥水方案:
15亩水体使用“海联科藻源素+海联科藻生元”各一件,按照肥:水=1:20的比例,混合搅匀在船舱中浸泡9个小时以上,然后全塘泼洒。
同时,建议使用花鲢宝定期发酵进行补菌调水。
二、早投喂
经历了一个寒冬,鮰鱼掉膘严重,体质较差,然而由于水温还很低,没有达到要求,投喂量不易太高,建议使用功能料鱼健乐开口或者坚持3103+3505(肝肠利健拌料)内服,投喂率控制在0.5%左右,随着气温上升,缓慢加料;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的疾病管理方法,这些都齐了!
随着国内对鮰鱼的消费的增加,近几年来鮰鱼的价格一直较好,养殖也比较红火。从2015年来国家的拆网箱,使鮰鱼养殖量有较大的下滑,池塘养殖越来越多,而近期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政策越趋严格。所以针对鮰鱼疾病的防控,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趋势,既要考虑对疾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又要考虑成品鱼作为食品的安全性,更要考虑养殖的益性。
鮰鱼的特性
1.无鳞鱼;
2.底栖杂食性;
3.肠道短,在体长的两倍,有原始形态胃,肠道前后大小不一;
4.趋弱光性,6度以上均摄食;
5.对氨氮、亚硝酸盐比常规鱼敏感。
防治方法:
1.做好底部改良工作,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不给出血病提供一个容易发生的水体环境;
2.定期内服板黄散+应激宁3型,是鱼本身的抗病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3.发生了及时用科克菌+多克菌+应激宁3型内服,外用复合碘消毒治疗控制它的爆发。
烂身病:发病初期,在头部、躯干部或鳍条部出现灰白色或稍有充血的腐烂区域;当病情加重时,病灶皮肤受损,露出其下的肌肉组织,随后可因细菌性败血症而造成病鱼死亡。鳃组织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
发病原因:该病原的感染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高温、养殖密度过大、机械损伤、水质恶化等,幼鱼更易于感染,并会引起批量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多在春末至初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温高于20度时才出现流行情况,但在低温期间亦可发病,因此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二、选用优质鮰鱼膨化料—通威1680
鮰鱼养殖周期在1年半至2年,售鱼模式一般为捕大留小。目前河南地区鮰鱼养殖多选用沉性颗粒料,而膨化料以易消化吸收、便于观察、不浪费、不污染水质等优点也逐渐吸引部分用户开始选用膨化料喂养鮰鱼,膨化料的以下优点也是吸引客户选用的重要原因:
1、膨化料长势快,养殖周期短
鮰鱼投喂沉性料的养殖周期一般在1年半至2年,春季3-4月份放鱼,养至第二年4-5月开始售鱼。膨化料可有效缩短养殖周期,同样春季3-4月份放鱼,停料前可达上市规格,比投喂沉性料提前4-5个月上市。
2、体质健,且能避开鮰鱼春季发病高峰期
一方面膨化料粉碎细度高且经过熟化,利于鱼类的消化吸收,鱼不宜患肠炎病,体质健康。另一方面每年4-5月份是越冬鮰鱼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管理不精细的鱼塘一旦发病,死亡率,损失。用膨化料饲养鮰鱼,年前上市可有效避开鮰鱼疾病高发季节。
3、待价售鱼,增加效益
近年来,鮰鱼以其高的利润空间吸引一大批用户开始转养鮰鱼,特别是2016年,河南地区鮰鱼养殖量大幅增加,根据养殖周期推算2017年将有大批鮰鱼商品鱼上市,价格恐将受影响。膨化料投喂鮰鱼,长势快,鱼一旦长成,可根据价格适时售鱼,避免鱼价高涨但规格达不到上市标准而无法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三、改变养殖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改变投喂次数、选用膨化料等方式促进鮰鱼健康生长,形成鮰鱼当年养成模式,一方面避免越冬掉膘问题,有效降低饵料系数0.1-0.2,单吨饲料多出80-150斤鱼,根据目前鮰鱼10.5元/斤的价格,可增加800-1500元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节省了塘租、水电 、渔药等费用支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